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美莫司乳膏价格贵不贵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5329.html#知青#
我的知青生涯紀实作者:郁以凡(上海知青)
序
年1月20日,星期四,觉得那天的气温很低,特别阴冷。上午九点我拎着装有(新工作单位发的)军绿色棉衣裤、棉大衣等御寒衣物的网线袋,在家人的陪伴下走进了上海火车站。车站上人头攒动,有老年人、有中年人、有学生模样的年轻人,男女老少布满了整个站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大声呼唤找人的、有嘁嘁私语的、有相拥而泣的…。道别了母亲和兄长,我怀揣着既兴奋又忐忑不安的心情登上了发往牡丹江地区的绿色知青专列。我们学校(上海市育群中学)约有40名七零届初中毕业的学生同车赴牡丹江市林业局工作。
十时许,随着蒸汽机车鸣响的汽笛,上海火车站(老北站)停靠专列的站台上顿时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口号声和哭嚎声,专列的车轮在这种混杂的交响乐中开始缓缓地滚动起来。可能是受到大片哭嚎声的影响,也可能是机车司机的子女也在这趟车上要被送去牡丹江,总感觉列车滑行的特别慢,似乎它也不愿意看到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学生娃子即将告别上海远走他乡。
注视着窗外慢慢向后移动的那些特别熟悉的建筑,双眼含着泪花,心里在默念:再见了上海,再见了我的亲人,再见了我的故乡!列车就这样慢慢地、慢慢地驶离了上海。从这天起我就正式加入了近千万知识青年的行列。
第一篇
年六月份初中毕业,按照当时的家庭情况和分配政策我报名要求去大兴安岭(大杨树)十八站林业局工作。不知什么原因竟然没被批准,几个月后被通知改去牡丹江市林业局了。
牡丹江地区在黑龙江省的东南部,北有小兴安岭山脉,南与长白山山脉接壤,隶属于完达山脉张广才岭。牡丹江市区座落在丛山峻林之间的盆地中,那时候的牡丹江市还是比较落后的。拿上海市的城市面貌和居民的生活方式、物质供应等方面作为参照物的话,牡丹江市是属于生活水准较差的那类城市。
知青专列就这样在铁轨上慢慢向祖国的北疆蠕动着,不到三千公里的路程,居然走了整整三天三夜还多的时间,1月23日下午14点左右总算停靠在已是冰天雪地的牡丹江火车站了。
接站的牡丹江市林业局领导把我们一行人引领到车站广场斜对面,一个什么单位的大礼堂。简单而不失隆重的欢迎仪式后进行了再分配,我和同校的22位同学(12个男生,10个女生)被分配到林业局属下的东村林场。接着由各林场领队用专车把大家送到各自的目的地。
大约半个多小时车程,我们的车已经停在东村林场办公室前的场院里了,记得好像还组织了部分职工在场院进行了象征性的欢迎活动。在大客车上被冻得直跺脚的我和其他同学被带入了场部食堂,餐厅内火炕暖暖的(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北方人睡的炕),林场书记、场长热情的安排我们吃了晚餐。
第二天起的一个星期,场领导给我们举办了为期六天的学习班,组织我们参观林场的办公场所、职工住宅区、采伐作业区,木材加工车间等区域,让我们这些新职工对东村林场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东村林场场部建在外围山区一块比较平坦开阔的山脚下,林场入口处由南向北是一条林荫大道,两旁的落叶松高耸挺拔。办公室区域和职工住宅区分别座落在大道的东西两侧。
林场有管辖范围约几万公倾的山林,外围山区一般都是人工林(人造林),以落叶松为主,这种树成活率高、成材快,也有成片的红松和樟子松。进入深山区域就是原始次森林(原始森林经过开采或间伐后称为次森林)的地盘了,次森林大多数是针、阔混合林。主要树种有红松、水曲柳、黄波萝、核桃楸(这四种树采伐后均被列为军需木材),还有椴树、大白杨、桦树等树种。
学习班结束后我被分配到采伐工段工作,从此开始了我的知青生活。
采伐工段约有五、六十名职工。每年入秋后就要进驻深山进行采伐作业,一直要到第二年春天积雪开始融化了才能下山休整,进深山采伐是相当辛苦的,住的是帐篷,喝的是小溪水。
