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游互动丨头条大赛第11季丨郑劲松禾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有治好的嘛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

(图片源自网络)

禾下乘凉不再是梦

郑劲松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那个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把还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太阳晒起来,我和我的同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众所周知,说这话的人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而这段话就是他著名的“禾下乘凉梦”,也是他穷其一生对杂交水稻高产的不懈追求,他的中国梦。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可天不假年,今年5月22日下午一点零七分,这粒改变世界的种子停止了呼吸,袁隆平永远离开了他挚爱的祖国、大地和人民。可人们说,他并没离开,只是“一粒种子带着梦想,去了远方”。

我知道,这远方其实并不遥远,就在重庆,离他的母校——西南大学百余公里之外的大足区拾万镇。因为正是在这里,人们看到,“禾下乘凉梦”已经成了现实。

8月28日,重庆媒体发布“巨型稻”在重庆大足试种成功的短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副主任陈杨朴在稻田现场解说,“巨型稻”高2米左右,是常规稻的两倍,预计亩产可达斤。

新闻一经发布,迅速刷屏,冲上热搜。网友“含泪”点赞:“袁隆平爷爷的禾下乘凉梦成真了”。还在评论区喊话:“袁爷爷,您看到了吗”“禾下乘凉已不是梦”“好想您能亲自去地里摸摸比人高的稻子,能亲自搬把小凳子坐在稻下乘凉……”又是一串“泪目”的表情,只是这次“泪目”源自一种丰收的喜悦、慰藉与缅怀。

“从此后,稻花香里∕无需说丰年∕只说隆平。”这是袁老去世后,作为曾在学校宣传部门工作多年、多次零距离接触袁老的校友,我写给隆平学长的长诗《五月的哀思》中的一句。

农谚说“手提秧头一百天”,意思是插秧后天稻子就成熟了。早在媒体发布消息前十天左右的8月17日,头顶骄阳,冒着40℃高温,驱车一个多小时,似乎为兑现一句诗的承诺,我循着稻香走进、其实也是第一次来到大足区拾万镇的长虹村。袁隆平重庆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巨型稻”在重庆的唯一试种点、袁隆平院士亲自为当地规划的“五彩田园”就在这座村里。

虽然天气炎热,但时令已进入秋季,风中的确飘来阵阵稻香。田垄间的常规稻已是一片金黄,有的已经收割,田坎上立着稻草,晒坝里有农民在烈日下翻晒,久违的谷香由此弥漫开来。几根田坎外的不远处,却是一大片绿油油的所在。不用说,那就是“巨型稻”了。

面对那片依然绿色的稻子,虽然心情有些急切,我却有意识地放慢了脚步。因为面对“巨型稻”,犹如朝觐一位科学巨子。我在想:如果不是因为袁隆平,我是否会这样满怀崇敬之心走进这座陌生的村庄?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袁隆平“元素”?他又为什么会来,给这个村庄留下了什么?

他不是重庆人,却和重庆缘分极深。

袁隆平祖籍江西,于年9月出生于北京。年少时,袁隆平一家辗转于祖国各地,北平、天津、江西、湖北等地都留下过他的身影,而重庆则是他青少年时代停留最长的地方。

年,冒着抗战硝烟,袁隆平一家乘船沿长江逆流而上,经过多日劳累来到重庆。不久,袁隆平就和弟弟袁隆德一起在龙门浩中心小学上学。其间,重庆遭遇侵华日军旷日持久的无差别轰炸,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年龙门浩小学百年校庆时,袁隆平曾写过一封贺信,信里提到:“那时,日本侵略者在中国肆虐,远在后方的重庆也未能幸免。中国人民在灾难中痛苦挣扎,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我们在警报声中上课,甚至躲在南岸防空洞完成作业。”

随后几年,袁隆平又先后在重庆复兴初级中学、重庆赣江中学、重庆博学中学读书。后因父亲工作变动,袁隆平和家人离开了重庆。年,他又考入了位于北碚夏坝的相辉学院农学系,这是复旦大学迁回上海后,重庆复旦校友创办的私立学校。新中国成立后,该校并入新成立的西南农学院,即现在的西南大学前身者之一。因为这段缘分,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在西南大学人口中有个专属的亲切称谓“隆平学长”。

