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疯口碑怎么样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醉美杏花村
文|醉美团队
吐列毛杜,位于科尔沁大草原,在蒙语里有“柴草丰美”之意。现在,这里已是高粱、大麦、玉米的主产地。
汾酒在吐列毛杜也有一处“自己家”的大麦原粮基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汾酒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秋喜看来,汾酒建设绿色原粮基地,打造绿色产品,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实践。
“从田间到餐桌”,汾酒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及绿色汾酒的理念在白酒行业内独树一帜。
▼点击视频,走进吐列毛杜原粮基地▼
03:04
一片净土变一方沃土
“这里是一片净土,我们要把这片净土再变成沃土。”吐列毛杜农场(分公司)党委书记、场长、总经理隋德慧说。
去年1月4日,“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推选结果公布,内蒙古两地上榜,其中一个地方就是位于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吐列毛杜农场。
科尔沁右翼中旗位于科尔沁草原腹地,历史上曾是古哲里木盟十旗会盟地。据悉,作为科尔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早在多年前,科右中旗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活动舞台之一。
科尔沁,蒙语意为“弓箭手”。在元代,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撒尔管辖的游牧区之一,位于内蒙古东部,在松辽平原西北端,兴安盟和通辽市的部分地方。科尔沁草原西与锡林郭勒草原相接,北邻呼伦贝尔草原,地域辽阔,风景优美,资源丰富。
但这片土地真正成为粮仓,却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
年,中共中央做出了一项历史性的决议,即《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当时已担任共和国农垦部部长的王震,提出了动员十万转业官兵挺进北国边疆,进一步开发北大荒的方案。
“新中国的荒地包给我来干吧,我这个农垦部长有这个信心。”
2年后,在王震的指示批准下,由牡丹江军马场调出的开荒队进驻吐列毛杜农场,正式成立国营吐列毛杜农场,隶属呼伦贝尔盟开荒指挥部。36位专业官兵一路跋山涉水,来到了大兴安岭南麓,披荆斩棘、拓荒夯土,唤醒了这片亘古沉睡的原始大草原。
▲吐列毛杜农场(来源:中国农村网)
吐列毛杜农场光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数为~小时,年太阳辐射总能量兆焦耳/平方米。据隋德慧介绍,目前农场施业区总面积达到了88.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9.5万亩,草原面积55.6万亩,林地面积6.3万亩。
如今的吐列毛杜农场气候、土地、水资源等环境条件比较适合农牧业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农牧业生产经营为主、二、三产业初步配套全面发展的现代农垦企业,是兴安盟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青山、绿树、草原、沃土、人家……
如诗如画的风景,鳞次栉比的新房,干净整洁的场容,集约化的经营模式、现代化的种植技术,这就是如今吐列毛杜农场最真实的样子。
一份责任
谱写基地的品质精神
当你来到吐列毛杜,走进这里的大麦、玉米和高粱的基地里,才会发现,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只是农场体系化、规模化建设的第一步。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化种植需要用心和坚守,而这背后其实是一种精神。
“做好品质就是我们吐列毛杜的基地精神,我们要提供最好的大麦来酿造汾酒,也要让汾酒的原粮基地对整个酒行业起到引领和示范意义。”隋德慧说。
到达汾酒在吐列毛杜农场的大麦基地后,“震撼”是所有人的第一反应。
远看一大片,近看无界限,没有碎片化的耕地,集约化、规模化的经营模式确保了基地农产品种植的统一标准和统一品质。
丁晓明是吐列毛杜农场的生产副场长,但你几乎在办公室见不到他,因为田间地头才是他的“办公室”。