采伐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就拿放树来说吧,如果掌握不好树倒方向,油锯手很有可能被回头棒子砸倒或被回坐的大树撞翻。有一次我当值油锯手的副手(副手的工作是专门为油锯手清理出一条合理的逃生通道),油锯手孙恩旭师傅正在锯切一棵大白桦树,由于没瞅准树倒方向,进锯过程中白桦树劈叉了,那一分为二被劈开的白桦带着油锯劈叉了4、5米高,油锯被挑飞到半空中狠狠的砸在他身旁,油锯导板上的锯链也被挑飞挂在树枝上了,吓得孙师傅坐在雪窝里一个劲抽着烟喃喃的说:死里逃生,死里逃生啊。
比放树更危险的就是抬木头上跳板了,伐木工们用最原始的铁抓钩和杠棒,或六人或八人喊着号子抬起那死沉死沉的大原木,借助跳板一步一步走上集材车(拉原木的加长版卡车),这种活不要说干了,看了就腿打颤。试想一下,等上了跳板后哪位爷们吃不住撂杠子了,抓钩一松的话那原木也不知道会把谁给砸了。有一次我们正在楞场上(堆放木材的场地)给集材车装原木,一个外来打工的楞小子仗着自己身强力壮,非要试试抬木头上跳板,上了跳板后腰板就直不起来了,要不是王法荣师傅眼明手快的在两块跳板之间垫了一根三米长坑木紧急叫停的话,那天没准就会发生原木砸人的事故。
我们这些上海知青在师傅们的带领下,很快都能胜任这些工作了。几个月后,凡分配到采伐工段的知青都已经一顶一的在楞场上跟着喊号子,抬木头,上跳板了。
春夏季节,采伐工段的主要工作是给外围山区的人造林进行补植和间伐,其辛苦的程度不逊于进山采伐。因为是流动作业,所以上山干活还得自己带干粮,工间午餐时又干又硬的窝窝头、玉米面大饼子实在是难以下咽,只能学着一口大葱蘸大酱,一口干粮的进食法,胡乱对付几口就算吃过午饭了。带去的水壶喝空了,就用手捧几口小溪水解解渴。工作时,山上蚊子、小咬、牛虻(一种类似大苍蝇的昆虫,叮咬人很疼的)轮番袭击也是要命的,汗水流得越多就越会遭到攻击。为了防止叮咬,有时不得不采取烟熏战术来驱赶那些可恶的家伙。
在这种恶劣的工作、生活环境中,我顽强的在采伐工段渡过了整个知青生涯。
第二篇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在东村林场整整生活、工作了七个年头。未满18周岁去的,25周岁返回上海。七年的艰辛历练,七年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虽然在林区生活条件是比较艰苦的,但也有不少乐趣在大城市里是找不到的。工作之余我们可以去挖蛤蟆、采松塔、捡木耳蘑菇,至于野猪肉、黑瞎子肉(黑熊)、马鹿肉、狍子肉等野味是每年冬季都能品尝到的。几次亲历的狩猎趣事还是十分有意思的(留着以后专题表述吧)。
七年的知青生活,我的感受是:东村林场的父老乡亲们个个都是朴实厚道的,他(她)们视我们知青为自己的亲人。工作中认真传、帮、带,精心传授技艺,生活上时常嘘寒问暖,让我们重新有了家的感觉。年返回上海工作后还时常想念东村林场的老少爷们和在一起工作过的兄弟姐妹们,时常梦见在林场的工作场景。
在那个年代,生活物资的匮乏让我们体验到了什么叫艰苦的生活,在这种恶劣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得到磨练是有一定意义的,它能教会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去面对社会。我总结了在东村林场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里有我最期盼的、最爱的、最喜欢的、最渴望的、最烦人的。
我最期盼的是能收到上海父母亲寄来的家书,每当我寄出一封带有思念之情的书信后,就开始翘首以盼那封能按抚我心情的回信。后来发展到只要遇见场部的残疾青年大文(专门负责邮件收发工作的职工)就会询问是否有我的信件,有时一天要跑好几趟收发室。这种期盼之心情我相信每个远离父母、远离家庭的知青都有深刻体会的。
