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人们都是盲目地施肥,一亩地要上一袋子的肥料,咱现在就施成配方肥了,精确到差多少磷、差多少氮,按人家的比例施肥就没问题。”4月中旬,记者在孝义市大孝堡乡富东农机合作社看到,负责人范忠及合作社成员们正在使用高晓霞职工创新工作室提供的施肥方案进行玉米种植。他们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已经12年了,合作社种植的玉米从最初的亩产两三百公斤增加到现在的余公斤。
从盲目过量施肥,到接受测土配方施肥,背后是高晓霞职工创新工作室团队多年在田间地头奔波的辛苦付出。在农田里,在农村合作社,一年四季顺应节气给他们的这些土壤“朋友”精准施测、对症下药,以维持土壤健康,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近年来,工作室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土壤调查,开展肥料利用率试验,采集土样,完善玉米、小麦施肥指标体系,逐步建立高粱、谷子、大豆、核桃等作物优化施肥方案。年,化肥施用量减少了3.2%,化肥利用率达到40.44%。
同时,积极开展新型肥料试验示范,在高阳镇临水村、大孝堡乡东盘粮村分别实施了两个有机肥试验,在大孝堡乡东盘粮村完成了两个抗旱剂保水剂试验。通过试验,为增施有机肥、化肥减量增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进入新时代,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这是工作室的新使命、新责任。工作室现有骨干成员6人,其中推广研究员1人、高级农艺师1人、农艺师4人。工作室坚持“举旗帜、创品牌、树形象、出成果、育人才”的导向,先后出台了《职工创新工作室规章制度》《工作室工作理念》《创新成果流程图》《奖励机制及办法》等章程,极大调动了工作室成员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积极性。
多年来,以工作室为平台,工作室成员结合自己的专业,编写培训资料、制作培训课件,常年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宣传和咨询,通过劳模和专家的“传、帮、带”,培训技术成员及农民余人次,对促进该市耕地质量提升、增加粮食产能乃至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创新是发展的永恒主题。工作室成立以来,始终以思路创新为灵魂,以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探索更优化的测土配方,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进行“传、帮、带”,全体成员鼎力配合,逐步成长为一支具有创新活力、敢打敢拼的土肥技术团队,在全市农业生产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4年来,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研究推广中,高晓霞带领工作室成员走遍了全市所有行政村,调查了所有代表性地块的土壤肥力栽培种植施肥现状,采集到余份土壤样本,完成了24个肥料试验,并根据分析化验及试验数据为农户拟定了数以千计的施肥方案;建立了孝义市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系统及专家咨询系统,全市范围内所有土壤样品的化验结果、土壤状况以及多个试验示范数据一目了然。
近年来,高晓霞还带领工作室成员主持实施了“孝义市年土壤墒情监测站建设”“耕地地力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等项目;围绕孝义市现代农业发展工作实际,对当地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的施肥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编著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孝义市耕地地力评价与利用》等工具书籍,发表相关科技论文多篇。
辛勤付出凝结成一项项成果,在工作室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下,促进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酿造高粱高产高效简约化栽培技术”获得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奖集体二等奖;同时,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从粮食作物逐步扩展到经济作物上,“核桃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项目获得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奖集体一等奖。
面对荣誉,高晓霞说:“这是大家共同创造的成绩,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帮助农户致富增收,是我作为一名农技推广研究员的职责使命,看到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目前,工作室坚持以耕地质量监测、肥料试验、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成果转化为工作目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服务;整理开发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更新县域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和移动终端智能化配肥设备,将测土配肥数据成果转化为相应产品,开展科学施肥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服务模式探索,让“智能土肥”逐渐成为现实。
不懈奋斗勇创新,沃土情深绽芳华。在各级党组织、各级工会的关心和支持下,工作室立足本职工作,锐意进取,在土壤肥料领域不断创新,为农户及合作社提供科学施肥技术服务,为增加粮食产能建立科学的技术保障,实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年5月高晓霞职工创新工作室被孝义市总工会评为“创新工作室示范点”;年5月经吕梁市总工会考核通过入选“吕梁市职工创新工作室”。
脚踏一片土地,胸怀一个梦想。“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就是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们将不忘初心,勇于创新,为农技推广事业,特别是孝义市的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高晓霞朴实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农业工作的热爱和坚持。一群人,一个梦,一条心,一定赢!
(原文刊载于《山西经济日报》年5月16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