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是一件大事,特别是诺贝尔文学奖,它既不是我们近代以来起步晚的数理化,也不是当代快速发展的高科技。因为这些我们都与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定的距离,但文学,我们不比他们差,唯一被误解的当属我们民族独立的文化,因为与西方价值有着不同,加之翻译变味,我国的文学很难打动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文学。
但是这种铁律,还是被持之以恒的中国创作者打破。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籍作家第一个,也是中国本土第一个获奖者,直到三年后屠呦呦再度斩获。中国文明和传统文化及中医等再度显耀世界,作为第一个,莫言获奖是其综合实力的表现,也是巨大创作力的印证。
第一个,具有划时代,破天荒的意义。同时第一个也是艰难的开拓者,就像鲁迅,他是第一个用白话文写作的文学家,第一个,对于鲁迅来说,那是率先吃螃蟹的人,其中五味杂陈自然有个中咀嚼,滋味不用说是难以名状的,非一般酷暑熬、寒彻骨不足以抵达的精神和肌体双苦旅。
对于莫言更是一样,他先中国其他文豪获奖,正是大手笔,高文采的集中呈现。而在我们眼中,莫言获奖是因为他那些令人耳熟能详的《蛙》,其实不然,长篇小说《蛙》确实为莫言带来了巨大荣耀,也使他成功在中国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年莫言凭借《蛙》获得了中国文学最高荣誉-茅盾文学奖。
那么莫言是不是靠《红高粱》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人知道莫言,大多数是因为《红高粱》。
而《红高粱家族》是莫言成为真正的文人的标志,算得上是莫言走向文坛的“入场券”,当然了也是这部《红高粱家族》让莫言声名显赫。在当代中国文坛之上,莫言最先出名的小说《红高粱》也成功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而《红高粱》小说却是在张艺谋同名电影的拉动下,大幅度地进入读者眼中。年,电影《红高粱》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此奖的亚洲电影。至此,它的原著作者莫言算是第一次走向世界,同时这也为他在世界文学之林的地位奠定基础。
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开始注意到莫言,并致力翻译他的作品。在葛浩文眼中,他是高度欣赏莫言,同时在瑞典汉学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之一的马悦然看来,中国当代作家,莫言是非常突出的一个。几年后莫言完成了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也是这部小说距离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近一步。
《天堂蒜薹之歌》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写的是天堂村民与供销社等部门的矛盾。年之前,天堂县鼓励百姓种植蒜薹致富,结果大面积种植后,来年遭遇了供大于求,导致蒜薹滞销。小说开篇就写道,村落到处充满蒜薹的恶臭,气息刺鼻,令人作呕。满是堆放的蒜薹,再加之天堂县一系列的伪操作,成千上万的村民群情激愤,一场场暴力事件及当地部门以暴制暴的摧毁,使得悲剧发生。
作者文笔流畅,剧情紧凑,是一部体现中国作家良知、反映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优质作品,年尚在部队的莫言看到报纸报道后,一口气写完,前前后后大约只用了35天时间,完成初稿。书中夹杂莫言一贯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现实事件柔合而成,作品浑然天成,颇具艺术价值。
葛浩文专注翻译了这部小说,而且还悄悄“动”了手脚,将小说的结尾稍做修改,从而这部悲剧变成了平剧,不喜不悲。更富有理想主义色彩,也是这样的倾向使得《天堂蒜薹之歌》更吻合诺贝尔文学奖的理想主义文学评选标准。
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西方对莫言的众多小说,重点解读了三部,其中《天堂蒜薹之歌》就是其中之一,在诺贝尔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