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说到《百家姓》,大部分中国人或多或少都能背上几句,也能说出李、王、张、刘、陈、杨等当今中国排名靠前的几大姓氏。
可《百家姓》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谁编写的?为什么要把“赵”放在第一位,后面的姓氏排序又有什么讲究呢?
某搜索引擎给出的解释是:《百家姓》是北宋初年由钱塘(今杭州)的一个书生编写的蒙学读物,将常见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方便诵读和记忆。
将“赵”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北宋皇帝姓赵。在老百姓眼中,天大地大皇帝最大,皇帝的姓氏当然要放在第一位。没毛病。
实情真的是这样吗?
要知道,北宋初年,当时的钱塘(杭州)并不属于北宋,而是吴越国的国都。
赵匡胤建立北宋是在公元年。
吴越纳土归降是在公元年。
也就是说,北宋和吴越整整并存了18年。
这18年中,有16年属于宋太祖赵匡胤,剩下2年属于宋太宗赵光义。
可以确定的是,《百家姓》是当时文化水平较高的吴越国人编写的,在民间流传的时间肯定要在吴越纳土归降之前。
壹
那么,是谁编写了《百姓家》,为什么要编这么一本小册子呢?
《百家姓》的原作者已不可考,但据作家春叁拾郎考证,最终将其整理修订定稿之人,正是吴越公子钱昱。
钱昱是谁?
钱昱是吴越第三位国君、忠献王钱弘佐的儿子。
钱弘佐是吴越开国君主钱镠的孙子,兄弟排行第五。前面四个哥哥都是文穆王钱元瓘的养子,没有继承权。所以他实际上是嫡长子。
钱弘佐在位只有七年,却抓住机会派兵与南唐瓜分闽国,开疆拓土。瓜分闽国后不久,钱弘佐突然去世,年仅20岁,留下5岁的儿子钱昱。吴越宗室朝臣们觉得5岁的孩子不足以当国君,就拥立钱弘佐的弟弟钱弘倧为国君。
钱弘倧比钱弘佐小一岁,虽然年轻,但聪明果决,对武将朝臣把持朝政很不满,就想改革。这就惹来一大批老臣宿将的不满。开国元勋胡进思一怒之下带兵废了钱弘倧,改立钱弘俶为君。
钱弘俶就是后来的吴越末代国君钱俶。他给老胡开出条件,说让我当国君可以,但必须保全我哥哥的性命,否则不干。老胡没办法只好暂时答应。事后又派刺客去刺杀钱弘倧,被钱弘俶的人阻止。钱弘俶就这样保护了哥哥几十年,还把钱弘倧的嫡长子钱惟治过继来当儿子。这在历代王位更替中是极为罕见的。
钱弘倧就这样安安稳稳地多活了30多年,在吴越纳土归降前三年才去世,不用去当亡国之臣。
国君之位在钱弘佐、钱弘倧、钱弘俶兄弟三人间传递。
贰
到了公元年,赵匡胤建立大宋当了皇帝。因为他爹叫赵弘殷,钱弘俶才主动把众兄弟名字当中的“弘”去掉,以示避讳。
这一年钱昱18岁,成年了,懂事了,对没当上吴越王耿耿于怀。可钱俶对叔伯子侄都不错,对养子钱惟治更是委以重任。钱昱没有机会造反夺位,只好跟文人墨客一起写写诗,编编书。
而钱俶则一如既往的奉中原王朝为正朔,送钱送珍宝,态度不要太好。不论是周还是宋,每次攻打南唐都会拉上吴越一起。
也就是在钱弘倧去世的同一年,大宋攻南唐(当时已降格为江南国)。钱俶不但御驾亲征,吴越兵还第一个冲上金陵城头,盗掘了南唐帝陵。
南唐灭亡,李煜被俘。吴越没了北方屏障。
唇亡齿寒。
钱俶慌了。
在赵匡胤暗示下,钱俶带着王妃孙太真和太子钱惟濬北上开封。
赵匡胤气量大,没为难老钱一家子,不但放他们回去,还把朝臣请求扣留钱王一家的奏疏给他看。
回国后,王妃孙太真因旅途劳顿去世。
吴越上下都知道大事不可逆。钱俶下令全国撤去城防,毁去武器,表示不与大宋为敌。世子钱惟濬见国祚将尽,放浪形骸。三子钱惟漼再次出家,行走江湖。
