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李大明
彭水县龙溪镇灯光村四组村民刘德生、张泽碧夫妻俩20多年来既酿酒又养猪,收入一直不错,生活也过得红红火火。如今,夫妇俩又在忙着准备着扩大养猪规模,他们要让收入翻一番。
“化粪池还有几天就完工了,完工后,我的生猪养殖规模就可以扩大到头。”11月17日这天,尽管细雨蒙蒙,但刘德生和几位工人仍然忙个不停,他说,要抓紧把化粪池建好,争取年底前投用。而另一边,他的妻子张泽碧也正在忙着将发酵后的酒糟装入甑桶中,不一会,斤发酵的玉米酒糟就上甑完成了。“这一甑子蒸出来,大概有斤的酒。”张泽碧说,出酒很快,等会你们就可以品尝到美酒了。
说到酿酒和养猪,张泽碧说,他们已经有20年了。20年前,两口子都在云南打工,收入也还不错,但为了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几岁的孩子,他们毅然返回家乡创业,并在好友的帮助下,开始酿制白酒。“由于我们这里水质好,加上又是传统的方式酿造,所以酒的质量得到了保证。”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刘德生、张泽碧夫妻俩酿造的白酒很快就在当地小有名气。龙溪镇灯光村位于彭水县与黔江区的交界处,他们的酒也在两地农村就有了一席之地。为了解决酿酒后剩下的酒糟,他们就把剩下的酒糟用来喂猪,就这样,酿酒加喂猪,两口子走生态循环发展之路,边酿酒边喂猪坚持了20年。
忙完了玉米酒糟上甑,张泽碧又忙着把蒸好的糯高粱进行发酵。“糯高粱发酵没得玉米发酵那么简单,这个必须用手一点点的揉才能拌得均匀。”张泽碧说,从几年前开始,他们酿酒的品种就多了起来,从开始的玉米酒到现在的高粱酒、糯米酒等他们都在做。“现在我们每年酿的高粱酒最多,大概有10吨左右,因为大家现在喜欢喝高粱酒。”在他们家的一间储藏室,整齐的排放着大大小小的20多只酒缸,满屋的醇香味。“最大的酒缸要装1吨酒,储藏时间最长的有10年,这一屋子的酒起码有1万多斤,价格最贵的有元1斤的。”张泽碧说,现在他们每年酿酒的数量在20吨左右,收入10万多元。“我们的酒最远买到了重庆主城,每个月都要发一批酒过去。”
冬天气温低,是酿酒最好的时候。“一年当中我们只有3到4个月时间不会酿酒,因为伏天气温高了,出不来酒。”在刘德生家,还堆放着很多未发酵的玉米、高粱等原材料。“这个冬天主要精力就是酿酒,春节前后也是销酒最多的时候。”张泽碧说。
“我主要的精力还是在村上,时不时帮家里做点家务,家里的事情主要还是老婆在做。”刘德生是灯光村村民委员会主任,他说,这几年,村里的工作特别是脱贫工作任务重,很多时间他都在忙村里的工作。“前几年,因为达不到环保的要求,一年只能喂二三十头猪,现在我把化粪池做好后,环保达标了,就允许我把养殖规模扩大到头。”
在刘德生家的养殖场里,存栏的生猪大大小小有20多头。“今年生猪的市场行情好,上半年出栏了35头,赚了10万多元。目前,圈里肥猪有13头,都是在斤以上,年底就可以出栏,小猪有11头。”刘德生说,酿酒又养猪是一条好的门路,收入也还不错,这条路他要继续走下去。“要是去年我把化粪池弄好了,今年多喂几头猪,那岂不是赚得更多。”笑声中,刘德生还舍不得停下手中的活路。
彭水台李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