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馆风行天下,有些四川菜系,却把四川人吃得面目全非。
至少,在四川话里摆摆手,好喝不好喝。
说到这个苦瓜吧。
果实好,不叫苦瓜。运气不佳,运气不佳,办不到大事,四川人就给你戴上“苦瓜帽”。
变成苦瓜后,你还能快乐吗?面色难看——不是让别人难看,而是让自己痛苦——忧愁、忧愁、眼花缭乱,这就是“苦瓜脸”。
丝瓜子,也有不好的。如果有人要到秋秋家去,没有威武雄壮的架势,没有精气神的金鼓鼓的,四川人就会送他一个雅号:秋丝瓜。
典型的秋丝瓜,是焉秋、焉拖(tuō)。
气馁了,四川人就叫“焉”。因人无怒,因事无名,因场合无人,皆称焉秋。
焉秋的人啊事啊环境啊,给人的感觉就是冷秋的巴掌,沾上哪一样,日子就不好过了。
因为秋丝瓜“焉”性昭彰,以至对丝瓜,四川人就有吃了会“倒阳”,影响男性功能的说法。年青人钻一桌吃火锅,谁吃丝瓜,常成了笑料。
少吃黄瓜,忌吃。如果有人不对你说:“黄瓜还没成熟”,你就可以放心吃和喝了。
开出花朵,这是结黄瓜的第一步。即便是价值平平的黄瓜,还要经过漫长的生长过程。而在四川,如果年轻人怕吃苦,怕劳累,做事叫苦的话,多半会引来嘲讽:“黄瓜还没长出来呢!”苦涩的黄瓜开始长了!
应该是没有什么可说的南瓜了。哪里都能种植,产量高,味道好,几乎没有什么成本。不管是谁,都应该为南瓜点一个赞。
可偏偏,四川人又觉得南瓜没有价值,没有营养,打着低档货甚至是“无用”的牌子。
碰到什么事情,觉得吃了亏,或觉得什么是有内情,有猫腻,但又不好明说,四川人就会自嘲:“你不知道哇?咱们都是吃南瓜长大的呀
表象上,是说自己笨得很,理解不了这么多的“板眼”,其实,暗讽对方奸猾,不“落教”。
这句话,同骂“红苕把人都没干”还有很大区别。谷子、红苕等大宗农产品,都带有明显的“土气”。骂声中,骂人的带着土气的盘子,装出一副忘本忘源的样子,北方说“高粱花都没洗干净”,有的说“牙齿上包着谷渣都没刷干净”,四川说“红苕”。
南北方都种冬瓜,喜欢者众。而四川的冬瓜也不好吃。
矮小肥胖的人,四川人就会直接给“冬瓜”取绰号,直呼“张冬瓜”,“李冬瓜”。
高胖,有时,也不免有“肥冬瓜”之称。
脾气有点“楞”、有点憨直的胖子,常被称为“莽冬瓜”、“憨冬瓜”。
带有贬义,骂人的话就来了:“长不像瓜,短不像葫芦!”
红彤彤的巴蜀笑星,有“矮冬瓜”、“干豇豆”之称。听众,歌迷,想到这个名字就会想到自己可爱的样子,听到这个名字就会满怀爱意。这就是特地将插画作为艺名,将特色作为招牌,作为特例。
素菜中也有不好吃的。
四川话中的“牛板筋”,比喻性格倔强,认死理,刻板,难缠。
猫的毛,也就是“猫的风”,猫的发脾气是突然的,没有征兆,奇怪难测,不好对付。
鸡毛蒜皮的事情,形容某一时刻,各种不满意、不一致的意见齐头并进,场面失控。
烂眼龙,四川指不置产业不顾家,整天在街上游荡惹是生非的“烂眼”、“滚刀肉”、无产者。
一般来说,这几样菜,在四川吃起来并不好吃。无论吃什么,都要喊“肚子疼”,都要喊“老天爷”。“装肚疼”不是真疼,是真疼,真喊老爷。因此,希望每个人都能吃——不要像上面所说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