赵匡胤也在攻灭南唐后的第二年去世。
关于他的死有很多传说。有说是赵光义干的,有给赵光义洗白的。
从赵光义一贯的所作所为看,他脱不了嫌疑。
三年后(公元年),赵光义等不及了,逼钱俶再次北上。因为他有更大的志向,在攻灭北汉、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前,必须要尽快扫平南方,用吴越的钱粮来当军资。
正是在这次北上的过程中,钱昱把他精心编写成的《百家姓》给了钱俶。钱俶原本还想在赵光义面前拖一拖,谁知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抢先纳土归降,把泉州、漳州献给大宋,无条件投降。
赵光义大喜过望。
钱俶无比被动。
泉州、漳州一投,吴越就被大宋三面包围,除了跳海再无退路。
再者被陈洪进拔得头筹后,吴越能讨价还价的余地就很小了。
叁
钱俶献上了《百家姓》。
赵光义看后,一笑置之。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简简单单八个字却大有玄机。
把赵放在第一位,自然是在拍他的马屁,说赵家是天下正统。
钱放在第二位,钱家是吴越之主,似乎也无可厚非。
孙放在第三位,孙太真是吴越王妃,位列钱姓之后。
李放在第四位,是说大家都是传承自李唐。
这四个姓,是说正统,说身份。
至于周,周者,洛阳。赵光义一家是洛阳人。
吴,吴越,杭州。是老钱家所在。
郑,古代郑国辖境就在洛阳到开封一带。
周(洛阳)在西,郑(开封)在东,把吴(钱家)夹在中间,钱家无处可去。
无处可去怎么办?
就是王——只想在吴越之地当个偏安的小王。
逼降南方,攻略北方是国策,自然不会因为区区一本《百家姓》而改变。
钱家如果识相,大可保全荣华富贵;如果不识相,就别怪我不客气。
几个月后,钱俶上表纳土归降,吴越并入大宋,东南一统,百姓免于战乱。
可赵家兄弟是怎么对待那些投降的国君的呢?
后蜀国君孟昶,后投降后被送到开封,七天后离奇暴毙,46岁。
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因被赵匡胤宠爱,被赵光义一箭射死。
南唐后主李煜,年吴越纳土归降后,在七夕节生日那天被赵光义派人毒死,42岁。
小周后,多次被赵光义召进宫中侍寝,李煜死后悲痛而亡,28岁。
赵德昭,赵匡胤次子,年高粱河大败后被训斥后自杀,28岁。
赵德芳,赵匡胤四子,年离奇病逝,22岁。
赵廷美,赵匡胤四弟,因心怀怨望被贬房州,年离奇去世,37岁。
钱俶,吴越纳土归降后的第十年,在60岁生日那天被赵光义派人毒死。
这些死因蹊跷的人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投降前在故国名声好、受百姓爱戴的国君,孟昶、李煜、钱俶,留着是威胁,要除掉。
一类是皇位的潜在对手,赵德昭、赵德芳、赵廷美,要除掉。
就连宋太祖赵匡胤,也有人分析说是中了慢性毒药,在烛影斧声那天晚上喝酒之后发作而死。
反倒是投降的南汉皇帝刘鋹,因为当国君时倒行逆施,把全国男人都阉了,又找了一堆又黑又肥的女人淫乱后宫,搞得岭南之地民怨沸腾,投降后又不要脸地跪舔当小丑,最后得了善终。
而死掉的那些国君和赵家人,很容易就能推断出他们的死因——中毒。
没错,下毒,正是赵光义最喜欢的处置手法。
赵光义身边有几个心腹:程德玄、弥德超、丁德裕。
程德玄是赵光义执掌开封府时搜罗的民间高手,擅长医术。《宋史》记载,程德玄在赵匡胤死亡当晚似乎预先知晓,半夜就来到赵光义府邸门口等待,不久就等来赵匡胤传位赵光义的诏书。
而擅长医术反过来说,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擅长下毒?
