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没什么资格评价《红高粱》——咱压根就不是目标收视群体吧。每次经过客厅转悠,就见家里老头老太太边看边互相安慰,才让人有了一丝丝好奇。
片段1:巡夜人拿个大锣咣咣咣打更,我爸就笑,打更才不是这么打。我妈(作为山东人)安慰他,人家编剧没经历过。我也没经验,但假如书没骗人,打更可用梆子或锣,敲法有固定要求:一更一长一短,二更两响,三更一长两短……以此类推。
片段2:九儿娘悬梁自尽,为凸显其烈性,编剧让周迅手执燃烧劈柴挥舞。实在让人忍不住吐槽,这时候不是应该赶紧把亲人尸体先安置了再拼命好些?
经过片面观察得出结论如下,《红高粱》是个老年人吐槽剧和少年人妄知愚昧的养成剧。虽然它努力扭出高大上的样子,用小提琴演绎民歌主题,这种混搭让人不能不想起江青的样板戏。
《红高粱》是中国影视业弊病的大全,为了赶高粱成熟期仓促上马,为保证营收扯长剧情增加人物,以主旋律导向为前提来堆砌剧情。
如果说《红高粱》原著是悍野里的一块硬骨头,电视剧版就只能套张承志在《西北暗杀考》里那句话“这西省大地贵比千金的血性死了”。南都特约撰稿wonderC
我家小少年,不知道算不算是《红高粱》最年轻的电视观众粉丝?他是蛋蛋后(00后),今年8岁未到。小学二年级,虽然被我勒令晚上不许看电视,但只要他写完作业,总是有各种借口跑出来吃个点心喝杯酸奶,然后抓紧时间看几眼电视,和每晚都在追看此剧的爷爷讨论剧情:余占鳌好厉害,余占鳌打日本鬼子好厉害!朱豪三是不是坏蛋?为什么他不是坏蛋??日本鬼子好坏!!打倒日本鬼子……
《红高粱》好看么?他觉得好看,“比《北平无战事》还要好看!”(是的,你没看错,前段时间他和曾可达同志建丰同志比较熟~),因为电视上有很厉害的人在噼里啪啦打仗,多厉害啊!虽然每次看到打仗流血的场景他都捂着眼睛,而每次被我轰进房间时,都依依不舍地要问后来怎样了。
除了看懂了打日本鬼子,他还能看懂什么?他真没看懂什么(毕竟每次他只能看个片段什么的)……哦,对了,他说,《红高粱》大结局了,妈妈你知道接下来要播什么么?《青年医生》,我看到广告了,这部戏好看么?——扶额,不能再写了,再写下去要影响家庭关系了……只能说,国产电视剧再烂再弱都是有观众的!南都特约撰稿苟苟
看《红高粱》,80%的原因是有周迅。我不算周迅的狂热粉,但青少时期的观剧经验里,周迅是不可磨灭的一抹亮色——从《大明宫词》到《像雾像雨又像风》,再到《橘子红了》,周迅定义了我脑海里对伶俐少女和大院少奶奶的一切幻想。已经10年没有看过周迅演电视,于是《红高粱》一放出周迅参演的消息,我的观剧兴趣就迅速被点燃。
《红高粱》被改编成电视剧,免不了细说,故事也变得冗长,没有看过原著的我,只能拿它跟简洁的电影版对比。电视版里,余占鳌没有往高粱酒里撒尿、罗汉大哥没有加入地下党、土匪头子也没被日本人活剥,少了生猛的细节,多了妯娌恶斗、县长剿匪、联合抗日的“常规”剧情。然而,平淡常规也未能让我弃剧,除了周迅这一大诱因,给力的配角们也吸引我看到底,秦海璐、于荣光等戏骨不必多说,光是老奸巨猾的花脖子、痴心妄想做娘娘的恋儿、好吃懒做油腔滑调的小白脸钱玉郎、忠心耿耿听话乖巧的随从小颜,个个儿演得活灵活现。
周围的同龄人都在追看《红高粱》。一位在香港读博的朋友说,她每天敷面膜时都放着《红高粱》,跟听书似的,那是她阅读繁重文献外仅有的消遣之一;被思密达国长腿欧巴迷得死去活来的友报年轻女同事,竟也追起了这部乡土味十足的内地剧;楼下的时政新闻部女同事说,她做梦都想给余占鳌“生猴子”;远在北京跑能源新闻的女伴说,她看到第十集,忍不住百度了后几十集的剧情概要,一口气读完。
要说大家共同的槽点,那无非是鼻孔忽大忽小的朱亚文的表演,虽然健美大胸羡煞荧屏内外的围观群众,但其一举一动都彰显着拙劣的演技,朋友们说,他演的土匪太刻意,过火到假,让人频频出戏,完全没有姜文那股自然质朴的野劲儿。然而同事不到十岁的儿子却最爱余占鳌,我猜,是朱亚文诠释的霸道正气感染着小男孩儿,可是当今青少年观剧经验里,朱亚文会成为不可磨灭的一笔亮色吗?南都记者麻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