鲜为人知的是,隆平学长第一次工作并非湖南江安农校,而就在大足。

虽然年8月袁隆平才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本科毕业,但他在年就已经参加了工作。当时,大足万古镇(原四川省大足县万古区)正在进行“土改”,村民们十分急切,盼着早一天分到土地,可村里识字的人没几个,工作很难开展。这时候,“上面”派来一个工作组,专门指导他们“土改”。这个工作组中,就有袁隆平——农民口中的“袁大学生”。

万古镇年近9旬的老人卢中明,在“土改”时期曾与袁隆平共事,他在接受采访时说,袁隆平在万古镇莲花村参加了三个月的“土改”工作,主要是帮忙填表格、做统计,也搞宣传,还根据政策支招土地如何分。“这个人很肯干,大家都很喜欢他,喊他‘袁大学生’。”卢中明说,当时的生活和办公条件都很艰苦,袁隆平白天在原万古区新石乡17村的莲花庵(现在的莲花村)办公,晚上就住在村民家里。

卢老还回忆起这样一个难忘的细节:那年冬天,大足下了一场大雪,下了整整一晚,由于天气原因没法干活,有工作队成员担心完不成既定任务。袁隆平知道后叫上两名队员,二话不说冒着大雪就到田间地头,直到把统计表做好,第二天就把统计表交到指挥员手中,让村民及时分到了土地。

难忘的大足情缘,60年后得到延续。

拾万镇和万古镇相邻,莲花村不远就是长虹村。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还有多条小溪横穿村落,水源充足,是种水稻的好地方,自古被誉为大足粮仓,拥有万亩优质高产水稻基地,其中水稻示范片达亩,“拾万香米”早就远近闻名。伴随着十九大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拾万镇政府深感传统水稻种植技术与产业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步伐。如何破题?大足区引导拾万镇开始转型升级,致力于发展现代农业,并将水稻作为主攻方向。但优化升级水稻产业,没有强劲的科技力量注入谈何容易。基于袁隆平曾在大足参加过“土改”这一历史情缘,镇政府班子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请袁隆平院士来设立一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呢?

想法很快付诸行动。年秋,镇领导带着农业开发公司负责人前往湖南长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拜访了袁隆平。结果令人欣喜,虽然时隔60多年,袁隆平对大足依然记忆犹新,流露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不仅爽快答应设立工作站,还表示愿意担任大足区现代农业发展总顾问。年7月,大足区党政负责人又前往长沙拜访袁隆平。当听说上世纪90年代“再生稻”“双千田”“水厢小麦”就被誉为“大足三绝”,“双千田”还获得过“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科技进步一等奖”时,袁隆平十分高兴,欣然接受大足“现代农业发展总顾问”聘书,当即安排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党委书记马国辉对接建立专家工作站和杂交水稻科普展览馆等事宜,并亲笔为拾万稻米品牌“拾万香”题赠“拾万香香万里”,大足区领导喜不自禁。

红色是喜庆的色调。这次寻访期间,笔者在工作站墙上看到了这幅用红墨水写的、落款时间年7月6日的题词。另一份落款年10月2日的题词“拾万稻米香,百姓奔小康”,照样是红墨水。当我在朋友圈晒出两份题词时,一位搞书法的网友不解地问:“一般题词都是黑墨水,袁老怎么要用红的呢?”想来应该是:袁隆平性格率真,“自由散漫惯了,很少拘泥于条条框框。”(袁隆平自语)不管是红墨水还是黑墨水,能表达祝愿就是好墨水。或许用红墨水寓意着“拾万香”稻米更“走红”吧。如果袁老健在时问他是不是这个意思,我想,幽默风趣的袁老一定会用重庆话说:“对头!”

年9月16日,“重庆首届五彩水稻节”开幕式暨袁隆平重庆院士专家工作站授牌仪式在拾万镇长虹村举行。虽然没能亲临现场,袁隆平还是发来了亲笔贺词。笔者走进杂交水稻科普展览馆看到,一楼大厅墙上镌刻着这封贺信全文。信中,袁老深情地写道:“我曾在重庆求学11年,大足是我工作的第一站,这里是我追求梦想与事业起航的地方,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情,所以一直以来特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