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哪里治疗效果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文/秋韵
全文共字
马上要过年了,人们都说,现在的年,物资越来越丰富,味儿却越来越淡了。说年味儿淡的原因,主要是以前的老风俗老忌讳都几乎被忘光了,没有了以前过年的庄重感和仪式感。
记得小时候过年的时候,禁忌是很多的。一进腊月,父母就要叮嘱,说话要小心了。提前多加小心,免得到了大年三十,口不择言,对来年不利。要忌讳的词很多,丧气话、不吉利话、骂人话,孩子大人都不许说。
孩子被提醒了,处处小心谨慎,很认真地执行,大人也就没机会发脾气。年前年后两个多月的日子,就过得祥和安宁,热闹中不失温馨。这提前一个多月的小心翼翼,对小孩子来说,也是个矫正不良习惯的难得的机会。往往在这样的坚持过后,挺多孩子的好习惯已经养成。
到了腊月二十,家里大人小孩陆续都要理发,在二十三以前理好,下次理发要到二月份以后,正月理发有大禁忌,说是会尅舅舅。
二十以后开始,大人们便进入备年的忙碌当中,女人们扫房擦窗清洗,男人要做豆腐、漏粉条。有手艺的人家,开始摊饹馇,一个年下来,靠卖饹馇也能赚几个零花钱。
饹馇据说是我老家一带特有的食品,品质好的,是绿豆为原料。绿豆磨成豆瓣,泡软去皮,磨浆过滤,加适量姜黄,在锅中摊成薄饼。摊饼这道工序很讲究技术,在大铁锅合适的位置,用一种非常紧致的刷子,稍微蘸油,在锅底蹭蹭,然后把处理好的绿豆浆,围着蹭过油的位置轮转倒下,用铁勺快速摊薄。
这活儿需要两个人很好的配合,一人摊饼,一人烧火。火候很有讲究,必须用麦秸或碾至松散的高粱苗这样的软柴。一张饹馇一把火,火要恰到好处,不能大不能小,不能多也不能少。一张一张直径五十公分以上的黄色薄饼,就这样摊好了。
饹馇的吃法很多,可以烩,可以醋溜。过年期间,人们最喜欢的吃法是炸饹馇夹子。素炸只放葱姜蒜等调料调制的面糊于中间,两片一合,切菱形块炸制。荤的用肉调成馅料,或夹在中间,或卷成卷儿,切块切段炸制。
关于饹馇,民间有个有趣的传说,说是当年东陵守墓人为讨得慈禧太后欢心,托人将这道民间小吃捎进宫中。恰逢太后处理公务遇到烦恼,对各种美食都没有胃口。太监就上了两道饹馇做的食品,一道菠菜醋溜,一道素炸夹子。太后吃过以后皱了眉头,太监害怕,要端盘子下去,太后说了声“搁着”。还有一说是太后吃了素炸夹子,一咬,“饹馇”一声脆响。太后皱眉头不是嫌弃这两道食品不好,而是感叹,这么好吃的东西,你们怎么才给我品尝!
不知到底是“搁着”还是“饹馇”,反正由此,这道美食就有了“饹馇”这样一个奇怪的名字,至今当地人都弄不清它名字的俩字到底该怎样写。
到了二十三那天,要祭灶王爷。今天听说,关于祭灶也是有说法的,“官三民四船五”——意思是说,不同身份的人祭灶时间是不一样的。我们这一带,一直是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传说,之前这是件比较隆重的事情。在我小时候,已经不是很重视了,我们那院儿住了五户人家,只有一家祭灶。这活儿不让女人参加,说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祭灶要买糖瓜(麦芽糖)摆祭,让灶王爷多吃糖瓜把嘴巴黏住,少说人间坏事。还要边烧香磕头边念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过了二十三,就要做过年的准备了,杀鸡宰羊杀年猪,街上开始能闻到各种肉香了。不论日子多艰难,炸油糕油饼饹馇夹子都是必须的。油糕的面要用黏黄米面黏高粱面,这些年都改用糯米面了。黏油糕寓意“年年高”,很多人家一下子能炸几十斤米的,用小缸储存,吃挺长时间,赶上年后天暖得早,年糕里的红豆馅儿料会发酸坏掉。这些年,没人等着二十三以后才炸油糕了,也没有人一下子炸那么多了。喜欢吃这口的人家,一进腊月就开始炸,到过年二次三次炸的都有。
过了二十三,出嫁的姑娘来娘家就不允许过夜了,要等过了初五再来时才可以过夜,不然会将娘家财运带走。
