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高粱成熟的时节,在重庆永川、江津、大足一带的大片农田里,微风吹拂起阵阵赤浪,勾勒出一张美丽乡村的图景。
高粱,在重庆乃至西南地区来说,一直属于小众谷物类作物,通常是在缓坡零星种植。但是,今年以来,重庆多个区县政府突然对种高粱这件事兴趣大增,纷纷出台引导扶植政策,发展起了这个“红色产业”。
近5年重庆市高粱面积、单产、总产量。(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供图)
昔日薄弱产业,今日“多点开花”
进入8月,位于永川区吉安镇的万亩高粱基地陆续开镰。
吉安镇是重庆一个边界镇,西与四川泸县立石镇交界,这片高粱地也是吉安镇与立石镇的共同打造的产业示范项目之一。
去年,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政策落地的东风,四川泸州、重庆永川和江津提出打造“巴蜀鱼米之乡”。依托共同产业基础,区域内的吉安镇和立石镇决定开展高粱-油菜轮作,为周边的酒厂提供酿酒原料。目前,整个高粱基地已初具规模,仅吉安镇就有多亩高粱地,保守估计有余万元收入,可惠及2千余名村民。
无独有偶。在潼南区柏梓镇郭坡村的高粱种植基地里,余亩高粱也进入收割期。与以往不同的是,在当地农业农村委的指导下,基地对土地进行了农田宜机化地块整治,采用全程机械化种植高粱,提高了种植密度,由以前的一平方米十几株增加到现在的二十余株,预计亩产量能达余斤,收成较往年提高了10%。
今年,在江津、綦江、万州等地,越来越多的高粱基地正在拔地而起,重庆高粱产业发展呈现“多点开花”的局面。
重庆市农技推广总站粮油科科长、研究员刘丽介绍,重庆高粱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渝西、渝东北以及渝东南缓坡地带,年全市高粱种植面积达25.44万亩,平均亩产.56公斤。在“十四五”期间,重庆将发展高粱种植面积50万亩,建成集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高粱产业带,让高粱成为川渝两地的优势产业。
酒企江小白在江津建立起1万亩高粱地,形成了农场酒庄共生的新型酿造生态。
农技突破,打出种子“芯片”牌
相关数据显示,年,我国高粱的种植面积为61.88万公顷,相应的产量为.94万吨,而年我国高粱消费量为万吨,绝大部分都需要从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国家进口。
我国高粱的主要用途是用作饲料和酿酒,特别是川渝等传统酿酒地区,拥有包括泸州老窖、五粮液、江小白等在内的上百家酒企,对高品质高粱的需求量巨大。根据重庆市农委监测,重庆全市现有高粱产量仅能满足30%的市内小作坊生产,以至于地产高粱的价格比一般粮食还贵,单价最高可达到6.6元/公斤,且收购价逐年攀升。
毫无疑问,这是重庆高粱产业最好的发展机遇。
在刘丽看来,近年来重庆高粱的品质和产量得到了长远发展,是商品化率最高的作物,不少区县种植的高粱成了贵州茅台以及四川泸州老窖采购的原料。
而这背后,是重庆高粱产业参与者通过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攻克高粱品种“芯片”难题带来的产业支撑。
在江津黄庄,一个万亩高粱种植基地成为当地发展高粱产业的样板,基地里种植的是一种名叫“金皮糯”的新品种高粱。在最新的一次测产数据中,这种高粱亩产达斤/亩,刷新了重庆高粱亩产新纪录,同时,这里也是重庆首次实现播、种、收全程机械化的高粱地,改变了千百年来本地高粱只能育苗移栽的历史。
事实上,这种独特的高粱品种是重庆酒企江小白与四川省农科院共同选育的酿酒高粱品种,该品种支链淀粉含量达99%以上,是其他高粱品种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十分匹配江小白清香型高粱酒工艺;而平均1.5米左右的株高,是最适宜联合收割机的收割高度,为大规模机械化推广提供了可能。