在牡丹江我最爱的是冬季。我特别喜爱深山老林被大雪覆盖后的自然景观,也爱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奇特现象。每次大雪过后,那美不胜收的雪景深深的吸引了我,每每在原始森林里深一脚浅一脚踩着积雪出工时,抬头眺望远方银装素裹的山峦和丛林,我就会忍不住哼起"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的著名唱段。那些翠绿的红松映衬在皑皑白雪中的景色真的能使人陶醉,我经常会一个人在空旷无人的采伐作业区,面对披着厚厚雪挂的参天大树,情不自禁的放声唱到"朔风吹,林涛吼,峡谷震荡。望飞雪,漫天舞,巍巍群山披银装,好一派北国风光"(智取威虎山中少剑波的著名唱段)。这种近乎于痴狂的举动足以证明我对雪乡冬季的爱慕。
我最喜欢听牡丹江人的说话音调,林场的老人和师傅们都称呼我"小郁子”,同龄的伙伴们称呼我"郁子”,比我们小的弟妹们称呼我"郁哥",那纯正的牡丹江话称呼人时有格外的亲和力。我始终认为牡丹江口音是东北三省最好听的东北话,所以我最喜欢听牡丹江人的地方语言。回上海已经几十年了,直到现在我还特别爱看带有东北方言的影视剧。每当在街上听到黑龙江省游客的对话时,一种无比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在林场我最渴望的是食堂能做顿大米饭。现在想想仍觉得非常伤感,每月发56斤粮票(采伐工作是特别繁重体力工种,定粮为56斤/月),其中只有8斤细粮票,剩余的48斤全部是粗粮票,8斤细粮票只能购买1斤大米(另外7斤是面粉),粗粮票只能购买高粱米、小黄米、苞米(玉米)和苞米碴子。我们这些从小就吃惯米饭的南方小伙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没能适应吃粗粮的生活方式。每次探亲后带回来的大米都是无比珍惜的保存着,难得拿出一点来做顿米饭或熬些米粥解解馋。所以我时常伸长脖子询问食堂的吴大厨什么时候可以做顿大米饭,因为食堂平时供应的主食是白面馒头、大饼子(白面和玉米面混合后制作的食物)、窝窝头(纯玉米面制作的食物)。记得有一年的采伐季节,劳累了一天的我下山后回到帐篷里倒头就躺在铺位上,到了开晚饭的时间,不知道是谁吆喝了一声:今晚食堂做的是米饭。我一个鲤鱼打挺从铺上蹦下来直奔伙房,我和另外一个叫张文讯的上海知青每人吃了三大碗大米饭外加两份茄子烧肉。要知道那米饭每碗有半斤啊!这天晚饭我俩每人用掉1斤半的细粮票,但一点也不心疼那些细粮票。抺去嘴角边的油渍后,剩下的全是满足感。
每年的三、四月份,在南方是春暖花开的好季节。在牡丹江却是迎来了最烦人、最膈应(讨厌)人的日子,其一是:被冰封了半年多的大地开始苏醒融化了,屋顶的积雪像拧不紧的水笼头似的滴个不停。大道、小路到处都是湿漉漉的,泥泞的路面被踩得高低不平。就这样白天开化,入晚又冻上,反反复复要个把月才能结束,弄得人烦躁不安,叫苦不迭。其二是:这段时期的蔬菜供应正处于青黄不接状态,入冬前储存在菜窖里的菜基本已经吃完了,南方的蔬菜又运转不过来,当地的蔬菜还没开始栽种。所以食堂整天供应的就是大头菜(南方人称卷心菜),早餐是大头菜汤,午餐是大头菜炒青椒和大头菜汤,晚餐是大头菜汤。一天三顿,天天如此。一般也是一月有余才能有所改变,吃的我头都大了!直到现在我去菜市场买菜,从不正眼瞧一瞧卷心菜这个东西,更不要说买了。
作为当年的知青,我还养成了一个最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年光族(现称月光族)。那个年代不是没有能力挣钱,而是没有学会攒钱。去林场工作没有学徒工资之说,一开始就是32元/月的工资,再加上15元/月的林区津贴,乱七八糟加起来每月有50元左右的收入。进山采伐作业,刚开始也是拿这些基本工资,后来发现职工上山后出工不出力,大多数的工作时间都在忙自己的活,反正什么私活都干,就是不认真干工作。林场人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卯子工(东北话:指按工时结算工资的称谓),稀屌松,拉屎撒尿半个钟"就是这么来的。后来场部决定采伐作业全部执行计件制,执行计件制后薪酬翻了几番,平均每月可挣元左右,最高的一个月拿了元(那个年代人民币最大的票面是10元币,整整22张啊)。"家里数你的工资最高,你现在拿的是部长级的工资"父亲是这么说的。