除夕夜放炮那是必须的,北半县山区,还有除夕夜去祖坟放炮的习俗。很多人家,会在那天晚上斗炮,看谁家放的多放的响。
年三十那天,女人过午就不能出大门,串门儿更是不被允许。年夜饭必须有鱼,且不能吃光,留下的部分,要等正月初五才吃。初五叫做“破五”,过了初五,许多禁忌就放开了。
三十晚上包饺子,不允许包带花样的,煮饺子时不小心破了皮,不能说“破了”,要说“挣了”。有到婚嫁年龄的姑娘着急找婆家,就让她在调饺子馅儿的时候去端油罐子,这叫“动婚姻”,说来年就会有媒人上门来说亲。包饺子要把初一早上吃的也包出来,放堂屋冻上,尽量在包的时候剩一些馅儿,寓意明年有钱花。经常有传说,说三十晚上冻的饺子被黄鼠狼给藏了起来。我们村有一家也闹过这个,说饺子被码在大板柜上的穿衣镜背后,整整齐齐的。没亲眼见过,不知真假。
三十晚上,各个屋子都要通宵亮灯,所有人都必须守夜到天明。十二点以前,务必把水缸装满水,把家里垃圾扔出去,包括灶坑炉灰都要清理干净,寓意扔掉一切对来年不利的东西。初一到初五,不能动笤帚扫把,等过了初五再清理垃圾,不然会破了财运。
初一早晨,不论昨晚守没守夜,都要早早起床吃饺子。吃好以后,男的一拨儿,女的一拨儿,小孩子一拨儿,各自出门去给族里老人拜年。领队往往是家里老人已经不在的中年男女,出门是自己一个人,走到最后,队伍已经很长了。每家每户都要有人跟随队伍去拜年。
走亲戚也是有讲究的,有长辈到六十六、六十七岁的,分别在初六、初七(人日)去拜访,按亲戚关系备礼。嫁出去的女儿要蒸寿桃,还要带一块煮熟的肉。到了娘家,进堂屋门时,女儿在外,寿星在里,先咬一口熟肉,才放女儿进门。十里不同俗,一个县祝寿规矩也不同,有些地方是过五十一,有些地方过五十九。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礼节。祝寿这天,寿星家儿子是要好好准备酒席的,八碟四海碗是常规酒宴。鸡鱼肉肘装碗,四凉四热拼盘。
没有长辈需要祝寿的,那就是外甥外甥女、娘家侄子侄女,初五以内去拜年。一般为了省事省物,在年前就预约好时间,一天就把所有客人招待了。
我家老人健在的时候,每年的大年初二就开始招待老家亲戚,过了初五,就该我去看望我的长辈。过了正月十五,我的姑姑们忙完了家里的一切,我要把她们接过来在我家住些日子,一般要等二月二以后,年才算过得差不多了。
这些年,似乎所有习俗都淡化了,摈弃了。很多规矩没人执行了——比如在外工作远嫁的闺女,如今回娘家过年顺理成章,已很少有人在意了。这应该是一种观念的进步。
走亲戚的方式也改变了,除非有正月需要拜寿的,人们大多喜欢在年前走亲访友。以前过年,点心是主要礼品,现在都改在年前送鸡鸭鱼肉海鲜水果,点心几乎被淘汰了。
有些不好热闹的人,年前完成了走亲访友任务,过年就安安静静一家人在家里团圆快乐,以修整忙碌了一年的身心。好旅游的,有的年前有的年后,去自己喜欢的地方旅游过年。也有好热闹的,利用假期,三五好友聚聚,吃吃喝喝。喜欢打牌的,也会趁这几天好好过过牌瘾。
早年间最盼望过年的是孩子们,盼好吃的,盼穿新衣服,盼压岁钱。现在,孩子们似乎对年也没了兴致,平时好吃的不断。早年间,一年吃三五次肉,挺多人家过年那点肉都省下来待客。如今的餐桌,几乎天天像过年一样丰盛。衣服更是常年新鲜时髦,也只有压岁钱、抢红包这些,对孩子们还有一些吸引力。除了老人们会念叨几句“这年,过得越来越没有年味儿了”,对年轻人似乎没有多大影响。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在时时更新。用朋友的话说,年味儿淡了,确实有老规矩老风俗不那么讲究的缘故,但更重要的,还是平时日子的丰富多彩,让年显得不那么出彩了!曾经有句话说:年好过,月好过,日子不好过。如今,年月日的区别越来越小,这应该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end——
原创不易,期待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