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txbyjgh.com/m/张艺谋是中国最为著名的导演之一,他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多以中国旧社会、古代时期为背景。他的作品有着很明显的个人特征——色彩,色彩可以说是张艺谋电影很重要的符号特征,他善于用色彩语言向观众阐述其内涵。
电影和小说其实都是在向观众描述故事,一个擅用画面直观的讲故事,一个擅用语言描述故事,两者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纵观张艺谋的大部分作品,我发现他比较喜欢用红色,可是每一部作品中的红色表达的意义却不一样。
张艺谋则是用画面中的色彩向观众描述着他所要讲述的故事,在他的电影对于红色的运用,也可以用文学描写的视角来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着力于烘托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的“红”
1、《一个都不能少》里的“红色”——质朴、执着
这是张艺谋的早期作品,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一个代课老师魏敏芝,因为50块钱接下了看管水泉小学孩子们的任务。高老师嘱咐她这些孩子一个都不能少,魏敏芝身为小小老师,自此担负起了责任。
在这部电影中出现的“红色”并不是大面积的红色,只有魏敏芝的衣服,从头到尾都是红色。这里的“红色”代表魏敏芝的性格,一条路走到底的精神,为了看管班里的孩子,为了践行当初的承诺——一个都不能少,她用自己执着的精神感动着大家,正是她的执着带着她找到了学生张惠科。
魏敏芝
同时,魏老师红色的执着精神,也体现出了老师的责任感,她用自己的纯粹最后感动了人们,体现了她身上难得的素质,看完电影后给予了人们思考和提示,也被人性身上的真善美深深感动。
2、《秋菊打官司》里的“红”——执着、探求
《秋菊打官司》里主角是秋菊,她是一个农村的妇女,为了给自己的丈夫讨说法一路上访。她同样是个执着的女性,面对心中的真理,一直努力的追寻。
她不管别人怎么看她,不管村里人的说法,也不管丈夫的劝阻,只为心里的那种信念。最后,她的执着精神终于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她丈夫的案子得以重审,村长被拘留。尽管这个结果并不是她想要的,也和她最初的需求有所不同。
电影中出现的“红色”——秋菊的衣服、家里的红辣椒。导演运用这些红色的寓意,同样也是为了衬托秋菊执着的性格,她是单纯的,她不是为了村长的钱,她是执着的,就为了心里的一个道理,也可以说是在探求心里的道德观。
秋菊
这两部电影里的“红色”,其实都在着力于塑造人物的性格,将性格中的质朴和执着发挥到极致。同样体现了底层女性身上的执着精神,对美好生活、真理的探求,是一种正面、向上的积极作用。
二、象征封建的糟粕,旧思想的“红”
《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红色”——封建、传统、压制、无声反抗
《大红灯笼高高挂》也是张艺谋早期的电影,这部电影以巩俐饰演的四太太嫁进高门大户——陈府为开端。讲述了陈府的几房太太之间的争风吃醋、为了得到老爷的恩宠耍尽手段。
陈府里的女人几乎都没有得到善终,大太太沉默背后,我想是年轻时候经历了血雨腥风,现在已经看淡;二太太的两面三刀,背地里使坏,是剧中的反转人物,四太太年轻气盛间接害死了三太太。
影片中出现了多次的“红色”,灯笼的红色、被老爷点灯后房间里布置的红色,新娘的红盖头,红鞋子。影片之所以用这么多的红色来展现,主要烘托了封建思想的糟粕,传统的礼教和规矩对人性的压制和扼杀。
就连最后的颂莲,为了悼念三太太,去了三太太的房里,将房间都布置成了“红色”。这里的红色不再是封建和压制,而是对封建和压制的无声反抗。
陈府点灯
颂莲在经过前面一系列的打压、作闹,最后得以成长,颂莲的精神觉醒了,前面和后面的红色形成的是对比,起到的是首尾呼应的作用。电影最后的红色,其实也是留下了让观众回味的空间。
2、《菊豆》里的“红——反叛精神,贯穿整部电影的始终
《菊豆》这部奥斯卡提名的电影,在国外各大电影节获得过不少的殊荣,但是在当年播出的时候争议非常大,以至于被国内广电禁播——从表面看这是一个乱伦的故事。
巩俐饰演的女人菊豆是一个没有人权的人,她是被迫卖给染坊坊主杨金山的。杨金山对她总是施以暴行,她的处境十分悲惨。后来她发现侄子杨天青偷看她,在遭遇困境的时候杨天青就是她的救命稻草。后来她主动向侄子杨天青哭诉,这时候显现出了菊豆的求生意识和反抗精神。
