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国电影脉络梳理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
TUhjnbcbe - 2023/9/23 19:58:00
淘宝推广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shishang/20005.html

中国电影脉络梳理: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

按说,追溯中国电影的源头,应该从上海说起,但由于时代过于久远,本人实在没有看过那个时期的上海电影,难以梳理评判,故而,从大多数人较为熟知的香港电影聊起。

有一种电影叫作香港电影

年龄大了,人就会变得爱怀旧;今天的80、90后一提起香港电影,一定会想起陈浩南的古惑仔、小马哥的《英雄本色》、李连杰的黄飞鸿、林正英的僵尸鬼怪、徐克的武侠情仇、成龙的功夫喜剧、星爷的无厘头、王家卫的文艺片、杜琪峰的枪战····

每当有熟悉的BGM响起,我们总能在脑海浮现出那些经典的画面,回忆起那个黄金时代。

虽然本人记事儿的时候,香港电影已经走过了巅峰期,但由于当时的互联网传播效率比较低,等到我学会上网时,香港电影资源刚好在我们这块儿的90后中流行了起来,我最终还是补上了香港电影这一课。

那是百花争艳,精彩纷呈,短短的几十年,香港这座城市汇集无数的巨星大咖,每位巨星都独具风采,每位港姐都美艳的独一无二。

那时候,香港在每个影迷的心中,都是一座梦幻的都市,是一座五光十色的城市,是英雄地,也是风流地。

年轻的徐克和吴宇森在废弃的工地大楼上讨论兄弟情,讨论电影梦;跑龙套的周星驰在海边男扮女装,观察情侣,琢磨演技;风流的天王、影星们在繁华的都市里迷失自我,寻找快乐。

即使是书生,也不甘于寂寞,金庸、古龙、梁羽生,拿起笔杆子,纷纷建设自己的武学流派,建设自己的商业帝国。各路毒舌娱记每天爆料香港的新鲜事儿,好不热闹。

但,就像每个喧闹的故事都会有一个荒凉的结尾,香港也不例外,周星驰的《新喜剧之王》迎来了口碑滑铁卢,成龙一年上映两部片子,居然没有掀起什么浪花?

即便香港的导演们再坚持,嘴硬说着港影不死。亦无法改变香港电影没落的事实,香港电影的味道,已经淡了。

《无间道》以后,港影开始下坡。

王家卫在《东邪西毒》里说:当你不能再拥有,你唯一可以做的,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第五代——中国电影崛起

我小时候爱看香港电影,因为热闹、开心。长大后,我因为《红高粱》开始喜欢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拍出了一种又接地气,又不乏浓郁艺术气息的感觉。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更是令人反复观摩,实在是难得的经典。

总的来说,能代表中国的还是内地的第五代导演,王家卫再艺术,也不过是讲述一个城市的孤独,许鞍华再牛逼,也无法拍出一个国家的情感。

中国的第五代,是牛B闪闪的第五代。

年,北京电影学院著名的78级学生毕业,田壮壮、陈凯歌、顾长卫、张艺谋出师,这一群人,拍出了《小城之春》《大太监李莲英》《黄土地》《荆轲刺秦王》《一个和八个》《红高粱》,撑起了中国电影的半边天。

最令人自豪的是,中国电影的两座高峰《霸王别姬》和《活着》,也出自这群人。他们这一代导演,习惯了在欧洲的电影节拿大奖,追求艺术,不在意票房,在国际上打出了中国导演的声望。

虽然这些电影不怎么赚钱,但是好在争光。有了好名声,赚钱就容易的多。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国师张艺谋,他的《英雄》以商业电影的名义横空出世时,第五代的导演们嘴上不说,心里还是鄙视的:你小子居然想着赚钱了!