父亲叮嘱我趁年轻好好攒些钱,将来要用的地方多了去了。我自己到现在也没有搞明白,当年挣的钱怎么就一个子儿也没留下,怎么每次回上海都会用完所挣的钱呢?最可笑的是我不但没攒下钱,还实实在在当了一回啃老族。那是年6月份的事了,这年回上海过完春节后一直没有返回牡丹江,林场劳资科发来催返的信件,父亲也一直敲边鼓的让我回林场上班,"没钱买车票了"我两手一摊,无奈的父亲只能掏钱帮我买了上海到牡丹江的全程车票。可能是当年我脑子里老有这样的想法:采伐工作中放树和抬木头上跳板都有相当的危险性,也不知哪年哪月就把小命给搭进去了。最后是攒钱有什么用啊的想法占了上风,最终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回上海时身无分文的年光族。
第三篇
年11月份,收到父亲寄来的挂号信,内容大意是国务院下发了()号文件,文件规定正值退休年龄的职工办理退休手续后可以由符合条件的子女顶替接班,上山下乡知青也属符合条件对象。当年我母亲已过了退休年龄,但还未办理退休手续,父亲问我是否愿意回上海顶替接班,拿着信纸连续阅读几遍后我思绪万千。
接下来的几天,百感交集的我,在走还是留这个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原因是一年前经过知青朋友的介绍后有了初恋女友(林场女青年),如果结束这段感情回上海工作吧总觉得有点不太仗义。反之,不回沪接班呢,又觉得失去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实在是太可惜了。我左思右想,反复权衡利弊还是拿不定主意。想想初恋女友和她的家人对我是那么的真诚,尤其是女友的母亲视我为儿子一样,实在割舍不下这份情义。再回过头来看看,当年一起到林场工作的有22位同学,这些年来,有当兵走的、有远嫁他乡的、有当随军家属的、有病退回沪的,剩下的已寥寥无几没有几个人了。再拿上海的生活水平与林场的生活方式作了反反复复的比较,最后决定拿着信件去征求女友一家的意见。女友和她的父母是通情达理的,他们不愿看到我失去这个机会,劝我还是回上海工作。
半个月后我回上海做了体检,办了顶替接班手续,带着一份固定工人调转介绍信返回了牡丹江。
原本计划在牡丹江市办完所有手续后赶在79年春节前返回上海的。但意料之外的事发生了,这也许是天意吧,实实在在应了那句:人不留人天留人啊。也有人说这是报应,是老天爷对我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而抛弃了爱情给予的一种惩罚。年1月18日我去牡丹江市林业局办理调转手续,下午四点多拿到户口迁移证后乘车回林场。车到桥头公社时遭遇车祸,整辆车侧翻在公路的斜坡上。靠窗坐着的我被压在最底下,被人救出来后发现棉衣、手套都被碎玻璃划破了,当时就觉的身上有什么地方不对劲。那天晚上牡丹江市公交公司安运科派车医院检查,拍片结果是左锁骨断了,医院作了诊治并留院观察了两天。
回到林场后女友的母亲把我接她家去了,我在林场休养了一个多星期后准备离开牡丹江回上海过春节。女友一家坚持不让我走,一来可以让我继续安静的养伤,二来是留我在林场过好最后一个春节。"你回上海后就不可能再到林场来过春节了"女友母亲如是说的。
年2月2日(正月初五),在牡丹江市汽车运输公司安运科负责人的全程护送下(一路护送到上海),我启程返回上海。那天中午12点多我再次登上牡丹江开往北京的列车,向在站台上送我的亲友们、朋友们挥手道别。仍然是双眼含着泪花,仍然是心里在默念:再见了牡丹江!再见了我的朋友们!再见了我的第二故乡!站台上送行的人群中站着同样是含着泪花的初恋女友和她的闺蜜。
七年的知青生涯结束了,但七年的知青生活情节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辈子是忘不了、抹不去的。
年1月20日是我们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业局接受再教育五十周年纪念日。
人生如梦,转眼过去了半个世纪……。回眸往事,感慨万千。
新年伊始,自拟一副对联与广大老年知青朋友们分享吧。
祝知青朋友们身体健康!晚年生活美满幸福!
横批
璀璨人生
上联
忆往昔峥嵘岁月赴林区战天斗地奉献青春
下联
看今朝太平盛世游山川强身健体安享晚年
作者:郁以凡,原牡丹江市林业局东村林场,上海知青。
来源:老知青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