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文学不写酒色,作品还有什么看头?
文学向来不离酒色,酒可以少喝,但是不能不喝,色却绝对不可或缺,为什么说色不可或缺呢,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现实,那么生活中哪里可以少得了色呢。
色,这种事情,广一点讲就是美好的事情,狭义点讲可能就是性了,而性向来为人们所避讳,以前说性,是谈虎色变,到了今天才可以登上大雅之堂,作为一种文化,一种艺术来研究和学习传播。
一九八八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上映,影片一出,全国哗然,不仅仅因为片中对于东北农村的粗狂落后的表现,还有其中关于性的表现,也许今天看来其实不过如此,因为比他更露骨更大胆的电影电视比比兼是,现在看起来,怕只是小儿科了。
蛙莫言文集红高粱家族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书60年代波澜起伏的中国农村生育史现当京东查看已下架
电影《红高粱》就是改编自作家莫言的中篇小说,说起来张艺谋不愧是个奇才,虽然很多人认为片子宣扬了社会落后丑恶的一幕,但是也有人认为,片子反映了真实的社会面貌,其实那个年代确实很落后,很愚昧,我们往往只是喜欢别人的赞美,却忘记了我们本身就是那样的,要让别人说你好,你只有自己做得更好。
我想《红高粱》这部作品,也确实反映了莫言说的:“如果文学不写酒色,作品还有什么看头?”影片里,红红的高粱酒,粗笨的大酒坛子,煮熟的大牛头,还有光膀子的汉子唱的《酒神曲》:
九月九酿新酒
好酒出在咱的手
好酒喝了咱的酒
上下通气不咳嗽
喝了咱的酒(1)
滋阴壮阳嘴不臭
喝了咱的酒
一(个)人敢走青杀口
喝了咱的酒(2)
见了皇帝不磕头
一四七三六九
九九归一跟我走
好酒好酒好酒
《红高粱》里所描写的不仅有酒,还有色,有美丽的九二,一身大红的衣服,骑在一匹黑色毛驴的身上,像极了,印象中陕北的妹子,张艺谋向来善于运用扑面而来的色彩,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感。
金黄的高粱地,阳光下,一位身着红衣短襟的女子,一名东北的汉子,然后镜头一转回女子又骑在驴背上。
书里面其实写的要含蓄一点:
“那人把奶奶放到地上,奶奶软得像面条一样,眯着羊羔般的眼睛。那人撕掉蒙面黑布,显出了真相。是他!奶奶暗呼苍天,一阵类似幸福的强烈震颤冲激的奶奶热泪盈眶。余占鳌把大蓑衣脱下来,用脚踩断了数十棵高粱,在高粱的尸体上铺上了蓑衣。他把我奶奶抱到蓑衣上。
张艺谋电影的黄金年代:红高粱、老井、活着、黄土?京东查看已下架
奶奶神魂出舍,望着他脱裸的胸膛,仿佛看到强劲剽悍的血液在他黝黑的皮肤下川流不息。高粱梢头,薄气袅袅,四面八方响着高粱生长的声音。风平,浪静,一道道炽目的潮湿阳光,在高粱缝隙里交叉扫射。奶奶心头撞鹿,潜藏了十六年的,迸然炸裂。
奶奶在蓑衣上扭动着。余占鳌一截截地矮,双膝啪哒落下,他跪在奶奶身边,奶奶浑身抖,一团黄色的、浓香的火苗,在她面上哔哔剥剥地燃烧。
余占鳌粗鲁地撕开我奶奶的胸衣,让直泻下来的光束照耀着奶奶寒冷紧张、密密麻麻起了一层小白疙瘩的。在他的刚劲动作下,尖刻锐利的痛楚和幸福磨砺着奶奶的神经,奶奶低沉喑哑地叫了一声:“天哪……”就晕了过去。”
很早的时候就知道莫言,就是因为张艺谋的《红高粱》,其实,莫言应该感谢张艺谋,因为是张艺谋让更多的人很早就知道了莫言。
电影《红高粱》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即使是获得如此多的殊荣,当年这部在今天看来非常正能量的电影也是骂声载道,因为我们只想让别人赞美我们,而且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如故。
《红高粱》反映的不仅有粗犷,美色,还有可歌可泣的抗击日寇,保家卫国。
莫言的作品,我没有多看,但是就这一部小说来说,莫言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比起那些粗俗的性描写来说,莫言的这篇小说已经做得很好了。
女英雄梁红玉祠里有一副对联,用在此处,已赞英雄:
青眼识英雄,寒素何嫌,忆当年北虏鸱张,桴鼓亲操,半壁河山延宋祚;
红颜摧大敌,须眉有愧,看此日东风浩荡,崇祠重整,千秋令誉仰淮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