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的发展,白酒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除了节假日要喝,平常三五好友小聚时也要来上几杯。
一旦碰到了商务宴请或者节日聚餐,桌上摆了好酒,就能得到“会办事”的夸奖;反之,要是准备得不好,难免会落得一个“办事不力”的名声。
那么什么样的酒才能算得上是“拿得出手的好酒”呢?
是酒质好还是名气大?
说起二者得兼的酒,大家可能觉得只有茅五泸能配得上,虽然过高的品牌溢价时常让不少人喝的心不甘情不愿。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上个世纪,曾有不少好酒名扬海内外,是宴请时酒桌上的常客,令茅五泸也鞭长莫及,可如今时过境迁后,却只能憋屈的在超市角落吃灰。
从天下谁人不识君,到天下无人再识君,文君酒只用了短短10载光阴。
发轫于明万历年间的文君酒厂,用白酒承载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就有了”一曲凤求凰,千载文君酒“的美称。
正如文君当垆卖酒的热闹红火,文君酒售卖之初就获得了成功,尤其是80年代,产量一度达到吨,产值直接过亿,酒友们甚至为了一瓶文君酒大排长龙。一时之间,连茅台都眼红它。
不过,可能是因为受到卓文君”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的风骨影响,文君酒在如日中天的时候,竟公然从第五届评酒会上退赛。
据说当时的沱牌借鉴了文君酒的工艺,并且抢走了本该属于它的“国家级名酒”称号,文君酒不屑于与其为伍,便一走了之。
然而它的没落也正在这之后,没了国家级名酒这样的招牌,又在短短十年中历经了三次易主,元气大伤,不再辉煌,虽说现在已经稳定下来,但也是挺憋屈的。
杜康酿酒时一定想不到年后,以自己命名的酒会“四分五裂”
杜康,乃是华夏民族酿酒之祖,是中华的美酒之源,杜康酒也素来有“进贡仙酒”的美称。
在70年代,最高上级亲自批复“复兴杜康,为国增光”,在经过多方努力后,杜康酒再次现世,并一举登上国宴,名声大噪的它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在海外也颇受追捧。
这样的喜爱自然是有原因的,香泥封窖,长时间的发酵以及老熟陈藏的工艺都是杜康酒高品质的保障。
原本可以顺风顺水的走下去的它,却因为商标之争,白白错过了白酒发展的黄金十年,等回过神来,一切早已物是人非,而它也只能在超市屈居一隅,默默吃灰。
几代人的坚守,即便默默无闻也毫不动摇厚道酿酒的初心
茅台镇最早的时候酒厂并不多,时光流转,能够历经大浪淘沙而留下来的多半都是真金,而木台厚道酒便是其一。
一开始它只是以散酒存在于大街小巷间,不少人下班后都爱骑着自行车,拿着自己的搪瓷缸去厂里接酒喝,其中不乏茅台厂的员工。
曾经还有人笑他们“放着自己厂里的茅台酒不喝,要来这接散酒喝”,得到的则是一致的“这酒价格便宜,而且味道和我们厂里的差不多。”的回答。
而它也正是凭借着这句话,在当地一炮而红,原料用的是茅台也在用的贵州糯性红缨子高粱,皮厚淀粉含量高,耐得住高级工艺的多轮次烘烤和蒸煮。
酒厂也能耐得住性子,1年酿酒期后再窖藏5年,随后再由“茅台八仙之一”的冯小宁亲自勾调,冯老师不遗余力的把从师父茅台老厂长李兴发那里学来的手艺,统统用在了这款酒上面。
酒体微黄透彻,酱香浓郁,花果香和焦糊香交替萦绕在鼻息间,略带了点柔和的感觉,不常喝酱酒的朋友也能轻易接受。
酒虽好,但是在宣传上总是不发力,它还在尝试用品质打开市场时,忽略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早已过去,如果不是积累了一批忠实的酒友,估计早就销声匿迹了。
叫你想家的不一定是可口的饭菜,也有可能是醉人的美酒
与杜康酒这样的国宴酒不同,它主打“家宴酒”,凭借着流传颇广“孔府家酒,叫人想家”,成功在90年代出圈。
那时的它有着令人茅五泸眼红的销量,多年稳居白酒出口销量的第一,年销售甚至突破了10亿元,只要是看电视的人都知道它。
销量扩大后所带来的不仅是利,产能不足再加上公司内部没能妥善解决管理问题这一弊端,使孔府家酒短短3年就一落千丈。
逐渐没落的公司大多躲不开的多次易主,它也毫不例外,先后5次被收购,最后被衡水老白干收入麾下,可以说命运多舛。
无故受到牵连的它,想必事到如今一定也很憋屈吧?
时过境迁,有不少好酒在时代的洪流中湮灭,令人惋惜,也有不少好酒自云端跌入深渊,让人替它憋屈。各位还知道哪些不出名的好酒,欢迎前来探讨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