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涟水奏响乡村振兴 [复制链接]

1#

汇聚自然灵气的地方,从来都不缺少风景。大暑已至,穿行在安东大地的沃野乡村,极目远眺,一排排整齐的水稻秧苗被蔚蓝的天空晕染成翠绿色,红窑镇芦笋产业园鲜嫩的芦笋长势正旺,用手轻轻一捏就有汁水渗出,仿佛为这炽热的土地掩上一层绿毯,让人真切感受到涟水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蓬勃脉动。

近年来,涟水县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重点围绕优良食味稻米、规模畜禽主导产业和芦笋、食用菌优势特色产业,全力以赴建项目、延链条,推动现代农业做大做强,目前在红窑镇芦笋产业园年产量超2万吨、产值超2亿元,带动群众致富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夯实基础——凝聚产业发展合力

“现在不仅土地流转有收入,每月打工还能赚两三千。”在红窑镇芦笋产业园内,正在忙碌的村民夏培献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曾经是贫困户的他如今已走上致富路、过上新生活。村民张梅花高兴地说:“我们群众最想做的就是通过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在家门口打工苦钱,还能照顾家庭农活,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越过越开心。”

涟水县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统筹抓好果蔬、生猪、水产、家禽等生产,实现夏粮种植面积.5万亩、产量9.1亿斤、能繁母猪存栏2.96万头,新建3个千亩以上特色蔬菜产业基地。有序推进秋粮播种,目前已完成播种面积.2万亩,其中水稻万亩、玉米10万亩、大豆9万亩、今世缘订单高粱2.2万亩。组建了涟水大米协会,投资3.1亿元在食品产业园建设涟水大米加工厂,在高沟镇、五港镇、南集镇建成3个亩以上水稻示范片。延续“芦六条”政策措施,新增芦笋种植面积亩,积极克服疫情影响,拓展芦笋市场,今年新拓展了福建、山东等地市场。着力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农产品质量追溯规范化建设完成有效规模入网主体个,入网主体巡查或抽检实现全覆盖、位居全市第一。在此基础上,加大“两主两优”产业培育力度,围绕芦笋、食用菌等农产品和肉制品精深加工项目,积极谋划筹备招商推介活动,全力招引一批规模大、质态优的农业项目。

多点开花——改善提升乡村环境

“做梦也没想到现在能住这样的房子,小区环境好、位置也好,现在每天没事就在广场上转转,路对面还有几个厂,这里有不少人在厂里打工,太方便了。”提到现在的这一切,高沟镇大胡社区的胡大爷兴奋不已。

涟水县将乡村建设行动作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建设生态环境优美、居住形态精美、文化质态淳美的美丽乡村。结合正在开展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大力实施以“六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有序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建成美丽宜居乡村10个、省级绿美村庄4个,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达22%。精确选择2个镇街、18个村居创建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镇街、示范村,精心编排个建设项目,精准抓好农房改善和特色田园乡村创建工作,岔庙洪滨、五港前营、高沟大胡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完成农村道路建设12.5公里、桥梁2座,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高标准农田区域土地流转力度,全面完成了年10万亩建设任务。

致富增收——增强集体造血功能

“我们村里现在有了保洁员,垃圾日产日清,污水管网已经装到位,以前村里每年只有几万元集体收入,去年增加到了20多万元,笪巷村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水美乡村。”提到这一变化,朱码街道笪巷村老党员笪靖荣感触很深。

涟水县坚持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推动农民群众和村集体“两个口袋”同步鼓起来。充分发挥小额信贷、村集体收入保险等金融帮促政策支撑作用,今年上半年已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笔、.29万元,同比增长32.25%,余户低收入农户实现创业增收致富。出台《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双过百”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开展闲置低效存量资产摸排清理盘活工作,排查农村闲置办公用房、闲置厂房大棚,新增集体土地.5亩,预计年可产生效益余万元。组织实施村集体经济提升行动,鼓励引导村集体牵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劳务合作社等新型集体经济经营实体,探索融合经济、服务经济和“飞地”经济等发展模式,推动50%重点帮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30万元,30%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