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太宗赵光义继位时期,是极力想要夺回燕云十六州,恢复中原王朝的北部防线的,可是第一次大规模北伐,也就是高粱河之战大败而归,屯重兵于幽州城下的宋军损失惨重,赵光义更是留下了高粱河车神的称谓。
不过虽然这次是宋军大败,但是宋军的战力并未完全垮掉,还没到被打出恐辽症的地步,在高粱河之战后,宋军仍然保有着强力的反击能力,这一点,从此战之后的满城之战和雁门关之战就可以看出来。
首先,第一次北伐大败而归,荡平北汉的荣誉也无法掩盖宋太宗的错误抉择了,毕竟在灭了北汉之后,没有多少人支持继续北伐,夺回燕云十六州,是宋太宗不顾将领们的反对,执意北伐,结果落得大败。
死里逃生的宋太宗担心辽国趁势南扑,也是开始在北线屯驻兵力,防御辽军的进攻了。
《宋史.太宗本纪》命孟玄哲屯定州,崔彦进屯关南......命潘美屯河东三交口。
定州是河北定州,关南是指瓦桥、益津、淤口三关以南的地区。约当今河北省白洋淀以东的大清河流域以南至河间县一带,三交口是今山西太原市北五里古城村。
可见宋太宗在宋辽交界之地,有意屯驻兵力,防止辽军趁势南侵。
正是如此,高粱河之战后,辽军两次南下都失败了。
《宋史.太宗本纪》镇州都钤辖刘廷翰及契丹战于遂城西,大败之,斩首万三百级,获三将、马万匹。
先是太平天国四年,刘廷翰在满城大败辽军,宋军军威大振,挫败了辽军的南下计划。
次年辽国不甘心事变,选择从山西南下,兵锋直指雁门关。
这里统领各方的宋军将领是潘美,他驻军三交口,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他并未驻军太原,毕竟在北汉被灭后,宋太宗担心有势力集团再次以太原为根基,危害北宋,所以说在灭了北汉之后,他下令把太原城给毁了。
宋太宗此举也是毁了一座坚城啊,因此在山西一下,没有了太原城的纵深防御,雁门的(今山西代县)地位就极其重要了。
从地图上看,一旦雁门失守,那么辽军的骑兵部队,就可以快速南下了,甚至可以进略河东之地,威胁关中以及洛阳。
更重要的是,如果在山西一线,辽军打赢了,搞不好会玩起复立北汉的招,或者即便无法复立北汉,也可以扶植一个傀儡王朝,就在原来北汉的疆域之上,这样的话,可以在山西一带建立和北宋的军事缓冲区。
同时此举辽军也是进退有据,想打北宋的话,就借道南下,绕过宋军在河北一线布置的重兵防御线,在西边打开局面,而且北宋如果想稳住阵线,就必然投大量兵力,夺回山西一线,起码要把占线推进到太原以北。
不然的话,还记得后周柴荣继位之初,北汉联合辽军大举南下的战事嘛?当年联军一路南下到了高平,如果不是柴荣打赢了高平之战,那么后周没准在当年就亡了。
总之北宋面对辽国,河东之地需要稳定,山西一线宋军必须站住阵脚。
这样的话,辽国乐见其成啊,辽国最希望看到的局面及时,多几个像北汉这样的政权,他们完全依附于辽国,并成为给北宋慢慢放血的刀子。
《宋史.杨业传》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
《宋史.潘美传》因积粟屯兵以守之,自是北边以宁。美尝巡抚至代州,既秣马蓐食,俄而辽兵万骑来寇,近塞,美誓众衔枚奋击,大破之。
辽军大举来袭,这次战役,潘美和杨业都参战了,但是具体战争经过记录的并不详细,没有满城之战那么详尽。
看样子,应该是潘美在正面拖住了辽军,而杨业是奇兵,率部绕道了辽军的背后。
其实看宋辽战争,尤其是宋太宗时期的战争记录,在宋军保有不错军事能力的时候,宋军击败辽军的战例里,感觉很多都是宋军出奇兵,绕道辽军的背后或者侧翼,攻其不备。
辽军一直占着骑兵部队机动性强的优势,不过在军事战术上,也太过依赖于这一点,因此才会导致辽军经常忽略自己后方的防卫吧。
雁门一带不是大草原,是受地形制约的战场,所以说当杨业率部从背后冲杀的时候,辽军军心大乱,因此溃败。
《宋史.太宗本纪》代州言宣徽南院使潘美败契丹之师于雁门,杀其驸马侍中萧咄李,获都指挥使李重诲。
辽国驸马被杀,大将李重诲被活捉,后来成为了北宋的将领。
此战再一次挫败了辽军南下的计划,振奋了宋军士气,其实北宋初期,经历百战的宋军,灭了数国的宋军,战力是有的,但需要看怎么用,如果使用得当,还是很有机会夺回燕云十六州的。
当然,满城雁门两战,辽军遭遇挫败,辽景宗是亲自率军南下了。
《辽史.景宗本纪》休哥败宋兵於瓦挢东,守将张师引兵出战,休哥奋击,败之。戊申,宋兵阵於水南,休哥涉水击破之,追至莫州,杀伤甚众。
辽军大举围攻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南易水上),宋军各部救援失败,瓦桥关主将战死,余部困守孤城,辽军击溃了城外的宋军援军,杀伤甚众,宋太宗从京师率部北援,尚未抵达战场,辽军就已经班师了。
不过这一系列满城和雁门之战,都说明宋军仍然保有反击的能力,不然也不会有后面的雍熙北伐,只可惜,雍熙北伐再败,就彻底把宋太宗的雄心壮志给打没了。
参考资料《宋史.太宗本纪》《宋史.杨业传》《宋史.潘美传》《辽史.景宗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