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现存最早的紫砂壶长什么样金秋提壶饮茶,解
TUhjnbcbe - 2023/9/10 20:24:00

白露,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五个节气,年9月7日12时7分54秒开始,斗指癸,太阳黄经达°,进入白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之为白露。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

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如《礼记》中所云的:“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白露表征着天气逐渐转凉,这时人们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

白露是典型的秋天节气,期间昼夜温差增大,碧清的水面会放出冷冷的秋光,苍苔上也生出点点露珠,黄云在暮色中凝聚。古语说:“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意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已凉,打赤脯容易着凉。

白露,是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节气,一般昼夜温差在10℃左右。白露后,气流开始由夏季风逐渐转为冬季风,北方地区的冷空气明显开始频繁侵入,加之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越来越短,导致气温下降迅速。人们常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白露也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此时,北方已是水汽凝结,而南方则“白露时分桂飘香”。

虽然天气转凉,但这个时节的风物也为秋日画上了多彩的一笔。这时的田野,一眼望去,高粱如火,棉花似云,荞麦笑弯了腰。农谚中:“白露高粱秋分豆”是真实的描绘。

而期间,芦苇一类的植物,也迎来了它们风华正茂的好时候。李煜的《望江南》曾这样描述:“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嫩芦苇也称为蒹葭,诗经中的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则展现出了一幅白露节气的苍朦美。

白露秋色渐浓,秋天的感觉更加明显,天气转凉,很多人开始进补,不知不觉中秋膘就贴过了,那么,长秋膘的时节该如何健康地过度到冬天?

白露时节治秋膘,宜饮六堡茶。

六堡茶为后发酵茶,含有微生物及有益菌,是调节胃肠道的清道夫,可以帮助肠胃蠕动。除此之外,还有降压减脂、消除疲劳等功效,尤其针对烟酒过度、油腻过多、肝火过旺引起的身体不适、消化功能障碍等症,具有独特的保健作用。

老六堡

六堡茶是款越陈越香的茶,在这秋天正浓的时候,喝一杯老六堡化去暮霭黄昏的沉闷,清冷的秋天于是变得有温度。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杜甫在白露时节骑马出游的场景:早上晶莹的白露在柑橘的果实上凝结。马蹄疾踏之处,它们纷纷碎散。园子里朦胧一片,石头和树看起来好像连在一起,小船渡入江溪。鱼儿在水面上欢悦,给马儿一鞭惊得鸟儿飞起。才知道秋天的风景如此之美,清幽的小路实在是安逸。

”白露凝结,柑子满树;清晨出游看到船入江溪,鱼儿自由玩乐“,朴素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迷人的白露秋景图。品读此诗,令人仿佛也和诗人一样,置身白露时节的仲秋美景。

西海二十四式壶之十五「醉蝶龙须提梁壶」,源自传统紫砂器型中最古老、经典款式“提梁壶”。

提梁,供人提举用的把手部分

提梁,篮子、水壶等器物上,供人提举用的把手部分。在生活的使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传提梁的形状是从瓦炊、青铜提梁等造型借鉴而来的,提梁自身的结构分硬提梁和软提梁这两种,硬提梁可以细分为单式提梁、花式提梁、三叉提梁以及绞式提梁等。

提梁壶,提梁起,掌在手,放得下。

提梁壶,顾名思义就是以提梁为把的紫砂壶,它是一种比端把紫砂壶时代更久远的壶型。在紫砂壶的造型艺术中,提梁是非常特别的一款,不仅在于制作的难度要高于端把,更独特的是其虚实结合的气韵。常蕴含有“提梁起,掌在手,放得下”的寓意。

早期的紫砂壶以提梁壶居多,因为早期紫砂壶并非用来泡茶,而是煮水用具。有了提梁,无论架于火上煮水,还是坐在炉上煮水,提取拿放都很方便。

明|王问《煮茶图》

提梁壶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壶式。从明代画家王问的《煮茶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人们把提梁壶放于竹炉之上煮水的情景。拥竹炉,生松火,置砂壶,煮冷泉,烹香茗是文人一大雅好。

