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淮北平原的红高粱读常河和他的一脚乡
TUhjnbcbe - 2021/11/24 17:49:00

上周六,参加在合肥新华书店举行的“政屏说书”和常河老师新书首发式之后,脑海中满是“红高粱”的影子。这本是一个媒体记者发言时对常河老师的评论时用的一个词,我想这个词用得恰如其分!不仅仅是比喻人,对其作品也是比喻得当的。

先说常老师其人,观其貌,一米七八的个儿,肤色不白,不是帅哥,但精神抖擞,颇有气质。没有官相,但温文尔雅,有学者风度。此时我想起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对于一个 的描述,说是“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由他的作品可知,祖籍固镇,生长在涡阳曹市,有涡阳人的质朴,有皖北人的敦厚。从小受千年古镇历史文化的影响,青少时期受道源文化的熏陶,又有文化家庭的耳濡目染,成就了他的聪颖与智慧。高中时期显示了他的写作天赋,大学深造、新闻职业的历练,增长了他的才华,提高了写作能力。他能用敏锐的目光去观察社会,能用细腻的笔调去描绘人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他的笔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感人肺腑,激动人心。几年来,一部部著作赫然问世,惊动了江淮文坛。

因此说,他像淮北平原上的一株淳朴可爱的成熟丰满的红高粱!

他,人像一株红高粱,作品也像红高粱。几年来,相继问世的作品像成熟的株株高粱,映红文坛。

近期出版的《一脚乡村一脚城》一书,就是其中的一株,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作,里面的篇篇文章都是颗颗籽粒饱满的高粱籽粒。细细观赏,让人品味不已。

写父亲的几篇,让人们看到了那个年代的老知识分子的美德,对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对家庭子女只求付出、不求回报。一生含辛茹苦,不愿享受。这些文章也表现了作者的孝心,在作者的《后记》中是这样表达内心情怀的:

“父亲是海,我永远不能看到父亲的原全貌,更没有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父亲是山,我领略了,只是他的伟岸,希望和包容,其他的,深藏山中。”

他写普通市民,个个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感人。老拐的遭遇,让人同情;老曹的下落不明,让人惦记;刘书义的悲惨结局,让人伤心。

《女知青曹蕙兰》反映了一代知青的遭遇和成长。人物个性凸显,跃然纸上,如在眼前。时代环境成就一个人的性格,若生活在上海,则是另一番性格和面貌。

《上河工的英子姐》和《霞姐》,至今令作者牵挂,细腻的真实的描写表现了青春萌动期的爱恋情思。

《树林里,我的小学一年级》反映了当时的农村教学条件的艰苦,我目睹过类似的学校情况,信。

《私奔》中的二影和男孩的私奔,是当时农村戏班和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中一些青年男女常有的现象,在我的家乡涡阳高炉镇亦有类似的现象发生。

《牛怀才》中的牛怀才在闸上跳水,头碰到了水下的石头,头皮擦掉一块,缝了三十几针——读到此处时,头皮麻麻的。

《百鸟朝凤》中的牛家俊,为追求新爱去了一趟商丘,结果赔上了性命,让人感到人言之可畏!

《春游》中的男女同学间的朦胧的爱,在时代的禁锢下没有萌发出来,同样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

《陪我一座浮桥和一轮月》中的情景交融描写,让人不忍快读,慢慢品味。如:

“浮桥最热闹的,一般出现在傍晚和夏天的晚上,夕阳西下,在河面洒下粼粼的影子,从水面到天上连成一条锦缎,风没来由地吹着,日子便慢了下来。两岸的居民摇着蒲扇,肩膀上搭着毛巾,站在浮桥上聊天抽烟,话绵绵不断,烟袅袅婷婷,整个城市的家长里短就在河面上漂浮着了。”

语言的灵动、幽默、新颖也让人赞叹。如:

“那些居民,棋子一样在棋盘上走来走去,从明清走到今天。”

“皖北水上人家的豪爽,就在‘估堆’里熠熠闪光。”

“不知道站在电线杆子神情自若的燕子,是不是从旧时赵家皇宫里飞过来的。”

第三部分中的《干扣面》,母亲给儿子买干扣面的情景感人至深,请看:

年的那个清晨,母亲带着孩子怯生生地走进面馆,指着食客桌上的面说:“给俺来一碗,加两个荷包蛋。”孩子诧异地问母亲:“娘,你不吃?”母亲说:“娘不饿,喝点豆芽汤就饱了。你几天没吃饭了,多吃一点吧。”

孩子擦了一把眼泪,吃下人生第一碗干扣面。母亲在旁边看着,又从口袋里拿出手帕,打开,抽出一张两元的钞票,对店主说:再给俺加两块钱的狗肉。”

“娘,我不吃,真吃不下了。”孩子带着哭腔说,然后把头埋到汤碗里,眼泪吧嗒吧嗒地滴落。后来,那个孩子听从中学老师的劝告,上了高中,之后考上大学,在省城工作、安家。

作者有丰富的感情,从对家人的亲情之爱,写得那么温暖、感人;对中意的女性的朦胧的情感之爱写得那么温柔、动人;对社会底层人的命运写得让人伤情、怜人。

进入知天命之年的常河,是精力的旺盛期,也是事业的顶峰期,望您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以飨

1
查看完整版本: 淮北平原的红高粱读常河和他的一脚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