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娱乐专稿(责编/邵靖、邓妮)剧版《红高粱》开播了。在热播的将近一个月中,该剧的收视不但稳居收视排行的前三,截至目前其在腾讯视频的网络点击量已经突破8亿。
观众投票:7成力挺剧版《红高粱》
和媒体褒贬不一相反,观众的态度倒是宽容得多。在腾讯网超过一万网友参加的投票环节中,认为剧版《红高粱》让原著故事情节更加丰满的有人,只有人认为剧版的改编更加狗血庸俗了,可见观众们对剧版《红高粱》更多还是抱着肯定的态度。具体投票结果如下:
除了观众投票之外,腾讯娱乐特别邀请了司马平邦、梅子笑等十位著名的媒体人各抒己见,发表自己观剧后的轻评论。
正方观点:故事更丰满当属精品
战台烽:让“我奶奶”更丰满
经典再现总有风险,电影版珠玉在前,电视版却也不畏闲言,毕竟都是从高密的高粱地里诞生的故事,不会翻出莫言先生的五指山,故事还是纯粹的故事,电视版无疑在故事上更丰满,给了周迅的“我奶奶”、朱亚文的“余占鳌”更多的表演空间,有激情,有血性,不雷不槽也不糙,制作精美表演入戏,也称得上抗日题材中的佳作了,但距离经典,还差那么一些。
司马平邦:经典民间故事成功重现
这部电视剧,解决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曾经被认为难以用视觉艺术重现的经典民间故事的难题,它亦在电影版之后,重新塑造了九儿、余占鳌、罗汉、淑贤、朱豪三、张俊杰、灵儿等一系列生动的艺术形象,也为这个故事的起源地山东高密再添神秘色彩。
满囤儿:原著中“家族”二字终得体现
和电影版异曲同工的鲜明视觉,让电视剧版《红高粱》宛如最熟悉的陌生人。周迅演出的感觉,可以让人跳脱出对巩俐的既有印象。大量细节的补充让原著中的“家族”二字终得体现。
史兴庆:莫言笔下的九儿重斤呢
影视剧不必拘泥于原著,莫言笔下的九儿,高一米六,重一百二十斤呢,难道让周迅增肥四十斤?让巩俐变矮八厘米?不可能,也不必要。好演员和导演塑造的人物,带有自身的特质完全可以,关键看有没有道理。小说更多的是线性叙事,而影视是跳跃的,没小说铺陈得那么充分,如果过场戏紧了,就可能导致主戏之间转场太快,可能出现上一场笑、下一场哭的情形,包括上下两集之间,有时候也不是一场戏,跳跃比较大,但因此说九儿像精神分裂,也未免尖刻了。
云飞扬:将超验先锋小说拉回地面
中国电视剧不能够走向复杂,赵冬苓(微博)编剧在原著作者莫言和导演郑晓龙支持下,将篇幅本来不长的小说,加入九儿的初恋、妯娌和父母官,初恋张俊杰与余占鳌构成情敌关系,妯娌淑贤则与九儿形成宅斗恩怨,县长朱豪三则将民国时期山东历任省府主席的夸张民间造型糅合于一身,三角恋、宅斗和怪咖县长,这些都是正常的电视剧观众有所期待的元素,从而将主观视角中天马行空的超验先锋的小说拉回了地面。
反方观点:故事庸俗无原著气质
梅子笑:周迅没打算塑造九儿
周迅并没打算塑造一个九儿,她只是驾轻就熟地运用自己了然于心的演技完成每一场表演,作为超一线女星的她早已有了专属的审美与流露。倘若《红高粱》是一部难得一见的精品电视剧,那么打碎自己塑造一个活灵活现、热腾腾真实的九儿也值得。然而,这不过是一个高价仓促就范的项目,周迅精神分裂症一样的九儿,其实只是这个商业项目草率和粗糙的一斑。
麦子:不伦不类的春晚小品+情景喜剧
这个电视剧,将原本非常有张力也相当厚重的剧情,弄成了不伦不类的春晚小品+情景喜剧。为了抻长剧情,它任意注水,胡编乱造。据说剧本写了几个月,就着成熟期只有一个月的高粱地,匆忙开机,很快就拍好了。导演又急又慌,故事已经和莫言和原著没什么关系。这样的本子,这样的急促,功力再高的演员,也拿它没办法!
萝贝贝:所有演员都被改编坑了
《红高粱》是一部被改编坑了的电视剧,在苍白无力的剧情面前,周迅的表演越精当,就显得人物越蛇精病。当第一集我发现黄轩(微博)扮演了九儿的初恋情人时,默默地想,这么深厚的初恋,不得说到第十集才能把九儿和于占鳌的激情捋清楚。谁曾想第三集就野合了,因为听别人说初恋把自己卖了,这么多年感情都不去求证一下……对这种傻白甜智商只能摊手,白瞎了所有的演员和所有的美颜。
朱白:郑晓龙砸了自己的招牌
《红高粱》的整体观感就像是剧中余占鳌对着镜头狂吼几句然后哈哈大笑给人的感受一样——虚张声势、外强中干。将本来有深度和韵味的人物脸谱化之后,使之迅速跌落成一部中国典型的速成式大俗剧。事实证明能拍出出色宫廷剧的郑晓龙,对民族抗争、人性压抑等题材并不擅长,他企图将经典注入自己的元素,但实际上是既掀翻了人们原本的期待,也砸了自己的招牌。
宝同:想看流淌原始血液的《红高粱》
如果可以拍摄一部真实还原莫言著作的电视剧:九儿还是原来那个九儿,不用做负心人,不用当腹黑女;余占鳌也还是那个余占鳌,不用被“美化”,更没有狗血三角恋情,让《红高粱》流淌着原始血液,哪怕只有20集也好。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看电视剧版《红高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