可钱毕竟是好东西,眼看着张艺谋开始了商业变现,体验有钱人的快乐,大家也都眼馋了。这些年,除了贾科长等少数派,一如既往的拍着自己的执念,其他人都奔着票房,火力全开的冲刺了。

虽然是商业电影,为钱而来,但大师毕竟是大师,拿名声换票房的事儿不能干,艺术情怀是不能少的,就像姜文说的:要站着把钱挣了。此后的作品,大部分质量还是过关的。

以陈凯歌导演为例,这些年拍的《妖猫传》《搜索》《梅兰芳》要么回忆历史,要么反映社会问题,人物传记;唯一不爽的事儿算是《无极》这部电影了,自己辛辛苦苦拍的电影,被一个名叫胡戈的大学生改编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瞬间火爆全网。

凯歌导演不明白,这个年轻人的恶搞究竟有什么意思。他不知道的是,几年后鬼畜恶搞视频将成为年轻人的新时尚宠儿。

编剧芦苇(《霸王别姬》和《活着》的编剧)说过:中国导演中没有天才,组合好了,互相激发出创作力,各自贡献优势就成了。反之,十有九败。

一语成谶,成名后的大导演们,可能是碍于面子和咖位,不愿弯下身子给老伙计打下手,互相成全,只能各自挺着身子往前冲。大师们后来的片子,神韵虽在,总体上总是差那么一点点,就那么一点点。

这一点点被后来的青年导演找补上了。在电影圈里,一定要注重搭班子,有那么几个御用演员,御用摄影,御用编剧。班子搭好了,电影也就成了一半儿。

京城圈子里有冯小刚、王朔、葛优;导—编—演黄金组合,垄断将近十年的贺岁档。西北的宁浩从《疯狂的石头》开始,绑定了徐峥、黄渤。

在近些年迅速崛起,狂揽百亿票房;著名喜剧团体“开心麻花”出道便是以团体形式出现,从形式上保证了自己的稳定输出。

大片儿时代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年12月18日,《泰坦尼克号》上映,连续十五周蝉联周末票房榜冠军,创下的记录,至今仍未打破。那年的奥斯卡,《泰坦尼克号》拿到14项提名,斩获其中的11项大奖。

这就是牛人,无视任何规则,一手拍着最凄美的爱情,一手拿着全球最高的票房成绩,凭着《泰坦尼克号》,卡梅隆一战封神。

中国人的复制能力一向领先其他国家,但在这种高投资高回报的大制作模式上,中国人知难而退了,因为大佬们都知道,当时的中国影视资本尚无力去复制,2亿美金投资即使放到现在,依旧是一个高风险项目。

于是,以小博大成为了主流。用低成本的小电影,创造数十倍,甚至几十倍的电影,这是中国电影人追逐的美梦。

年的《甲方乙方》,是一次无意识的尝试,制作方想尽办法节约支出,想出了“导演不领取片酬、而于影片利润中提成”的“风险共担”形式。

事实证明,共担风险的压力下,人的潜力是无穷的,《甲方乙方》以万元人民币的成绩夺得当年中国电影票房冠军。

冯小刚和王朔俩人从中看出了门道,顺手开启中国的贺岁片时代。(此前,贺岁片只在香港地区有。)姜文也在这段时间陆陆续续的完成了自己的“民国三部曲”。

此后,新人开始辈出,80后登上舞台,郭敬明开始了他的《小时代》,韩寒也开始了自己的《乘风破浪》,磨砺多年的演员吴京转型导演,《战狼》上映。这些年来,电影的票房在不断的刷新,新的导演也在不断的崛起。

渐渐的,大片儿时代的电影人更加擅长团队协作,更会消费IP,更会保障票房。

就电影的发展规律来说,这是必然的,小众化的创作是难以持续的,赔本儿的导演无人请;走工业流程,批量生产,虽然会扼杀很多个人特质,但这是一条可持续的道路,不至于做一锤子买卖。这是中国电影的新时代。

如果让投资人做选择,1:拍出一部《霸王别姬》的陈凯歌;2:把《唐人街探案》拍成系列电影的陈思诚。相信选择后者的资本会很多。

尾语: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电影已经逐渐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巨大的需求,伴随着巨大的商机。

电影也渐渐的从一门艺术变成了一盘生意。不过,需要警惕的是,电影毕竟是一种文化产品,对于文化产品来说,最好的存在方式是:百花齐放、百花争艳。最危险的状态是:同质化、流程化。电影,可以是一门生意,但也必须是一门艺术。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电影,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我们又将迎来什么样的时代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完》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电影脉络梳理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