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军营文化天地》杂志·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作者:朱寒汛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军事题材影视剧艰辛摸索、硕果累累,回望其足印便可发现,每每在关键的时间拐点之上,军事题材影视剧往往一马当先,雄踞风口,从而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脉络大体合拍,诠释和呼应着伟大的时代变革。
在价值引领上,军事影视剧尤其是战争片作为一种对历史的正面书写,通过生动的银幕形象与富有意味的叙述表达,重现波澜壮阔的战争图景,力图在整合中国文化的精神架构、传递中国电影文化核心价值观方面,为目前的电影发展提供了一些思路和空间。
在艺术探索上,军事影视剧既有对重大历史事件史诗化的银幕书写,又有一批以人物情感命运为镜,折射和再现人性主题与个体意识回归之作,以及一批反映现实事件和在类型片领域创造票房佳绩并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佳作。
总的来说,一方面,军事影视剧以其特有的题材优势,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时代,叩问自身,发出黄钟大吕般的金石之音,完成了不同时期对英雄的聆听和礼赞;另一方面,它又以智慧的火光和深厚的功力,开拓着影视语言、银幕(荧屏)表达,完成了一次次审美创作的体验。
类型探索和英雄传奇
环视世界,无论是一种经典范式,一次文化浪潮甚至一场思想革命,其根源多出自文艺作品,常常由一部影响广泛的类型电影中发轫。作为世界第一文化强国,美国深谙此道,好莱坞多年来浸淫于类型电影钻研,不停地炮制出一个个美国英雄,向世界源源不断输送美式价值观。毫不夸张地说,在影视领域,类型电影的多元与否,既真实地折射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基因,又深刻地检视着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
年,我国文艺整体一派凋零之际,影片《闪闪的红星》仿佛曙光初现,以举重若轻的审美姿态,选取了儿童的视角去抒写革命历史中的诗情画意。
此后,伴随着改革的脚步和思想的解放,类型化的军事题材故事片呈现出了不同向度上的勇敢探索。《归心似箭》《小花》《黄土地》《一个和八个》《红高粱》等不仅在电影语言等方面为中国战争电影在艺术上实现了很大的飞跃和创新,客观上也帮助中国第五代导演实现了由青涩迈向成熟的过渡;《晚钟》《南京大屠杀》《红樱桃》等作品呈现的深沉反思和血泪控诉,则表现出战争电影应该承载的深度和重量。
人们记得《晚钟》中丝缕不绝的声声晚钟,《归心似箭》里玉贞的勤劳和质朴,《黄土地》中翠巧行走在黄河岸边,誓要参加八路军的倔强与决绝,或许,更记得《红高粱》中余司令粗犷高歌“喝了咱的酒”……它们如此鲜活和灵动!这些为民族精神呐喊招魂的影片,曾经让一代中国电影人为之振臂欢呼,曾经让西方世界为之瞠目结舌,曾经让观众们觉得电影强国的梦想并不遥远。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影产业化浪潮来势之猛、速度之快在之前任何一个时期都未曾有过。以美国大片为表征的西方影视文化强势来袭,中国电影所经历的诸多变化带给战争电影的启示、冲击和挑战也愈加昭晰和严峻。
世纪之初,影片《紫日》拉开了战争类型片的序幕,该片画面如诗如画,对白精到,剧情不紧不慢、恰到好处。爱情片《云水谣》制作用心、画面唯美、注重地域文化的展现,表达了海峡两岸无法割舍的链接和情感共生性,符合东方观众含蓄克制的审美传统。
《集结号》从某种角度说,它不啻一部杰作:首先,语言极为流畅、烟火效果一流、表演酷劲十足,传统的英雄叙事自此改头换面,焕发了青春活力。其次,战斗细节充满了悬念和张力,让观众有带入感和窒息感。再次,个人主义的意蕴使得这部战争片撑破了“主旋律”叙事的森严壁垒。从另一角度说,《集结号》以一种几乎跳脱和叛逆的视角,质疑进而瓦解了概念化的叙事伦理,反映出一批造诣精深的电影家内心的审美追求。
《智取威虎山》公映之后迅速成为现象级影片,在文本上,影片既保持原作的原汁原味,又做了创新性的改编,很好地传递了经典的温度;在场面调度上,不仅有《新龙门客栈》式的武侠语言,也有对黑泽明《七武士》等经典的精到借鉴;在人物设置上,主人公杨子荣粗犷练达、亦正亦邪,展示得多而告诉得少,显得格外酣畅淋漓;在叙事策略上,通过当下与历史的时空呼应,拉近了观众的审美距离,表现出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价值取向的呼唤和共鸣。
《金陵十三钗》《一九四二》均展现出了第五和第六代导演的成熟功力,视野极佳的场面调度能力和镜头语言掌控作品风格质地的能力。此外,作品都是以底层视野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