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秀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守住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为目标,探索建立“田长制”责任网格,发挥耕地管理、服务、保护职能作用,切实保障粮食安全。目前,全区有田长、副田长人,对67.5万亩耕地进行管护。
一、明确长耕地管理责任。一是建立田长责任体系。出台《西秀区农村乱占耕地新增问题整治田长制实施方案》,建立区、乡、村三级“田长制”管理体系,分别设区级田长、总田长、一级田长。“区级田长”由区级涉农部门分管领导担任,定期召开农村耕地问题整治联席会议,指导、协调、联系、调度一级田长工作;“总田长”由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担任,作为辖区内耕地的直接责任人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负总责;“一级田长”根据基本农田所划分的网格在村居、坝区内推选产生,可由村支书、主任兼任,负责耕地问题整治宣传教育,对非法占用耕地的建房、建厂、挖砂、养殖、造景等行为依法依规进行劝阻,并及时向上级田长报告,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目前,全区67.5万亩耕地共划设田地块个,配置田长、副田长人。二是加强日常责任监管。在明确“三级田长”职责的基础上,从每个村困难群众中聘任“护田员”,协助开展农村耕地问题整治,每日对网格内基本农田开展一次巡查,每周对各地块承包人开展一次沟通,及时了解耕地使用及规划情况,形成巡查记录台账定期向上级报备。采取人力日常巡查为主、卫星连片监测为辅的“人防+技防”巡查手段,对全区农村耕地乱占问题实施全天候无死角监管,按照住宅类、产业类、生态类、公共服务类等填报问题清单,提交“区级田长”联席会议调度有关部门协调处置,实现对基本农田的定人、定位、定量管理,确保块块农田“有人管”“管得好”。目前,全区已聘用护田员人,发放乱占耕地整治宣传资料3.7万份。三是确保管理责任落实。逐级签订基本农田保护“田长制”目标责任书,由乡镇政府每年对各级田长、护田员履职情况进行考核。对护田员负责基本农田区域年度无新增违法占地、非法改变耕地用途、田地撂荒等情况的,年底给予一次性奖励。对因护田员巡管区域发现、上报不及时导致违法违规用地的,每发现一例,从当月补贴中扣除元作为罚金,一年内新增违法违规用地超过两例的予以解聘。同时,对“责任田”管护成效显著的“一级田长”予以表彰奖励,对于推进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的进行约谈,对严重失职渎职的追究党纪政纪责任。目前,各级田长、护田员走访巡查耕地44.58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量的66.2%。
二、发挥田长耕地服务作用。一是发挥产业选择作用。“总田长”立足本地气候条件、土壤属性、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种植习惯、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算好成本账、效益账,在保证传统水稻稳定种植的基础上,引导农户发展薏仁米、高粱、马铃薯、小杂粮等特色作物,不断优化粮食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及时把握省级农业支持方向,争取优质稻、薏仁米等重点粮食扶持项目和新品种种植试验示范机会,为产业发展争取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产业稳产提质发展。目前,全区推广种植薏仁米1.2万亩、薯类7.3万亩,特色食粮占比达31.58%。二是发挥产业服务作用。通过田长统筹,在粮食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中实现种子采购、肥水灌溉、病虫防控、技术指导、机械作业“五统一”管理,有效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配套。充分发挥“一级田长”对耕地生产配套设施的协助管护作用,扩大机械化耕作试点范围,为土地集中规模经营创造了基础条件,目前,全区水稻机械化作业面积达23.5万亩,机耕率达95%。今年还在14个乡镇举办了拌种减药增效现场培训会,切实提高农户绿色种植和统防统治能力。三是发挥农产品销售作用。充分发挥各地田长地缘情况熟悉的优势,推进山区稻米“优产集中、品牌共享、抱团发展。”如,刘官乡通过成立乡级代理运营平台、主动对接省内外大中型稻米加工厂商,有效解决雨季粮食储运难、加工难、销售难问题,同时协调以往向银行贷款购粮的米商转向农户“借粮”,每月按“存粮”市场售价向农户支付6‰的利息。旧州镇将稻米融入民宿体验环节,借助民宿品牌、美食品牌的影响力,成功推出“邢江河”系列稻米品牌,带动沿河6个乡镇建立优质稻基地16万亩。大西桥镇鲍屯村将“年前的农田水利工程”作为营销重点,突出“山泉灌溉种好田”和“古水水碾”历史文化,在线形成了“古屯稻”品牌网红效应。
三、拓展田长耕地保护职责。一是强化风险监测。建立田长与气象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健全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强化灾害易发区的监测设施建设,加强对重大气象灾害、极端气候事件的动态诊断及风险影响分析,完善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会商机制,健全预警联动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有力。目前,已在3个乡镇建立农气服务观测点,今年春耕期间发布气象预警信息59次,实施人工干预天气作业34次,发射人工增雨弹发。同时,加强病虫动态监测,全面扩大粮食作物保险参保,提升风险防范能力。目前,已建立稻水象甲、稻飞虱等重大病虫动态监测点25个,全区参保田地块户,连片成灾危害损失能控制在5%以内。二是做好污染防治。按照“一田一牌、一牌一人”的方式布置耕地保护标志牌和田长信息公示牌,标明农田保护区域、土质等级、责任村组、举报电话等内容,采取“群众监督+田长巡查”的方式督查防范堆放固体废物、排放污水、倾倒污染物等毁田行为,全面杜绝使用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等淘汰产品,做到耕育防护有机结合。通过推行举报奖励制度,动员群众开展污染源照片“随手拍”行动,以彩信形式发送至田长手机汇报告上级,在公众媒体和公共信息平台上统一公布跟踪处理情况,利用社会监督“抓早治小”守护农业根源。两年来,共计处置破坏基本农田行为56起。三是持续改良土壤。通过田长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采取土地翻耕、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生物菌调理等措施改良土壤,跟踪推广绿色安全、精量精准、高效简便的优质种粮技术,建立了13个国家二级以上品质稻种植基地,年产量达8.32万吨,较年增加产值万元;全区农田保护示范点面积达到3.16万亩,“生态田”“有机田”知名度不断提升。同时,东屯乡、双堡镇等地方田长陆续推出稻鱼、稻蛙、稻虾(小龙虾)等“稻+N”种养结合模式,既增加水产养殖收入,又利用水产捕食害虫,种植出无农药、无化肥、绿色有机的“鲜稻米”,获得市场认可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