“一亩大麦是32万株,配方肥料是40斤,氮磷钾的配方比例是1:1.2:0.6,当田间土壤含水量低于大麦生长需求时,就需要用指针式喷灌机进行5-7次喷灌。”在丁晓明脑海里,一片片土地犹如一个个模块,在吐列毛杜,农业生产早已进入了“智慧大数据”时代。
在一台约翰迪尔的大型拖拉机驾驶室里,我们看到驾驶员右手旁有一块6英寸大小的电子触控面板,当驾驶员在上面设置好收割作业的起点和终点后,驾驶员的手甚至可以不用握方向盘,“无人驾驶”的大块头可以自行调整。
“我们的拖拉机自带GPS导航系统,不用再手把方向盘、眼睛盯着一条线播种。”在农场的智慧指挥室内,丁晓明还向我们介绍了吐列毛杜的智慧农场项目,这个项目是中国联通内蒙古兴安盟公司与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一起研发实施的,基地的任务管理、作业管理等都可以在平台上进行监控与指令操作。
近年来,吐列毛杜农场不仅为管理区的农机安装了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实现精准、高效作业。同时,也依托农机信息化指挥平台实现智能农机监控、远程技术监督、综合作业质量监控、农田四情监测、成本控制等成果运用。
据丁晓明介绍,目前吐列毛杜农场里的汾酒大麦基地已经实现了田间管理的数据化,监控摄像头、土壤墒情传感器、田间监测系统集成等成套设备的安装确保了基地平台对田间的实时数据化管理,“比如应该什么时候施肥浇水,我们都是由土壤湿度监测数据来做决定。”
“我们在春耕、夏管、秋收期间,都要利用电脑或手机APP随时随地在农机信息化管理平台后台查看各管理区农机作业进度。以春耕为例,依托机载智能终端,我们可以实时掌握农机的位置信息、作业状态、作业轨迹及作业效果,实现农机作业信息的动态监测及可视化和数字化管理。”
此外,吐列毛杜农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品质层面的坚守,离不开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技术保障。
据隋德慧介绍,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不但承担了国家各项试验、推广工作,同时先后试验、示范了各类农作物品种多个,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优良品种近80个。每年安排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品种进行对比、农作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应用效果等试验项。通过试验,积累了大量科学数据,为吐列毛杜农场种植结构转型、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吐列毛杜种出的“清香汾酒”
吐列毛杜种植了5万亩的大麦,再过十多天,第一轮次播种的大麦将被收割、晾晒,然后装车发往山西杏花村。
所以,有人说,这里是汾酒的“第一车间”。因为,正是这里绿色、天然的大麦、高粱酿出了清香纯正的汾酒,这里无疑是汾酒全产业链布局的开端,是汾酒“从田间到餐桌”全新产业模式的源头,也是中国酒魂信仰落地生根的最前沿,更是品质先导、行业典范是汾酒永远不变的追求。
据统计,按照汾酒生产需求情况,年总体种植规模,高粱种植规模在60万亩左右,大麦种植规模在15万亩左右,豌豆种植规模在20万亩左右。李秋喜曾提出,汾酒到年有四个一流基地,其中一个就是原粮基地,显然,汾酒已经在基地建设层面走到了行业前列。
汾酒总经理谭忠豹认为,基地经营规模化对汾酒来说,能够保障汾酒用粮安全,保证酿酒用原粮%战略采购,%绿色无公害,“也有利于逐步形成原粮公司在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酿酒用原粮资源掌控权和话语权。”
在山西杏花村汾酒原粮基地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安定看来,汾酒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建设的经营理念,其实是换一种方式与中国其他名白酒企进行竞争,通过原粮基地建设运作,逐步优化酿酒高粱种子资源,进而助推当地酿酒高粱产业发展,最终实现从源头上领跑白酒产业。
现在,吐列毛杜农场在规模化经营管理区内还建立了万亩大麦高产创建示范区,围绕大麦高产创建展示推广先进实用配套技术,进行测土配方施肥,以大麦高产栽培技术和有机大麦栽培技术操作规程为支撑,以农业技术推广站为载体,以增产增收为目标,充分依靠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以创建千亩核心区、万亩展示区为样板。诠释了汾酒“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醉美杏花村
ID:zmxinghuacun
这里有酒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