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档案——民间艺术]谈及高粱,这位默默耕耘于田野间的作物,自古便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在清代,就有诗人吟咏其芳名远播,嘉种遍布辽东,盛夏时节千竿碧绿,秋来万穗红艳。更有诗篇描绘其高大的穗子闪耀着光华,与万垄参差的晚霞争艳。这些诗句不仅是对高粱美景的赞美,更是对其深厚文化价值的传承与颂扬。在清代《马首农言》中,有言道:“处暑吃高粱。”这反映了处暑时节,农作物成熟,高粱也随之丰收。然而,由于高粱的口感并不如其他粮食,因此在民间常被视为粗粮,导致农人种植面积逐渐减少。尽管如此,高粱的食用方式却多种多样,既可以蒸煮、熬粥,也可以磨成面粉后蒸食、贴饼。在粮食紧缺的年代,高粱甚至成为了普通家庭的救命粮。除了食用,高粱还可以制糖、酿酒,其杆部甚至能制成工艺品和家用品。
高粱杆的用途同样广泛,农人常将其去穗后称为秫秸秆。这种秸秆外皮光滑坚硬,内部白瓤柔软,常被村民制成席子用于盖房,或作为厨房用具。而秫秸秆皮则被艺人巧妙地制成工艺品、蝈蝈笼子以及秸秆花灯等。更为精湛的是,河北省的特色传统手工技艺——秸秆扎刻,能在高粱杆上刻画出各类仿古建筑模型。这项技艺在河北廊坊永清已经传承至今,成为了当地的文化瑰宝。据媒体报道,在河北省正定新区,一位农民巧妙地利用高粱杆制作出各种实用的家居用品。他通过精湛的技艺,将高粱杆去皮、去节后,经过精心打磨和雕刻,制作出桌椅、灯具等各式家具。这些家具不仅实用,更融入了艺术美感,成为了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80多岁的老人,在19年前用根高粱杆纯手工打造出一盏走马灯。这盏灯虽然历经沧桑,却依旧保持着厚重古朴的气息,仿佛活色生香,令人难以置信其竟是由高粱杆所制。走马灯高度约半米,形似六角宫灯,灯屏上以高粱杆精细扎成“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不老松”的字样,上方与下方则巧妙地装饰了中国结、蝴蝶、铜钱、风车等图案。这盏灯不仅承载着老人的匠心独运,更见证了高粱杆艺术的无穷魅力。6条生动逼真的龙头环绕四周,每条都挂着一串由高粱秆精心制作的中国结流苏。外层的高粱秆巧妙地抠成小凹槽,仿佛榫卯结构般层层相补。而中间的小镜子上,更是以秸秆精细地扎成了蝴蝶的触角,每一个细节都彰显了匠人的匠心独运,使得这盏走马灯成为民间文化的璀璨瑰宝。高粱杆不仅在工艺品领域大放异彩,其家用制品也深受人们喜爱。厨房中的常用物品,如盖帘或篦子,往往都是由高粱杆精心制作而成。特别是在东北地区,由于高粱的丰收,盖帘被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如今,盖帘的样式层出不穷,有双层的、八角形的、圆形的,等等。它们不仅用于晾晒粮食和干果,还能作为食物的精美摆放工具,甚至成为缸、盆、锅的实用盖子。在制作家用物品时,民间有着“新旧高粱杆不能一起使用”的说法,寓意着“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寓意着吉祥如意。高粱杆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工艺和实用性上,更在于它承载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这种简单的材料,经过匠人的巧手,便能制作出各种实用的家居用品。在北方,许多家庭都依赖种植高粱和制作高粱杆用品来维持生计,甚至走出贫困,走向富裕。这种农家人手艺,成为了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