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雍熙北伐令太宗皇帝不曾料到的是,这场大战 [复制链接]

1#

石郎可是无长虑,直割燕云十六州。烛影斧声以后,宋太宗赵光义继承大统。他很快就发动了雍熙北伐,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燕云之地的战略位置太过于重要,是河南的北大门,而钥匙却在契丹人手中;其次,那里是传统的中国地,而且还是汉唐以来的养马地;再次,自己上位大家都对此充满着惊诧,急需一场战争,来树立自己的威望,同时也能够起到转移内部矛盾的作用。

不过令太宗皇帝不曾料到的是,这场大战竟然输的一败涂地。其实早在太平兴国年间,太宗就发动过北伐。而他本人受了伤,乘坐驴车逃窜。喜获高粱河车神的美誉。

(一)、旌旗蔽空向北国,世事难料反被啄

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当时辽景宗去世,萧太后主政,赵光义认为正值辽国主少国疑之际,她一介女流难堪大任,倒不如出其不意,直取幽州。

同时,萧太后还很宠信韩德让,以至于其二人的绯闻,传的铺天盖地。太宗皇帝听闻大喜,认为这就是辽国亡国的征兆。

1.兵分三路,出师告捷

宋太宗是一个擅长吸取教训之人,此前大军直接攻取幽州的做法,有些唐突,所以他在雍熙年间制定了三路攻辽的策略。

其中,以东路军为主,曹彬为主帅。而西路军,则是潘美为主帅,老令公杨业为副主帅,像田重,崔彦进还有米信这样的大将均在北伐主力之列。

曹彬与契丹兵战固安南,克其城,又败契丹于涿州南,杀其相贺斯;田重进战飞狐北,获其西南面招安使大鹏翼;潘美转攻应州,其节度使艾正观察判官宋雄举;潘美克云州,斩首千级;又将五千骑援米信,因率劲骑追至新城北,大败之,斩其酋贺恩相。

这一路下来,北伐军可以说是捷报频传,大有将契丹人赶回北方之意。辽军方面,接连丢失数城。萧太后带着幼子亲自坐镇,仍然无济于事。如果事态照这样发展下去,想必北宋给人的印象,就不会是国富军弱,以后也不会任人欺凌。

2.突然反转,大败乃还

在出发之前,太宗皇帝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持重缓行,毋贪小利以要敌。千万不可贪功冒进。也正是在这样的计划之下,北伐三军才能够一路势如破竹。分兵作战,需要的就是互相配合的能力,如果有一路出现意外,很可能导致满盘皆输。

东路军,求功心切,不顾太宗指令,一昧的向前进攻。但是战线拉的太长,后勤补给根本就上不来。同时,大家各司其职,主攻自己的地方,根本不会有后援到来。而北宋国内,剩下的兵力已经不多,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全部调入北方战场。

所以,北伐有一次的失败了。不过这次让辽国人看透了北宋的实力,认为这就是一只纸老虎,根本不足为惧。他们后来才敢冒然兴兵入河南,这才有了澶渊之盟的签订。

同时,党项人也察觉到了北宋的脆弱,元昊上位之际,就可以肆无忌惮的称帝,与大宋为敌。

那么,这场战争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转折?宋军失利的背后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

(二)、君臣无主见,何以定江山

东西中这三路军里,以曹彬为首的东路军是主力部队。如若不是他们先溃败,想必不会出现以后的情况。

同时,宋太宗又拿不出什么好的主意,在失利以后,经常是朝令夕改。雍熙北伐失败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宋军之中缺乏有勇有谋的将领再加上皇帝一昧的瞎指挥。

1.溃退不曾告友军,贪功冒进大敌临

就在北宋军队接连胜利之际,辽国方面也没闲着。耶律休哥知道北宋长途奔袭,粮草运输跟不上,所以切断了东路军的补给线。数十万大军困在涿州城里,寸步难行。而没有办法的曹彬,只能选择乃退师雄州以援供馈。

曹彬那是三朝元老,自后周时期就身居高位,后帮着太祖皇帝平定江南。他的地位很高,也正因如此,有些承受不了失败。他身经百战,却被小小的耶律休哥所钳制。其部下也是将星云集之辈,眼看着西路军的潘美春风得意,他们心中充满了不忿和对胜利的渴望。