影片中菊豆穿的衣服都是鲜艳的颜色,亦象征着她的反叛精神,到后来的红色衣服——这时候已经和杨天青发生了感情,也预示着她内心的火苗已经燃烧。开头9分钟的时候出现一次染坊里的红色,这是他们发生不伦恋的开始,也是反叛精神的开始。
中间1小时06分的时候杨金山是死在红色的染坊里,杨金山死后天青和菊豆需要拦轿,棺材的颜色都是红色,象征着他们始终被这封建压制,最后在1小时28分的时候杨天青亦是死在红色的染坊里。
菊豆和杨天青
可谓起始于红色,终结于红色,红色是贯穿始终的线索,虽然有着反抗精神,但这就是他们的命运。他们在因果循环里终究没有自由,没有逃脱那封建的压制,最后菊豆一把火烧了染坊,电影由此终结。
三、推动情节发发展,增强电影叙事的“红”,体现人物内心的变化
1、《我的父亲母亲》里的“红”——吉利和爱情的象征,体现人物内心的变化
这部电影捧红了章子怡,这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章子怡饰演的村姑招娣,对城里来的支教老师一见钟情,自此她的衣服都变成了“红色。”
他们的爱情是坎坷的,因为各种原因他们经历了很多,最终才走到一起,这种爱情的伟大和内心的纯真,对爱情的执着体现的淋漓尽致。
所以这部影片里的“红色”体现的是招娣这个人物内心的变化,是她对于爱情的解读,对于爱情的表现,体现了她内心的变化,象征着爱情和吉利。
招娣
从招娣刚开始遇见支教老师,再到她穿着红衣服等待老师归来,这个红色其实贯穿了电影的始终,由此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2、《英雄》里的“红”——增强电影的叙事,体现人物内心变化,引发戏剧的冲突
《英雄》这部电影上映于年,当年上映一举夺得全年的票房冠军,在国外也得到了很多国际电影大奖的认可。
在这部电影里色彩运用可谓达到了极致,其中红色出现在无名找残剑和飞雪的叙述中,这里面的红色被大面积的渲染,残剑、飞雪、如月的衣服,书馆里其他人的衣服,包括里面的建筑,几乎这个场景里都被红色覆盖。
飞雪和残剑因为误会误伤了对方,如月因为想替残剑报仇因而和飞雪对战。这里面的红色和英雄里其他场景根本不同,这里的红色起到的是增强电影的叙事。也体现了无名内心的情绪变化,从而引发出戏剧的冲突。
这是张艺谋高明的地方,在《英雄》播出以后,很多导演纷纷效仿张艺谋的拍摄手法,张艺谋最早是学摄影,他对于色彩的把控力很强,因此大部分导演对于色彩的运用都不如他。
四、体现名族气节,推动情节的发展,是名族精神象征的“红”
《红高粱》里的“红色”——名族节气、信仰、气概
《红高粱》这部电影改编自莫言的小说,豆瓣打分8.4,该影片获得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大奖,这部电影和其他两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一同被收入中国电影史。
故事的开头里,巩俐饰演的九儿身穿红色的衣服,鞋子,坐着红色的轿子嫁给了烧酒作坊的掌柜李大头,在黄土高原里这红色的轿子很显眼,红黄的对比烘托出了电影前奏的画面氛围,由此引发影片下半部分的内容。
姜文饰演的余占鳌和九儿在高粱地里的画面是碰撞,红与绿是对比色,同样亦是衬托电影的画面感,烘托《红高粱》的主题,是绿色为红色做点缀。
九儿的性格很爽快,李大头死后她一人撑起了酒坊,和大家平起平坐,体现小女子也有着大情怀。他们在酒坊里一起喝着红色的高粱酒,透露出黄土高原的人物性格气概,豪放、爽朗、大气。
随后日本人打到了中国,被挂在空中的人鲜血直流,这时候的红色代表人民遭受的苦难,显眼的红色象征着中国这段血的历史。
最后,姜文饰演余占鳌,带着酒坊里的汉子,为了救罗汉这条汉子,为了体现自己的民族精神,他们再次大碗喝着红高粱酒,再用酒去炸死日本人,那场战役他们赢了。这次的红色代表中国人的气概,为了正义,为了民族节气的红色精神。
影片结束在一片红色的氛围里,后面是太阳的照射,预示着中华民族要记住这血的教训,预示着新中国的开始。
张艺谋将大量的红色带入了电影的拍摄,在他的匠心运用下红色在电影里的作用各不相同,这位色彩大师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色彩体验,而在这背后可以窥探他对于电影的理解,看出他对于电影的表述。
至少到现在为止,我还没见过哪一位导演能真正地自编自导而同文学界彻底‘断交’的,相反,无数出色的影片和电视剧莫不是从小说改编而来。我们干导演和演员的,常常站在金字塔的顶端面对掌声和欢呼,那是命好。其实谁都清楚,塔顶底下是多么大而宽的一个坚实整体。而铺在最底部也是最阔大厚实的一层,依我看,那就是我们的文学了。文学驮着电影走,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让世界了解了我们中国。——张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