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叙事策略看红高粱的影视改编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的药方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2cpgt27/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从叙事策略看《红高粱》的影视改编

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WORDS

引言

一、叙述者:同叙述者·异叙述者·最高叙述者

二、叙事视角:内聚焦型·外聚焦型·非聚焦型

三、叙事时空:预述/闪回·故事/话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从叙事策略看《红高粱》的影视改编

摘要

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是经典之作,年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年被郑晓龙改编成电视剧。小说、电影、电视是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其叙事策略也有所变化。从叙述者角度分析,小说和电影的叙述者都是“我”,但小说中的“我”是同叙述者,参与了故事情节的建构,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为小说的叙述提供方便;电影以“我”为叙述者,可以丰富电影的内涵,但“我”并未影响故事进程,是异叙述者;而电视剧的叙述者则是最高叙述者即导演,能够自由掌控故事节奏,不造成观看的间离效果。从叙事视角分析,小说属于内聚焦,故事所叙述的事情,与叙述者有着莫大的关系;电影属于外聚焦,叙述者是独立于故事的,叙述者只对故事的背景、经过等方面进行介绍;电视剧则采用了非聚焦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件发生的所有过程和每个细节,让观众对故事进展了如指掌。从叙事时空来看,小说中较多地采用了预述和闪回,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而电影和电视剧则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讲述,使故事情节简单清晰,更利于观众的理解。

关键字:《红高粱》叙事策略影视改编

TheNarrativeStrategyintheFilmAdaption

oftheRedSorghumFamily

ABSTRACT

“RedSorghumFamily,whichwasadaptedintoamoviebyZhangYimouinandintoaTVseriesbyZhengXiaolongin,isaclassicnovelofMoYan.Novels,movies,televisionarethreedifferentformsofart,anditsnarrativestrategiesaredifferent.Fromthepointofviewofthenarrator,thenovelandthefilmsnarratorisme,butthenovelofIisthesamenarrator,thesecondoneinvolvedintheconstructionofthestory,addsauthenticityofthenovel,fortheconvenienceofnarrativefiction;movies,withIasthenarrator,canenrichtheconnotationofthefilm,buttheIdidnotaffecttheprocessofthestory,thenarratorisdifferent;thedramaofthenarratoristhehighestnarratorthatdirectorcanfreelycontroltherhythmofthestory.Itdoesnotcausefromeffectbetweenviewing.Fromthenarrativepointofview,thenovelbelongstotheinnerfocus,thestoryrecounted,andthenarratorhasagreatrelationship;thefilmbelongstotheouterfocus,thenarratorisindependentofthestory,thenarratorofthestoryonlyinthebackground,throughotheraspectsofpresentation;dramaisusinganon-focusedperspective,fromdifferentanglestoobserveallprocessandeverydetailoftheevent,theaudiencewellawareoftheprogressofthestory.Timeandspacefromthenarrativepointofview,thenovelmoreuseofthepre-mentionedandflashback,increasingtheartisticcharmofthenovel,andmoviesandTVshowsareinaccordancewiththeordertotellthestory,sothestoryissimpleandclear,butalsoconduciveaudienceunderstand.

KEYWORDS:RedSorghumNarrativeStrategyThefilmandtelevisionadaptation

引言

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家族》,主要是写抗日战争时期的高密东北乡的历史,获得无数读者的喜爱。此后,该作陆续被改编成了张艺谋版的电影《红高粱》、郑晓龙版的电视剧《红高粱》,同样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红高粱家族》由“红高粱”、“高粱酒”、“狗道”、“高粱殡”和“奇死”五个部分组成,虽然是写抗日战争的,却与一般描写抗日战争的小说截然不同。第一,莫言的叙述方式非常的巧妙,将叙述的时间打乱,时空不断的转换,插叙、倒序等修辞手法运用得很成功。第二就是抗战的主体也与一般抗日题材的小说不同,以前都是共产党或国民党的抗日,有时宣传性过重,使小说的文学性被削弱,而在《红高粱家族》中主要描写平民的抗日,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写抗日战争。莫言没有上过战场,对于战争的很多东西都是间接学来的,而不是亲身体验过的。莫言自己也承认,他若如实地反映战争肯定比不过老一辈的作家,毕竟老一辈的作家对战争是深有体会的,并且深受其害。而作为后起之秀的莫言,另辟蹊径地描绘战争前、战争中和战争后的人们自身以及环境的改变,而不再刻意追求战争场面如实的再现。年播出的郑晓龙的电视剧《红高粱》也是根据这部小说改编而成,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郑晓龙导演的《红高粱》电视剧是根据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整部小说来拍摄的。关于莫言写这部小说的主旨,我们可以从小说的卷首语可窥一二:“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游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的被酱油腌透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伏惟尚飨!尚飨!”[]从这段卷首语可以看出莫言写此书是为了祭奠抗战中死去的英烈,莫言是怀着一种惭愧和敬畏的心情来写的。《红高粱》无论是小说还是影视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功,这得益于小说、电影、电视不同的叙事特点,它们互相促进。小说文本与影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媒介,它们的叙事差异是很大的,小说是以语言文字为基础来进行叙事,而影视主要是通过画面和声音来进行叙事的。小说和影视在接收者接受的方法和途径也是不尽相同的。小说文本,接收者主要是通过阅读文字使之在大脑中形成画面,而影视是由声音和画面构成的,直接显现在眼前。《红高粱》小说和影视的故事基础和精神追求大致是一样的,而在叙事方面则具有各自的特点。此文基于这两种不同的媒介,从叙事策略来分析小说《红高粱》的影视改编,研究小说、电影及电视剧之间的叙述者、叙事视角的变化、叙事时空的转换等一系列问题。

