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株挺杆高粱的东罗寨变形记 [复制链接]

1#
好的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www.kstejiao.com/

秋分渐至,层林尽染。在斑斓的秋色里,记者走进高唐县东罗寨村的村委会大院,只见院里堆着数不清的高粱秆,屋内十余位村民正在用这些高粱挺杆缝制、编织各种各样的实用型器具。借助老祖宗传下来的缝制技术,当地村民把秫秸秆制作成了精美环保的“盖垫、秫浅儿、园子、馍馍篦子、别棒”。

编织产业背后,是一株“挺杆高粱”的变形记。

在高唐县鱼邱湖街道东罗寨村,一株“挺杆高粱”,从头到尾,都实现了高效利用。一个生态循环产业链正在高唐东部的这个小村庄慢慢形成。

编织

缝制小筐用的这种“挺杆高粱”,也叫“挺杆专用高粱”“杆用高粱”,当地人叫做”liuzi”。东罗寨村有手工草编的传承,村内现留存有百年前手工编织的“元宝园子”。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手艺,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高唐县建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去年从种植开始,“掘金”这个产业。村集体利用村内的闲置庭院、四旁地种植挺杆高粱,目前,种植面积达到了17亩。

在东罗寨村,盖垫、秫浅儿实现批量生产。

东罗寨村村民正在缝制盖垫儿。

难能可贵的是,为了找到更实用的“挺杆”,东罗寨村的乡亲们专门选育“挺杆”长的品种。一代代选下来,如今,“挺杆”的长度从曾经的半米,达到了今年的一米左右,整株作物的高度超过了3米。东罗寨村的这17亩地全部采用这一目前还没名字的新品种。

东罗寨村选育的“挺杆专用高粱”高达3米以上。

村委会聘请村里的老手艺人张凤路担任教大家编织的“师傅”。“我老母亲、姑奶奶都会缝制这些东西,我就是从她们那学来的。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副业,是一个富民产业。”63岁的张凤路告诉记者。

加入合作社之前,张凤路是自己单干。他自己种了3亩挺杆高粱,冬闲时节,在家缝制盖垫、饽饽篦子、果盘子,一干就是30年。一晚上能做四五个,白天能缝十个左右。起初赶集卖,后来,不用赶集也能卖光。他缝的盖垫和饽饽篦子在人们的后备箱里,去了天南海北。

加入合作社之后,张凤路已经带出了16名徒弟。在村民的巧手之下,这些“挺杆”变成了价值不菲的“盖垫、秫浅儿、园子、篦子、别棒”,用以盛放水饺、馒头、水果等。目前,合作社每天可生产上百只成品。

此外,该村还把挺杆高粱穗,做成各种各样的笤帚、炊帚。86岁的老手艺人康传生也加入了合作社。他绑了60多年的笤帚,没想到这项手艺在今天获得了新生。

东罗寨村86岁绑笤帚老手艺人也加入了合作社。

缝制完成的馍馍小筐。

9月中旬,记者在这家合作社看到,这些手工制品一摞摞地摆在桌子上,散发着自然的清香,让人不禁怀念起家乡。“我们村的挺杆高粱一点农药都不打,可以说,这些手工制品是真正的纯天然制品,是来自鲁西北老家的乡愁。”东罗寨村党支部书记郑士岭说。

养菇

除了“挺杆”,挺杆高粱下部的秸秆也是好东西。东罗寨村村党支部委员、会计辛合宗告诉记者:“我们把这些秸秆打碎后,加入生石灰、水进行自然发酵,别小看这些秸秆,这是种大球盖菇的绝好原料。”

原来,年12月份,新一届村级班子刚刚换届选举完成,郑士岭带领村干部及3户群众代表,赴德州夏津、济南莱芜、临沂等地参观学习大球盖菇种植和坑塘莲藕种植。学习归来,郑士岭书记自掏腰包5.5万元,成立了合作社,发展林下大球盖菇种植和莲藕种植。目前,该村林下间作蘑菇种植达到18亩,下步还将继续扩大。

东罗寨村用打碎后的秸秆养大球盖菇。

第一批试种的大球盖菇,最多的一天采收了斤蘑菇。在辛合宗看来,能有这么好的收成,挺杆高粱秸秆帮了大忙。如今,该村还建起了小型冷库1座,专门用于蘑菇打冷。一个崭新的食用菌产业正在东罗寨村徐徐展开。

酿酒

挺杆高粱的果实也是稀罕物,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也是酿酒的好原料。勤劳的东罗寨村的人们也一步步重新认知了这个作物。目前,合作社的高粱米主要卖给了鸽子养殖户、驴养殖户。畅想未来,辛合宗说:“下一步,我们打算探索用高粱米酿黄酒。”

为了推广这种长杆作物,东罗寨村免费为周边群众发放种子。目前,该村已经为周边近20个村庄的群众发放了多斤种子。东罗寨村位于高唐城区东南角,距城中心约7公里,年以前,东罗寨村以传统农耕为主,村内产业匮乏,没有致富门路。在一系列产业的孵化之下,去年村集体收入超过5.5万元,今年有望突破10万元。

“挺杆高粱”的上部秸秆是做盖垫、秫浅儿的好原料。

漫步小村,只见荷叶铺满池塘,鸟儿划过天空,大街上干干净净,河沟里水清见底。湛蓝的天空下,东罗寨村党支部书记郑士岭说:“这个领域是空白,我们村的这些盖垫、秫浅儿现在是供不应求啊!我们已经与本土电商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目前正在大量生产。”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刘真真通讯员杨立元王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