吴经提梁

现藏于南京博物馆

吴经提梁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有实物可考的一把紫砂壶。

流传下来的早期紫砂壶,有确切年代根据和记录的并不多,而在明代嘉靖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一把紫砂提梁大壶,时间比供春制壶略早,经专家学者认证,这是目前我国考古发掘中有绝对年代可考证的最早的紫砂制品。

吴经提梁

现藏于南京博物馆

此壶营造出,简劲优雅的明代审美境界,与明代画家王问《煮茶图》上的壶几近相同,壶身饱满,丰肩膀,平底,倭角式海棠形提梁。

吴经提梁通高近18厘米,胎为砂质,壶泥色红褐,质地比较粗糙,器表涩手,有气孔,短颈用一块泥片加接,表明做工较粗放。

细节,壶流与腹衔接处贴塑四瓣柿蒂形纹饰,壶盖上塑有宝珠纽,肩上捏接海棠形提梁,此壶是迄今为止第一件完整的带有装饰性手法的早期紫砂壶。

明代开始,制茶技术有了长足发展,出现散茶,可直接冲泡饮用,晚明以后,紫砂壶直接用来泡茶了,其也从煮茶工具演变成了泡茶工具,制作得也越来越精细。但是提梁却没有消失,被作为紫砂传统造型保存下来,沿袭至今。

大彬提梁|现藏于南京博物馆

大彬提梁,是明代制壶大家时大彬所创制的,壶身呈上小下大的安定型,肩部转折舒缓,足部转折急遽,大圆提梁的虚空间适度而明显,嘴、钮都是六方形,与敦庞浑厚的壶体形成对比,通身无一点多余的修饰,足见其功力之深厚。

清中期|乾隆年制款|旭茂提梁壶

到乾隆年间邵旭茂制作的旭茂提梁造势更气魄,壶身扁平硕大,提梁设计沿袭大彬提梁。

竹形提梁

同一时期陈荫千也创制了“竹形提梁”,壶的提梁、盖钮都做成竹节形状,生动的形象、高雅的气质,更显别致。

清中期以后,又发展出双提梁造型,增添了壶的美观度。

清末民初|光明提梁

清末民初,也出了不少的提梁壶,以陈光明的“光明提梁”最为突出,方形提梁大度有力,方圆对比,增加了层次感。

顾景舟|提璧组壶

而到了现代,名家提梁的制作工艺更有了飞跃的发展,精致的造型赢得各路人士的青睐。其中最值钱的提梁要属顾景舟大师的提璧组壶,在北京保利秋拍以.5万成交。

顾景舟|提璧壶

提壁壶是紫砂光素器中的巅峰作品,它是五十年代后期高庄先生设计,经过顾景舟大师数十次修改后制成,已达到非常高的艺术水平。它的线条运用刚柔并济,说没角它又有角;说没有角却又非常饱满,此壶顾景舟大师将线条运用到了极致。

「提梁壶」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将壶把换做提梁的式样,如此便形成了把与壶身之间的虚空间对应效果。这种虚实相应的器型之约,恰恰成为了提梁壶型带给人们最直观独特的审美体验,而一直受人们喜爱。

醉蝶花,又名凤蝶草、紫龙须,一年生草本植物,花茎直立,株高40厘米-60厘米。花瓣披针形,呈玫瑰红色或白色,花期在6月-9月。

醉蝶花通常是在某天黄昏的时候开放的,没有准确性,第二天白天发现的时候它就已经凋谢了,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因此它的花语寓意就是神秘。

醉蝶花花语:神秘

▲醉蝶龙须提梁壶

此壶适宜泡:绿茶/黑茶

更多茶事可

1
查看完整版本: 现存最早的紫砂壶长什么样金秋提壶饮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