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战略进攻到防守,宋辽战争的转折点,高粱 [复制链接]

1#

建国之初,大宋朝可谓高手林立,猛将如云。自年开始,大宋朝携建国之余威,收南唐,灭南汉,平西蜀,马楚南平闻风丧胆,吴越闽南主动归顺,最顽强的北汉也终于回归中原,完成天下一统。

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处于实力巅峰的宋军精锐尽出,却有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大败——高粱河之战。无数人都发出疑问:这是为什么呢?一,高粱河之战的背景自柴荣大帝以来,中原帝国对大辽一直是胜多负少,几乎是碾压的姿态。年正月,宋军讨伐北汉,当月,负责狙击契丹援军的大将郭进,在石岭关大败契丹南院丞相耶律沙带领的第一批大军。到了五月,被围困两个多月之后,等不到契丹援军的北汉国主刘继元开门投降。本来,胜利之后应该班师回朝,论功行赏。可是,大帝柴荣,太祖赵匡胤屡次进攻而不得的太原城被打下来了,证明现在的宋军实力爆棚。太宗龙颜大悦,决定直接兵发幽州,夺回幽云十六州。

随后的进军征程,也是一路凯歌。六月,岐沟关守将刘禹投降,涿州判官刘原德投降。契丹北院大王耶律希达率领的支援北汉的契丹大军被击溃。六月底,大宋军包围幽州城。慑于天威,契丹人开始恐惧,这时,好消息继续传来:幽州神武厅亲兵,以及地方兵四百多人来降。契丹建雄节度使刘延素带着官属十四人来降。契丹知蓟州刘守思带着官属十七人来降。幽州山后八军瓷窑务官三人,带着契丹授给他们的牌印来献。渤海国首领大鸾河,率领亲军校尉十六人、部族三百骑,以及范阳(今属河北涿州,地接幽州)军民两百余人来见太宗,表示归附。幽州诸县的契丹知州和佐官,及乡民一百五十人来降。蓟县民百余人,敲锣打鼓,奉上牛酒来迎犒王师。……盐沟顿,人民自动起来抢劫了契丹的马匹,献给宋师。幽州城下,附近村民夺得契丹马两百余匹献给宋师。

宋太宗

形势一片大好,幽州城似乎指日可下,几十年的耻辱似乎垂手可消。不成想,契丹主力赶来,高粱河之战,集宋朝全国精锐的大军顷刻间大败而归,宋太宗大腿中箭,坐驴车才逃得性命。自此之后,大宋朝的战略优势不再,高粱河之战,成为双方国力的转折点。以前宋军是进攻姿态,甚至在刚得到宋军进攻幽州消息的时候,很多契丹大臣主张放弃幽州。年,太宗是:唯有战耳!年,真宗是:心惊胆颤。世间万事万物有得必有失,有因必有果。其中的原因,在哪里呢?二,劳师远征,士气低落五代十国以来,军队战斗都是靠封赏来进行的。没有封赏而引起哗变的事例不胜枚举。比如后周太祖郭威黄袍加身后,因为没有钱犒赏三军,只好答应士兵们可以在京城抢劫三天。大宋军扫灭北汉后,大军没有封赏,就直接兵发幽州,已经犯了五代十国时期军队的大忌,连续作战的将士们失去了积极性。大宋建国后,帝威日重,将士们不高兴不敢说,表现出来就是磨洋工战斗之前,就有数个番号部队没有按时到达规定地点。围住幽州城之后,由于士气低落,竟然被部分契丹援军潜入城内。

《孙子》有言:“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此安国全军之道也。”战胜攻取之后,要“修其功”。何谓“修其功”?适时赏赐就是其道。太宗于战胜攻取之后,不赏,是犯兵家大忌之一。这个赏赐,他拖了半年之久。那时的颁奖已经没有了激励效果。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没有士气的战争,焉能不败?三,准备不足,战术失误。太祖时期,大将曹翰为北伐幽州做过详细的准备,并且绘制过《幽州形势图》,太祖深以为然。幽州战役,潘美为主帅,四大节度使分别负责一个城门,准备工作最充分的曹翰是包围圈东南角外的预备队。问题是,契丹援军肯定从北方过来,打太原知道围城打援,关键地点安排部队堵截援军。打幽州怎么就不知道了呢?相比太原,幽州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吧?