参与科研攻关的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研究员丁国祥认为,从种植规模和整体种植水平来看,江小白的这片高粱基地在川渝地区位列前三,为其打造4个10亿级的酒品牌奠定基础。
近日在江津黄庄村,村民正在对高粱地进行管护,这些高粱采用“公司+客户+合作社”的模式运营,成为带动本地农户增收的“新产业”。
一粒高粱让村民获3份收入
提起种高粱这件事,黄庄村3社村民杨勋海笑得合不拢嘴。年,杨勋海将家里的4亩地流转给江小白打造高粱基地,自己则到基地务工,从此每年便有了3份收入:土地入股,每亩元;在基地上班管护高粱,每天80元;再加上利用江小白农业嘉年华发展起的农家乐生意,每年能多挣3万块钱。
杨勋海仅是黄庄村多名受益村民中的一员,他可观的3笔收入也是该村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在江小白高粱基地落地后,黄庄村摸索出了“公司+客户+合作社”模式,将村民变为股东,资金变为股金,资源变为资产。
具体来说,村民首先以土地入股村集体合作社获得保底收益,然后在江小白高粱基地内务工,实现稳定增收。村集体则与江小白制定高粱基地绩效管理考核办法,只要每年年底高粱的产量和管理达到了江小白要求的标准,江小白就给予村集体每年5万元的资金分红。
这种模式效果显而易见:村民入股后的土地能进行宜机化整地,形成相对连片的土地,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以耕地为例,一台耕地机一天的工作量能抵人一天的工作量,种植更加规范高效。
一粒高粱带来的效益还体现在产业融合上:通过高粱-油菜轮作,江小白打造了“江小白·金色黄庄”农业嘉年华项目,形成了农场酒庄共生的新型酿造生态,春赏花、夏种粮、秋收割、冬酿酒的乡村生态旅游项目每年吸引能游客近10万人次。随着黄庄知名度越来越高,许多村民将自家房屋翻修后发展起农家乐、小卖部,将“人气”变为“财气”。
江小白农庄在重庆率先实现了高粱播、种、收全程机械化,预计今年产量将再创新高。图为高粱收获现场。
打造高粱优势产业带还缺什么?
重庆有着悠久的高粱种植历史,但要形成优势产业带,仍需要从两个方面发力。
一方面,要强化高粱种植环节的保障能力。
重庆江津、永川一带地势较为平坦,与四川泸州、贵州遵义同水同源,具备大规模发展高粱产业的自然条件和技术优势。同时,多家知名酒企集聚在此区域内,对高粱的品质和产量都有较高需求,市场潜力巨大。
例如前不久,茅台集团将年酒用高粱农户收购保护价从每公斤9.2元调整为每公斤11.2元,增幅超过20%,而此举距离茅台成立红缨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仅过去2个月时间,可见市场企业对高粱的重视程度。
但也应看到,高粱种植是“看天吃饭”的产业,市场行情看涨的同时更需要巩固生产源头,除了继续加大高粱的育种研发、订单种植力度,如果能将高粱种植纳入各地种植业成本保险范畴,将充分保障种植户收益,进一步激发种植积极性。
另一方面,要挖掘恢复与高粱相关的文化民俗、美食产品,提升附加值。目前,川渝地区高粱主要是用于酿酒,许多民众甚至种植户对高粱的认识不足,影响了高粱产业做大做强。事实上,高粱曾是中国人的主食之一,不仅有经济价值,也有文化、艺术价值可以挖掘。
例如在四川泸县,当地人就有将收割第一批高粱制作成高粱粑的传统。高粱粑做法简单,制作时,选择七、八分成熟的饱满穗,再加入一定量的糯米粉、白糖、鸡蛋等,让原本较粗糙的面团细腻了很多,增加了绵软、丰润的口感,成为当地的特色美食之一。
令人欣喜的是,重庆在这方面也有一些亮点初现:在江小白高粱基地,一座谷仓造型的“大地艺术馆”已经建成,馆内将陈列与高粱文化、种植技艺相关的内容,并开展研学教育项目,为重庆人打造自己的高粱文化提供可能。预计今年“农民丰收节”期间,市民就能前往参观体验相关主题活动。
被高粱地环绕的江小白大地艺术馆,未来将用于展示重庆高粱种植文化和开展研学体验活动。
(文/图王觉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