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有一种美叫雌雄莫辨中国审美进入阴柔时代
TUhjnbcbe - 2023/4/14 18:37:00

最近,关于小鲜肉们的争论又火了起来。很多人认为新一代男星中不少给人留下娘化的印象,缺乏阳刚之气,甚至觉得这种现象会误导人们尤其是青少年。

那么如今的男人到底是不是越来越娘了呢?这种现象的影响究竟几何?而变化背后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

肤若温润之玉,目含秋夜星辰,眉似远山之黛,唇吐三月桃花,这可不是古代绘本中形容的曼妙女子,而是当下新生代视野中颇为流行的一种男性形象。

当都市花美男用颜值就能轻松打败实力派硬汉、暖男时,大众中便有人开始焦虑:男生危机是否隐藏着刚健之风日下的危险?审美阴柔化背后深藏何种社会文化肌理?

有一种美,叫雌雄莫辨

胡女士是一位70后母亲,一段偶然的经历让她哭笑不得:那天正在吃饭,电视里放到某个明星参加综艺节目,女儿尖叫一声扑了过去。我开始以为她喜欢的明星是个清秀的姑娘,结果人家一说话,男的……

70后父亲蔡先生最近也被女儿搞懵了:她喜欢在网上看一些直播视频,我看她很投入的样子,就凑过去看看,结果发现是一个男的在那儿教别人怎么化妆,后来居然还把自己化成个女的!

如今,不少家长都有同感,孩子偏爱眉清目秀的偶像明星,甚至痴狂到雌雄莫辨的程度。不少新生代青少年,对自身的审美偏好颇为理直气壮。

男孩子画眼线、戴美瞳、修指甲眉毛,我都可以接受。这是一种精致的生活态度,更何况不是有‘男生女相富贵命’的说法吗?高中生小茹说。

我挺喜欢女相的男生。不是那种作死的伪娘,而是能给人安静、优雅的感觉。网民骨头里的小花说,这只不过是一种审美罢了,欣赏、倾慕,带一点怜爱。

于是,美得女生甘拜下风,美得男生也忍不住多看几眼,便成了漂亮男性的新标志。一见XX误终身,多是新生代眼中的男神。

社会学家们说,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总是越来越讲究。好比饭碗、茶具越做越精致,设计、装饰越来越优雅。在日益富足的生活条件下,人们对审美的追求会出现变化——精致的、中性的、婉约的、柔美的更受热捧。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教授杨建平说。

而美学家们认为,男色文化作为一种视觉审美样态,与女性意识的崛起、男性自我认知的变化等,都有莫大关系。

在中国,对清秀、俊逸的阴柔审美追求,甚至可以追溯到古代,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能找到相应的描述。

明清时期,冯梦龙《醒世恒言》形容杨延和的长相:生得肌如雪晕,唇若朱涂,一个脸儿,恰像羊脂白玉碾成。曹雪芹《红楼梦》里的宝玉之貌: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又有秦钟举止风流似更在宝玉之上。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理想的男性外貌美,同样不外乎风采过于姝丽、丰仪秀美、美如好女之类。

所以,与其说新生代雌雄莫辨的审美偏好是异军突起,倒不如说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一部分崇尚阴柔、注重情感、强调中和的美学观念,在当今时代找到了新的爆发点。

阳刚荷尔蒙遗失了吗?

雌雄莫辨的审美倾向与人格范式,不可避免地对传统男性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角色产生冲击。在审美多样化、彰显个性的社会风潮下,以女性消费为主体的男色经济正在崛起。有人欢喜自然也有人担忧。外表就是力量的潜意识下,外表越阴柔,是不是意味着力量在消逝?

教育界人士认为,在学习、成长、就业等方面,男生缺乏阳刚之气出现男生危机、受日本动漫文化影响的伪娘Cosplay等,正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越来越多的男生愿意尝试像女人一样装扮精致地出现在公众面前。

于是,在担忧和焦虑中,寻找遗失的阳刚之气成了一些地方教育改革的创新课题。如武汉某小学设立男老师工作室,定期进行男人间的对话;上海、南京等城市率先试点男子中学,设立全男生实验班,添加拳术、中国象棋、男子电声乐团等充满男人味的课程。