毕竟最能可能接触和使用毒药的,正是医者。
可以推测,程德玄第一次帮赵光义正式出手正是毒死孟昶。对于孟昶之死,赵匡胤自然是乐见其成。断了蜀人念想不说,还能名正言顺地纳了花蕊夫人。
经此一役,赵光义彻底相信了程德玄的本事,此后便一次又一次地借助他的专业能力毒杀对手。
程德玄堪称大宋第一绝命毒师
丁德裕是武将。曾经随慕容延钊讨伐荆湖,又以大宋监军的身份监督吴越兵夹击南唐,唆使吴越兵盗掘南唐帝陵。也不是什么好鸟。
弥德超也是武将。最早为赵光义去执行那些见不得人的秘密行动,后来诬告扳倒曹彬,当上了枢密副使。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肆
赵匡胤的皇位虽然是欺负孤儿寡母夺来的,但赵大终究还称得上是好汉,武功高强不说,为人也算光明磊落。从他敢放钱俶一家回吴越就堪称雄主。
赵光义则不同。当皇帝之前,他一直在扮演赵匡胤的心腹幕僚角色。很难说黄袍加身不是他策动那些将军去干的。阴谋诡计才是他的擅长。
阴狠、缜密,有如潜龙。
他皇帝的位子,比赵匡胤更加不正。
所以他急于证明自己。证明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不比大哥差。
明明不会打仗,偏偏要御驾亲征,还要带着所有投降的皇帝、被俘的国君、不信任的亲戚一起出征。在幽州城外的高粱河被辽军打得落花流水,屁股上中了两箭,只能驾着驴车狂飙南逃。
人称——高粱河车神。
吃了败仗,又不放心武将带兵,就别出心裁地给前线大将画阵图,严格约束行动。导致三路宋军在雍熙北伐中再次大败,还折损了大将杨业。
自己造的孽,终究要报应在后代身上。
赵光义最看重的嫡长子赵德崇,文武双全骑射出众,因为目睹了两位堂兄(赵德昭和赵德芳)的死和跟自己关系最好的四叔赵廷美被无辜冤枉、客死他乡,无法接受父亲是这般阴险小人,最终发狂。
心机深沉的庶次子赵德明,原本有机会当上太子。可他却有一个美貌善妒的侍妾张氏。张氏在赵德明娶了正妻后心理变态,一边跟正妻对抗想上位,一边因为自己十年不孕而阻止家中其它侍妾怀孕,还想毒死正妻李氏。岂料赵德明忽然跟妻子换杯喝下毒酒,在上朝时毒发身亡。张氏也被赵光义下令绞死。
不知道赵光义在知道真相的一刻有没有后悔这些年来毒死的那些人。
长子疯了,次子死了。
有资格争夺皇位的弟弟和侄儿也死了。
只能轮到三子赵德昌。
赵德昌,就是后来的宋真宗,一个怂人。
北宋是赵匡胤篡来的,先天不足。
赵光义的皇位也是篡来的,加上他阴暗狠辣的性格,更让整个国家与雄伟、大气无缘。
有人说大宋是中国古代最富、最文明、最发达的时代。
只可惜摊上了中国历史上人品第二差的皇帝,怪谁?
为什么是第二?
说第一会有人不服,广告法也不允许出现“最”“第一”。
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和河套的大宋,就像被去了势的男人。
卑鄙阴险的赵光义,永远都是个不会雄起的老二。
《吴越霓裳曲》
想要知道赵光义是如何加害李煜夫妇、逼他交出传国玉玺?
吴越纳土归降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编写《百家姓》的钱昱是如何图谋政变、实现野心?
赵光义最看重的大儿子赵德崇是如何一步步看清老爹的真面目?
曾经废掉忠逊王钱弘倧的胡进思后人是如何一腔热血捍卫国家?
南唐东平郡主的真实身份到底是谁?
尽在春叁拾郎年全新力作《吴越霓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