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百霖在哪些药店出售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704/9141712.html谈到唐朝的时候,人们会不由自主想到什么?是代表诗歌巅峰的唐诗,是“天可汗”李世民,是一代女皇武则天,还是盛唐的繁华与中晚唐的落寞……我想唐朝的强大,肯定会被绝大多数人提及。这份强大,不仅仅体现在文化上,更体现在军事上,灭东突厥、灭吐谷浑、灭高昌、灭西突厥、灭高句丽、灭薛延陀……你完全可以在这份“灭亡通知单”上填上很多陌生的名字。
那么提及宋朝呢?你又会下意识想到谁呢?是清明上河图中繁华的汴京,还是岳飞被莫须有杀害,是苏东坡的“十年生死两茫茫”,还是那一碗香喷喷喷的东坡肉呢?是“高粱河车神”的一声哀叹,还是范仲淹的“先忧后乐”呢?总之,我们能够看到宋朝军事上的“羸弱”,这是不争的事实,尽管有人捧出外战70%的胜率,却依旧掩盖不了一个事实:宋朝外战败、败、败。两大王朝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唐朝一战解决北疆最大威胁东突厥,被周边少数民族奉为“天可汗”;宋朝却只能花钱买和平,双方结为兄弟之国甚至“称臣纳贡”。为何两大王朝呈现如此巨大的强烈反差呢?
一、政策不同。唐朝实行“重武”的政策,实行文武并重。武将在唐朝地位非常高,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上,一是唐朝实权官职,文武基本上都是正三品,比如三省最高长官是文官,十六卫大将军是武官;二是武将“出将入相”成为传统,比如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就出现李靖、李勣、侯君集和张亮实现“出将入相”,“安史之乱”的爆发,就是因为李林甫堵住“边将回朝入相”之路,这才给予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的机会。因此唐朝在各个时期总是能够涌现出大量名将,比如初唐的李靖、李勣、苏定方等,盛唐的王忠嗣、高仙芝、哥舒翰等,中唐的郭子仪、李光弼、李晟、李愬等,晚唐的张议潮、高骈等,整个唐朝名将的质量和数量冠绝历代,而这便是“重武”的结果。
反观宋朝,自从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便采用一系列“重文轻武”的政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部分开国功臣的兵权,利用“强干弱枝”的方式,将地方的精锐纳入禁军。这些措施确实保证了地方没有抵抗中央的实力,让宋朝没有出现武将造反的情况。不过政策有利有弊,这确保了政权的安全,却也造成军队战斗力下降,甚至出现了“冗兵”的现象,因此外战打不过契丹、党项和女真等游牧民族,也就情有可原了!
二、尚武精神丢失。唐朝具有强烈的尚武精神,很多文人都期望建功立业,比如岑参高适这些边塞诗人,这二位可不光是写一些边塞诗而已,他们可是在战场上经历生死的人。其实唐朝的尚武精神,更体现在李唐皇室身上,李唐的建立,最大的依仗便是李家深厚的底蕴,涌现出李渊、李世民、李孝恭、李建成、李道宗、李元吉等名将,就连李渊女儿平阳公主在知道李渊起兵后,也能迅速拉起一支军队,帮助李唐攻下关中,建立政权,如今的“娘子关”便因为她而来。同样是兵临城下,李世民敢于单枪匹马直面几十万大军,签订“渭水之盟”,这被他视为一生的耻辱,然后带头开展军事训练,最终三五年时间便报仇雪恨,一举消灭东突厥;然后同样事情来到宋朝,宋真宗只能勉强来到前线,刚打退敌军便毫不犹豫展开议和。
宋朝尚武精神的丢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重文轻武”的国策,因为限制武将地位,所以皇帝亲自下场宣传科举,宋真宗的《劝学诗》至今依旧被人们经常提及: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确实极大调动了读书人的积极性,人们更多将心思放在十年寒窗苦读之上,通过军功走上仕途并不被士族所认可。一代名将狄青被提升为枢密使,却被官僚团体孤立排挤,其中不乏欧阳修、范仲淹这些鼎鼎有名的大人物。而且狄青的枢密使,也是宋朝三百年武将官职最高的人,对比唐朝大量出将入相的武将,尚武将神的多寡高下立判。
三、游牧民族制度建设不同。虽然都面对游牧民族,但唐朝面对的东突厥,虽然实力强大,也仅仅是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而已,没能形成统一的政权,颉利可汗也只是部落中最强大的可汗而已;契丹通过学习中原文化和制度,早已经建立了统一的政权,这在对外战争中是一个优势,能够有效集中军队和后勤,不会出现部落联盟因为利益相互掣肘的情况。唐宋面对不一样组织形式的游牧民族,出现不一样的战况,似乎也就很好理解了。但并不是部落联盟一定弱于统一的政权,否则匈奴不应该早被秦汉消灭,突厥也应该被隋朝随意灭国吗?但事实就是汉武帝凭借强大的国力军力,任用卫青霍去病两大猛将,也仅仅击溃匈奴而已,最终时间来到东汉,才被窦宪彻底亡国。朱元璋灭掉大一统的元朝,也是摧枯拉朽,这恰好证明大一统的游牧民族政权,不一定实力就强过部落联盟。
四、现实遭遇不同。唐朝接手的是隋末的乱局,虽然也是各路割据势力混战,但也仅仅持续十多年而已,对于社会的破坏,相对而言要小一些,再加上隋朝留下大量遗产,比如各地囤积的粮食等,能够让唐朝快速从战乱中恢复过来,据说隋朝留下的粮食,在唐朝建立20年依旧没吃完;而宋朝结束的是五代十国的乱局,如果算上唐末的藩镇割据,长达上百年的时间,对于社会的破坏自然也就强烈一些,因此国力底蕴要弱得多。最重要的便是宋朝失去了中原王朝的屏障燕云十六州,使得北方契丹能够长驱直入中原腹地,一旦边疆失手,敌军骑兵便会直抵开封城下,这一幕最终在靖康时期上演。客观说唐朝李世民刚继位时,也曾面临突厥20万大军的长驱直入,突厥大军来到渭水北岸,已经遥望长安城了,这种情况的出现,其实恰好说明唐朝边疆也出现问题,否则敌军不可能如此轻松打到渭水。而这恰好与河套平原被隋文帝安置突利可汗有关,显然重要关键疆域的丢失,并不是一个政权外战失败的绝对因素,唐朝也丢掉了十分重要的河套地区,却依旧能够横扫漠北,宋朝利用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做借口,显然并不能服众。
因此唐朝能够一战灭掉东突厥,彻底解决边疆威胁,从而建立起疆域辽阔的强大唐帝国;而宋朝不能够解决契丹的威胁,甚至西夏也能让宋朝吃瘪,出现这样的情况,最主要的便是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导致尚武精神的丧失,而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统一的政权,和宋朝关键疆域的丧失,也仅仅加剧这种情况的产生,并不是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