问题真的有那么严重吗?致力于当代审美传播研究的青年学者杨滟说,多元化是公众视野中男性形象发展的必然趋势。有传统男子汉、魅力型粗犷男,自然也就可以有都市花美男的一席之地。只不过,在浮躁低俗的娱乐文化风潮和哗众取宠的价值追求下,阴柔审美在某种程度上走向了病态颓废,并不可取。

西罗马帝国贵族男子精于粉饰装扮,骄奢淫逸,最终敌不过在当时的他们看来是所谓蛮族的法兰克人。杨建平说。

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男孩子多往阴柔方向发展,会带来民族精神不振。长春中小学语文教材总编辑张笑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这些年来人们的审美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那就是小情小调的多了,阴柔的东西多了,阳刚的、崇高的东西却越来越被消解。有的是审美缺失,有的是价值观倒置。我们坚持,不能让鲁迅的东西淡出中小学语文课本,甚至应该有针对性地增加或改善,为时代补钙。

君子如兰,当从美型到风骨

如果单纯从外貌来说,阴柔与阳刚似是对立。但如果将外貌与内质统一起来看,阴柔与阳刚又并非不能共存。穿着得体、打扮精致,是外观的修饰;刚正不阿、自强不息,则是内在的修为。

什么是男子气概、君子风度?无信不立、铁肩道义、一诺千金……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盘剑说,至今思项羽,人杰鬼雄,皆与外貌无关,是因为他死都不肯过江东;屈原自喻美人、芳草,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可他娘炮吗?一点也不。

说小的,这是男人文化,说大的,这是民族气节。盘剑说,既能迎合当下年轻人审美口味,又有浩然正气的男主角形象,才能成为文化产品成功的秘诀。比如古装剧《琅琊榜》、抗日剧《战长沙》、国产动漫《秦时明月》、《天行九歌》等。

现在年轻人的口味,必然是喜欢更美、更帅的。《天行九歌》执行导演金蕾说,所以我们剧中主要角色的原画设定,都尽可能以美型姿态出现,配合古风玄幻、权谋史诗、悬疑推理等年轻人喜爱的题材元素,以期再现诸子百家风云人物的那种优雅不失风骨,智慧不输颜值。

别看日本有漂亮赛女神的男优,却比许多国家都注重男子汉角色的养成。杨建平介绍,比如日本五月五男生节,会用鲤鱼跳龙门等仪式,强化男孩子的自我角色认同。而日本的家庭教育,更注重培养男孩子骨子里的蛮性,积极进取,不轻易认输。

外表清秀、内心强大,这才是我理想的美男子。大学生王嘉楠说,男人味并不是粗糙低俗、不修边幅的借口。而整天以爷们儿自居,遇家国有辱却只知一味退让、妇人之仁,那只能说是东亚病夫余毒未清。

无论审美风尚如何变化,不变的是那种由内而外的气质、德性、风骨——愿世人所识的中国男人,有君子如兰,有猛将如虎,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延伸阅读:

中国男人为什么越来越娘了?

前两天,人民日报海外版发了一篇评论——《多元社会,需要包容》,谈起了男人的娘化现象。

一项调查也显示,近20%的95后男生都会化妆,并认为化妆是适应小鲜肉的审美标准。

中国男人,是越来越精致了。

如果中性化的潮流能够用它的精致,扫除一些中国传统的大男子主义、直男式的的不修边幅和面对女性时的过度自信,那也算立下一件不小的功劳。

前几天,谢霆锋在出席某档节目时,谈到对时下流行的鲜肉文化的看法:已经有点厌倦现在非常流行的韩风。不是说人家不好,而是说我们也应该找回我们自己。我觉得男生也该找回男生该有的荷尔蒙。

这段言论公开后,一石激起千层浪。

中国新晋的男明星是不是在向中性化路线靠拢?这个问题似乎早有定论,容易引发争议的是该如何看待这一趋势。

在急于亮出观点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男性的阴柔化,又是什么让大众逐渐接受这一风格呢?

消费主义发达,男人就会变娘?