退败以后,大家商议着乃裹五日粮,再往攻涿州,他们抱着一雪前耻的心态,势必要夺回涿州城。但是时方炎暑,军士疾乏,所赉粮不继,而辽军方面以逸待劳,宋军根本坚守涿州城。就这样苦苦支撑了几日,他们再度选择了撤退。

师与曹彬、米信战于歧沟关,大败之,追至拒马河,溺死者不可胜纪。最后,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宋军能够安然还朝。东路军的溃退,是整个雍熙北伐失败的起点。主要责任,还是在曹彬身上。

2.朝令夕改,游移不定

宋太宗作为皇帝和这场战争的最高长官,不论哪方失利,他都得占据主要责任。其实当初曹彬选择从涿州撤退,是没有问题的。因为粮草跟不上,久而久之很可能会引起哗变。带的那些粮食,还不够十万人吃十天的。

人在饥饿交困的时候,可不会管什么军纪王法。他们可能开城投降,也可能掳掠百姓。平日里个个都是忠君爱国,但到了危机关头这些战争机器,很难控制。显然,宋太宗对于这个做法十分不满,他惊讶道岂有敌军在前,不顾而退军,待军粮的道理。

显然,太宗对于曹彬的退兵十分不满。但是他接着又遣使让曹彬赶紧撤退,不要再进攻或者坚守,还是要尽快的与西路军汇合。这个命令是自相矛盾的,太宗指责曹彬撤退,意思是让他继续驻守,同时又让他撤退。

就在这一来一回之间,战绩贻误,士兵体力损耗也极大,即使后来又夺回了涿州,也无法应对敌人猛烈的进攻。太宗和曹彬君臣二人的这些骚操作,直接导致了雍熙北伐的失败。

(三)、用人且疑,疑人还用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得位,因此他自然的认为其他人也可能有样学样,撺掇了大宋江山。故而,他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全方位的压制武将。

而都监,就是手段之一。都监监压以夺其兵:立仓场库务之官,以夺其财。他的作用,就是替皇帝在战场上监督武将,以防重现黄袍加身之事。

1.外行指挥内行

《杨家将》把潘仁美描述的一无是处,将他刻画成奸佞小人。而他的原型,其实就是潘美。其实对于大宋而言,潘美比杨业重要的多,前者为自己统一天下,而后者不过是北汉的降将。演义不能当历史,老令公的死,潘美只占据了次要责任,主要责任还是监军。

虽然潘美和杨业,一个是西路军的主帅,一个是副帅,不过他们都要受到监军的管辖。王侁虽然军职不高,但是实权很大,毕竟他是皇权在军中的化身,是一言九鼎,莫敢不从的人物。正是他轻敌冒进,贪功心切,才导致了杨业被俘。

而潘美作为最高军事主官,没能够制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当然要担负责任。当时东路军溃败以后,宋军开始准备撤退。可辽国人,又开始穷追不舍。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

2.一意孤行失大将,全线溃败宋

先遣人密告云、朔州守将,俟大军离代州日,令云州之众先出。我师次应州,契丹必来拒。杨业提出了很好的应对之策,他先向各处的军队求援,而后让百姓先走,他带着弓箭手伺机埋伏,为大部队的撤退赢得时间。

而监军则认为,杨业这就是贪生怕死的表现,大宋兵力强盛,岂能因此丢了颜面。在他的坚持下,杨业不得已主动出击,还定好了策略。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

如果王侁能够按照计划,配合杨业的军事行动,想必也不会败的那么凄惨。但是辽国人用了一计,假意撤退,引得宋军来袭。如此,杨业就只剩下了孤家寡人,必定寡不敌众。果不其然,他带着寥寥无几的人面对成建制的辽军根本无以为继。

在亲手斩杀了一百多名辽军士兵后,他筋疲力尽,被人俘虏。在辽国大营中,义正言辞的拒绝了他们招降的请求,绝食三天三夜,最后体力不支,永远的倒在了辽国的土地上。

结语:

雍熙北伐失败的原因非常明显,首先,东路军的曹彬指挥有误,而宋太宗的命令下达的自相矛盾,导致大军根本不知何去何从,只能自行决断。当东路军失败的那一刻,北伐就已经结束了;而西路军矛盾更加明显。不懂任何军事的王,来指挥身经百战的潘美和杨业,他只知道一心求胜,根本不会判断局势。

参考文献:

《宋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