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教师作品听故事的人读红高粱家族有
TUhjnbcbe - 2021/7/30 19:56:00
听故事的人——读《红高粱家族》有感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

——莫言《讲故事的人》

我读莫言的作品始于高中毕业,第一部就是《檀香刑》。那时我还未听说“魔幻现实主义”,满脑子都是被莫言作品中的野蛮、暴力、血腥、怪诞所震撼,在此之前,我从未读过一部像这样的作品。大学时,陆续读了《酒国》《蛙》《生死疲劳》《白狗秋千架》等作品,我意识到,莫言这种带有“中国化”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读罢让人酣畅淋漓。准确说,听莫言讲故事,实在过瘾。

《红高粱家族》应该是莫言传播度甚广的一部作品,“余占鳌”这个名字在我还没阅读这本书之前就已经耳闻。相比观看影视剧,阅读的乐趣在于能通过作者诡谲怪诞的文字,想象出专属于自己的更奇特的画面。

从莫言认识“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百度百科中的定义是“一种用魔幻的内容表现现实生活的写作手法。虽然情节怪诞,却突显真实。”我想结合《红高粱家族》这部作品来谈谈我从莫言作品中理解的“魔幻现实主义”。先谈谈“魔幻”。

1.怪诞、象征、意识流的叙事手法和表现手法。

莫言在很多作品中,广泛使用象征手法,包括色彩象征、动物象征等。比如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就用红色象征着再生与死亡,在《蛙》中借“蛙”——“娃”的谐音,反映八十年代计划生育的现象,在《生死疲劳》中,用动物的转世投胎来映射社会的沧桑变化;同时,莫言也常用夸张、怪诞的表现手法,如“爷爷甩甩头,把四十九颗大小不一的水珠甩出去,如扬撒了一片珍珠(《高粱酒》P91)文中诸如此类的手法比比皆是。过去我只觉得这是一些新奇的比喻,回过头来细品,便觉得这不仅是比喻,更是一种对现实的扭曲,在这种扭曲中,以怪诞的文字刺激着读者的感官。

2.极具个人特色的色彩语言。

这点是我阅读莫言作品最深的感受,过去我无法描述这种感受,是在参考阅读相关论文之后才豁然开朗的。先举几个例子吧。“红的发紫的野茄子花在水草的夹缝里愤怒的开放……土黄色中星杂着白斑点的云雀在白气袅袅的高空中呼啸”(《高粱殡》)、“我家房子燃烧时放出一些翠绿的火苗……蓝色的房瓦在大火中弯曲变形,呈现暗红色”(《狗道》)。红紫黄白、红绿蓝这些饱和度甚高的色彩搭配在一起,似乎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浮雕,夸张的再现了当时的场景。莫言惯用这种冲击眼球的色彩搭配,营造小说氛围。色彩上的“魔幻”搭配和象征,是冲击性最大的,也是读过以后就难以忘记的。

3.“狂欢化”的语言风格和人物形象。

我觉得莫言作品中的语言风格和他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密不可分的。比如作品中的余占鳌,从小目睹母亲与和尚的苟合,造成他性格上的偏激暴怒。他敢为了占有戴凤莲谋杀单家父子,;为了报“花脖子”掳走“九儿”的仇,佯装痴傻,苦练“七点梅花枪”,单枪匹马击毙了“花脖子”。除了行为上的暴戾狂热,语言上也多是粗话、野话、荤话等粗俗污秽的乡村用语。纵观莫言其他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大多带有“狂欢化”的倾向。

4.独特的审“丑”观。

读莫言的作品,有时感觉就像被人强按着头观看杀猪。那种不适感总是难以挥去。“莫言对于丑恶、肮脏、残忍、淫秽似乎有一种执着的偏爱”,因为他认为“只有正视人类之恶,只有认识到自我心中之丑,只有描写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态人格导致的悲惨命运才是真正的悲剧,才有可能具有‘灵魂’拷问的深度和力度,才是真正的大悲悯。”比如,在《红高粱》中,有一段描写罗汉大爷被日本宪兵残忍杀害的一幕;“他剥的非常仔细,罗汉大爷的头皮褪下,露出青紫的眼珠,露出了一棱棱的肉……大爷被剥成一个肉核后,肚子里的场子蠢蠢欲动,一群群葱绿的苍蝇漫天飞舞。”初读这段,第一反应就是恶心。但是除了这种生理上的不适外,这样的“恶心”是能够唤起人道主义的觉醒的。这可能就是莫言以独特的“审丑”来向读者传递情感的一种方式吧。

再谈谈“现实”。

读完《红高粱家族》这部作品,我一直在想这本书讲的是哪些家族。单家吗?可单家只写了两父子惨死在余占鳌手里,充其量算家庭;九儿家吗?作品中对九儿父母的描写也仅限于较短的篇章;余占鳌那就更不能算一个家族了,连家都不算。我认为这个“家族”绝不是某个人物的家族,而是生活在高密东北乡,一同经历着天灾人祸,命运相连的人们。这些人里有暴戾狂热但行侠仗义的“土匪头子”余占鳌,也有敢于藐视世俗,大胆追爱的“九儿”;有卑鄙软弱的“冷麻子”,也有亦正亦邪的“江小脚”……这些人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尽情的演绎着人性中的善恶冷暖。莫言笔下的人物,难以用标准化的视角去研究,这些人物是饱满鲜活的,是在现实背景下的真真实实的人。

中学生读《红高粱家族》

能读些什么?

在着手写这篇读书心得的时候,我想到了这个问题;要是让中学生读《红高粱家族》,他们能读些什么呢?

首先,中学生能够自由的感受莫言别具一格的文学风格。也许并不是每部作品的背景和意义学生都能够理解,但是作家的文学风格是能够直观的被感受的。在中学阶段尽可能多的阅读不同风格和种类的作品,能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和独特的审美体验。

其次,学生能够选择性的学习莫言独具张力的语言文字。读惯了平日里那些“温顺”的文字,莫言这种充满张力和狂热的文字驾驭风格,应该能够给学生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或许在文字运用方面能打开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眼界,也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最后,在作品背景和意义方面,能够让学生通过调动阅读感官,触摸历史,真切感受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个“缩影”的地方的一切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今后更广泛的阅读奠定基础。

“用耳朵阅读的人”

和“用眼睛听故事的人”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这是莫言在《讲故事的人》这篇演讲中的一段话。莫言的经历再次告诉我,文学与心灵是相通的,文学表达没有高低之分,而心灵却存在美丑对立。曾经欺负过莫言家人的老者,再次相遇,莫言气愤至极,母亲却宽慰他;“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想,虽然在莫言的笔下,“审丑”是他的独特风格,但他的心灵,却是干净澄澈的,因为这种坦荡与澄澈,肮脏、淫秽、丑陋也都成了照拂每位读者心灵的一面镜子。我们在其中,一定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

而在千万读者中,我就是那个“用眼睛听故事的人”。我时常跟着莫言的描述,就钻进了他笔下的那个世界。千疮百孔也好,光怪陆离也好,都会让我陷入沉思。因为在这些魔幻的影像之下,处处皆是现实。

当阳市半月初级中学鄢然

-END-

编辑/鄢然

审核/李文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师作品听故事的人读红高粱家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