直男也变精致的趋势,可不是现在才有的。

比如历史上的罗马帝国,曾是跨越三大洲的超级霸主。骁勇善战的罗马人打下广袤的疆土,将地中海变成了自己的内海。·

可承平日久,阳刚勇猛的斗士却愈来愈少,取而代之的是成批骄奢淫逸的安乐公。建筑上的浮夸还只是表面现象,男性气质的改变才是本质。

罗马共和国时期,男性间的同性恋爱成了贵族们攀比的工具。所谓上行下效,从皇帝贵族到普通民众,这种奢靡的风气不断蔓延,一直到罗马帝国的灭亡。

电影《角斗士》中的罗马硬汉

无独有偶,中国的邻居日本也经历过类似的过程。经过长期的文化输出,忍者、武士道等形象在全世界传播,成为日本文化的代名词,但在日本本土,这种阳刚的审美已经不再是主流。

曾几何时,五十年代《七武士》这样的影片,在六、七十年代高仓健等一批男星,还能代表日本娱乐圈的风向。但随着动漫产业的发展,宅文化诞生,日本男性开始软萌起来。

剑道馆里竹刀的碰撞声越来越少,千家万户的屏幕里闪烁着萌系动漫形象,XJapan这样的视觉系乐队顶着超级赛亚人一样的发型粉墨登场,龟梨和也、赤西仁这些这样长发飘飘的美男子开始占据荧屏,宅男们对着的初音未来望眼欲穿……

那个男子汉的梦,很久都没人再做了。

可以想见,不管是日本的还是中国的女孩子,今时今日都不会在那样痴迷于高仓健式的男星了

美国是个例外

同样是岛国,大名鼎鼎的腐国英国男人,在阴柔的路上走得更远。

从绅士到足球流氓,无论雅俗,早年的英国人都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展现男子气概。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的流行文化逐渐发生改变。以大卫鲍伊和弗雷迪墨丘里为首的明星占据了舞台正中央。他们夸张的服饰、妆容和舞台形象风靡全球。

上个世纪中叶,自由主义在美国兴起后,英国反而成了变革的急先锋。时至今日,英国在女权、控枪等方面都走在了前列,对于LGBT(同性恋、双性恋、变性人)群体以及异装癖接受度在欧美国家里也都是首屈一指。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造型阴柔化、甚至泛性别化的明星在英国娱乐圈能占据一席之地。

即便是系列电影中的特工詹姆斯邦德,相比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肖恩康纳利,如今的也显得更加秀气

如果说娱乐产业的成熟,随之而来的就是男星的中性化,美国却是个反例。

看看今天在全球最具知名度的美国明星——巨石强森、范迪塞尔、威尔史密斯,以及老一辈的史泰龙和施瓦辛格,都喜欢向全世界观众展示爆炸性的肌肉和坚如磐石的意志力。

即便在体育方面,美国人也竭力彰显男子气概。相比棒球和足球,美国人最爱看的还是橄榄球:22个磅的壮汉在草地上撞得人仰马翻场景,总能引来场边的一阵阵欢呼。

橄榄球是个充满荷尔蒙的运动

需不需要找回荷尔蒙?

回观中国,男星的中性化、阴柔化也许是娱乐产业高度市场化和消费主义浸入全社会的产物,但是随之而来的调侃和嘲讽,也是来自传统审美的一种反弹。

鲜肉文化在中国的兴起,最直接的原因,要归功于女性观众审美趋势的变化。

曾几何时,女性们最爱的还是粗声粗气、顶天立地的男星,你能想象当时连蔡国庆都被批评没有男子气概吗?

电影《红高粱》中的姜文,事实上,这部影片作为张艺谋的成名作,充满了张扬恣意的阳刚气息

但时光飞逝,谁都没有料到,中国新一代女性的审美会转变得如此迅速、彻底。很多人不再以偶像的崇拜者自居,而是摇身一变,成了亲妈粉、阿姨粉、姐姐粉。

从一个相对成熟的地位去欣赏,也就不难理解软萌的男星比一身肌肉的男星更受欢迎。

和上一个时代的小鲜肉们相比,今天的男星越来越精致

流行像是一辆疾驰而过的列车,站台上的普通人错过了它,是万万追不上的,只能静静地等待下一趟车驶来。

没人知道未来的审美主流将是什么,但退一万步讲,如果中性化的潮流能够用它的精致,扫除一些中国传统的大男子主义、直男式的的不修边幅和面对女性时的过度自信,那也算立下一件不小的功劳。本文整合自新周刊、半月谈。

—TheEnd—

版权保护说明:ZAKER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本文来自ZAKER合作媒体,如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la联系。

1
查看完整版本: 有一种美叫雌雄莫辨中国审美进入阴柔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