最后,契丹战神耶律休哥,北院大王耶律斜珍,南院丞相耶律沙等率领契丹精锐从北方赶到。契丹军运筹帷幄,以明对暗。宋军不明敌情,仓促应战,成为最大的军事败笔。幽州战役,精锐对精锐,论实力,宋军绝对是优势。可惜,劳师远征,问题重重而不知,以致大败。如果,宋军提前安排预备队打援,结果肯定就截然不同了。四,中计被围,进退失据。年七月,耶律沙大军到达高梁河,今天的北京西直门外。太宗闻讯,以为这是一支孤军。当初在石岭关,耶律沙也曾败于大将郭进,耶律沙的儿子也在那一战中阵亡。太宗没有瞧得上他,派出一员大将前往迎敌。奇异的是,耶律沙一战即败,宋师紧追不舍。

眼瞅着天色黑了下来,耶律休哥带领突击队,让过耶律沙,在宋师偏南一条小路上突然出现。契丹兵每人手持两把火炬,宋师远远看到,不知道有多少人。沙场瞬息之间的变化,最易影响军心。宋师在黄昏中,见高高低低远远近近密密麻麻到处是火炬,有了恐惧。更远一点的地方,宋师偏北方向,原来驻守清沙河的耶律斜轸也率军出现了。而耶律沙开始短暂整顿后,回师迎击。迎面是耶律沙,右翼是耶律休哥,左翼是耶律斜轸,宋师正要前军变后军,后军变前军,整军而退,忽然背后传来震撼大地的鼓声,原来,幽州城打开西门,耶律学古率城中守军,呐喊着向宋师扑来。

宋军四面受敌,仍然在奋力搏杀。耶律休哥身上三处受伤,但仍然在城内守军杀出时,从容调度指挥。此际,宋师还有一个机会,就是四大节度使之一的北面攻城队伍,可以在混乱中“反包围”契丹。当时宋师的部署是:北面攻城由河阳节度使崔彦进负责。现在契丹合围的应该是西面攻城队伍定武节度使孟玄喆。太宗赵炅很可能就在城北。假如现场是这样的,太宗又犯了最后一个错误:他没有临机应变,迅即组织起“反包围”。耶律休哥的契丹队伍突然出现在西北方向,这样就给城北、城西的宋师带来极大震撼。而契丹的突击部队已经四面掩杀过来,四处放箭。惊慌之间,太宗安排扈从北征的原吴越王钱俶殿后,大驾开始绕过城西,向南仓皇撤退。而城西,已经是一片犬牙交错,互相胶着的战场。天黑以后,宋师各自失去统领,太宗于匆忙中甚至找不到马匹骑乘,慌乱中有流矢射来,正中太宗大腿。

左右找来一辆驴车,太宗带伤慌慌奔逃。宋师东面围军、南面围军闻听太宗南撤,也纷纷撤退。在契丹的追击中,宋师所有的辎重都留下了。史称契丹“获兵仗、符印、粮馈、货币,不可胜计”。宋师死亡近万人,已经溃不成军。五,总结劳师远征,士气低落,准备仓促,指挥失当。形势大优的局面一朝葬送,从此,不仅宋军的实力大幅下降,更重要的是,再也没有了必胜的决心和勇气。想当初,王朴上《平边策》,最后取河东成为后周共识。河东北汉蕞尔小国,不足为帝国之患,暂时留着,可以由这个小国独挡西北两面的草原之敌。而取幽燕,必当兵锋盛时大举而入,幽燕下,天下几乎可以传檄而定。太祖太宗赵家兄弟,在幽燕未取之时先下河东,封赏未至,以疲惫之师战幽州,战略方向明显失误,战术安排错漏百出,再强大的军队也无能为力。高粱河之败,自取灭亡罢了。高粱河之战,是宋朝建国以后第一次重大失利,当时,也是宋军实力最后的巅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高粱河战役之后,一代女皇萧太后横空出世,大辽国迎来繁华盛世,大宋再也没有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机会。

随着实力的此消彼长,宋军慢慢的从主动转为被动,从进攻转为防守。到年签订《澶渊之盟》的时候,敌军已经深入大宋腹地兵临城下。往事悠悠,回看历史,依然是心痛叹息!一失足成千古恨,一次大意,葬送了大好局面,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