一叙述者:同叙述者·异叙述者·最高叙述者

叙述者在叙事艺术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徐岱在《小说叙事学》中说道:“所有的叙事作品都有一个叙述者,他是一个叙述行为的直接进行者,这个行为通过对一定的叙述话语的操作与铺展最终创造了一个叙事文体。”[]叙述艺术作品的展开是要通过叙述者这个中介,一个合适的叙述者会让叙事艺术作品获得很好的叙述效果。叙述者可以分为同叙述者、异叙述者和最高叙述者。由于小说和影视剧一些自身的特点,小说作者和影视剧的导演对叙述者的选择是不同的。

《红高粱》小说文本的叙述者是“我”,这里不能把“我”等同于作者本人。徐岱在《小说叙事学》中引用了普兰斯《叙述接收者研究》的一个观点:“对于叙事艺术来说,叙述者从来就不是作者,不论大家知道与否,叙述者只是一个作者创造出来的并接受了的角色。”[]这个论点就可以清晰明了地区分开“我”和小说作者的关系了,叙述者只是作者为了更好的叙述,而创作出来的角色。但是这并不是说明这两者什么关系都没有,小说中的“我”多多少少会与作者有关系的。小说中的“我”的形象是来源于作者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艺术的加工,成为作品中的“我”的形象。“我”作为叙述者并不是小说中的事情的经历者,但是这个叙事者却对整个故事的情节都十分地了解,故事的情节是作者通过其他人讲述,或者自己查阅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加工而形成有血有肉的故事情节。作者在小说中写道:“我查阅过县志,县志记载:民国二十七年,日军捉高密,平度,胶县民夫累计四十万人次,修筑胶平公路。”“为了为我的家族树碑立传,我曾经跑回高密东北乡,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调查的重点,就是这场我父亲参加过的,在墨水河边打死鬼子军官的著名的战斗。”[]在这里笔者认为,这里的叙述者是无限地接近作者,可以说是作者的化身。作者这样写是强调小说的真实性,使小说真假难辨,从而增强小说的艺术魅力。

小说《红高粱》的叙述者是小说主人公爷爷余占鳌和奶奶九儿的孙子,他在作品中是同叙述者,即叙述者是故事中的人物,叙述的是自己或和自己有关的故事。《红高粱》这部小说有点带地方志的性质,是对高密东北乡各方面的介绍。小说中“我”所叙述的事情是与自己紧密相关的,叙述“我”的最亲近的人——父亲和爷爷反抗日本人的事情。在小说行文的叙述中也有“我”的出现“他的坟头上已经枯草瑟瑟,曾经有一个光屁股的男孩牵着一只雪白的山羊来到这里......有人说这个男孩就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这段文字说明了叙述者也是在故事中出现的人物。

电影《红高粱》的叙述者同样也是小说主人公爷爷余占鳌和奶奶九儿的孙子,但此时的叙述者则是异叙述者,是独立于故事情节的。在电影的开头一个画外音说道:“照那会的规矩,半道上要折腾新娘子,那天抬轿子的吹喇叭的都是李大头的伙计,只雇了一个轿把式,他是方圆百里有名的轿夫。后来就成了我的爷爷。”这就是故事之外的叙述者,通过画外音来讲述。这种讲述对于电影来讲,是有积极的意义的。电影有其自身的特点就是播放时间短,所涉及的跨度比较大,所包含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所以借助叙述者采用旁白的方式,能够使故事更加地完整,观众就更容易接受。在电影中,叙述者“我”从未出现过,也从未影响故事的进展过程,只是通过“我”的声音作为画外音来讲述“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

电视剧《红高粱》的叙述者是最高叙述者,即是电视剧的制作者,包括导演和摄影师等,主要是通过摄影机来讲述故事情节的发展。最高叙述者是灵活性非常好的,所对应的叙事视角是全能全知的非聚焦视角。他对故事情节了如指掌,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等各个方面都能全面地了解和认识。最高叙述者对剧中的人物,如余占鳌,戴九儿等人物都有着清晰的认识,对余占鳌和戴九儿的相遇之前的事情和他们的相爱的情形都能清晰地展示。他具有一种上帝的视角,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论是剧中的人物所知道的和剧中人物不知道的事物,还是剧中人物的外在的行为表现抑或是人物的内心活动,最高叙述者都能够很好地把握,巧妙地叙述。

《红高粱》的小说、电影以及电视剧的叙述者分别是同叙述者、异叙述者和最高叙述者。这不仅是由于小说的作者,电影和电视剧的导演的创作特色的不同,还是由于小说、电影和电视剧本身的特点的不同。莫言的小说文本的创作,主要是讲述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人物的事迹,由同叙述者来讲述,有助于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艺术性。电影的特点是时间短,跨度大,涵盖面广,包含的内容非常地丰富,这就要求导演要善于选择叙述者,以点来反映面。而电视剧的容量大,叙述的故事情节较之小说和电影更加复杂,没有必要再设置一个叙述者“我”的角色,影响观众观看节目,造成一种隔阂感。电视剧采用最高叙述者演绎故事,具有上帝的视角,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对人物的外在活动和内在的心理活动都有深入地了解,让观众带着一种窥探欲,跟随镜头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