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春秋到清末的战争中,历史典籍记载火攻达到次之多,《孙子兵法》有“火攻篇”,战国田单即墨之战用“火牛阵”大杀四方,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更是孙刘联军动用艨艟战舰火烧赤壁破了曹丞相的大军;
明朝万历皇帝发动的“万历三大征”为晚明颓势带来了难得的一抹亮色,面对边疆战事,谁能想到皇帝还得向养军马的太仆寺借上千万两白银,中原王朝的马政制度初衷美好,结果只能马尽银飞,肥了边将家丁,伤了国本;
唐末李克用用如意棒指挥三军,如意棒就是“古之爪杖,或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故曰如意。”如意,也就是痒痒挠。铁如意后来还进阶成一件随身携带的冷兵器,可进攻敲击,可指挥战斗。
玩火、下毒、马政、兵器等,这些古代战争知识都在《军事里的中国史》一书有详细的介绍。朝代更替,大兵压境,血雨腥风,战争除了军事力量,用兵韬略、兵制地形、后勤补给、装备武装等都起着重要作用,成功与失败并不是单一元素决定。就算大宋军队如何精良,一个“高粱河车神”的旋转腾挪就让战争局面瞬间扭转。
一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壮烈的战争史。但纵观史书,描写战争方面的文字往往简短数语,如《史记》中记载项羽以少胜多的彭城之战,“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穀、泗水,杀汉卒十馀万人。”
诸如此类战争记载,一般都是介绍时间地点和统帅军队数量,歼敌多少,胜负如何,寥寥数语,樯橹灰飞烟灭。其中大部分军事部署,地形分析等一言以蔽之,这就造成了大量军事实战资料的匮乏,并不是史官记录问题,根源在战争观念上。《军事里的中国史》的前言中就写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认为,战争是圣人用来治理天下的一种工具,而这种工具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所以细枝末节没有记载,只有关键的战略和决策。
但也正因为如此,战场上的瞬息万变,考古资料的挖掘,令无数军事迷想去寻觅到真实历史上的兵戈真相,《军事里的中国史》就是依托历史记载,透过实证视角,多方面,全方位探究军事战争背后的内核和逻辑,胜负不是关键,在历史的走向,制度文明形态中寻找一个坐标,把历史和当代相连接。
全书十章近百篇文章,从不同角度、一个疑问入手,小切口上深入挖掘。想了战神天子李世民这些开国君主如何挥斥方遒,可看君臣篇;一代名将李广为何总是迷路,难封侯,究竟是时运不济还是遇到了骑兵革命,名将绽放与凋零,可看名将篇;明军十万大战萨尔浒,却被努尔哈赤以少胜多绝地大反击,这些古代战场的硝烟与意想不到的结局,可看烽火篇;蜀汉大将王平率领无当飞军屡次战场上打败魏国精锐,这只神奇的少数民族军队如何构建,可看制度篇。
书中解答了很多军事迷藏在心中的疑问,比如关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网络上对于诸葛亮是否为军事家众说纷纭,有人曾经统计说诸葛亮战争胜率不高,北伐失利,劳民伤财。书中有一文《诸葛亮八阵图到底有多先进》中就讲到了诸葛亮的八阵图,这并非《三国演义》的虚构,而是冷兵器时代典型的集团方阵。正因为有了诸葛亮,无论是其战略眼光、人才选用、除去马谡失街亭这一次“千虑一失”,军法制兵、阵法部署等多方面,以一州之力撼动曹魏,打到司马宣王只能防守不敢进攻,看到诸葛亮营地都得评价自己的对手:天下奇才也。到了晋文帝时期,还派亲信陈勰“受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标帜之制,勰悉暗练之”。因此文章也得出结论:对八阵图的改进,也成为诸葛亮入选武庙、成为武庙十哲的重要原因之一。
书中除了对一些中国古代历史大型战争的分析之外,还有一些根据文学、民间传说如武侠小说中的兵器、《水浒传》中的方腊军队的战斗力的分析,读来也是酣畅淋漓。
上至帝王将相运筹帷幄决战千里,平凡如兵士的衣食兵器,诸多历史真相,并非淹没在滚滚红尘黄沙之中,而是在书中重现了那些叱咤风云、群星闪烁的战争年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只有深入了解军事,才能真正了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