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粮食都是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粮站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个标志性产物,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那个年代,国家对粮食这种重要物资进行严格控制。粮食不允许私自买卖,土地是国家的粮食也是国家的,农村生产出来的粮食要上交给国家,然后由国家统一调配销售,这叫统购统销。
粮站作为统购统销的末端,在当年是重要的粮食供应基础体系,和现在自由买卖的粮油店属于完全不同的性质。
第一点,粮食是定量销售的。当时每个人都按年龄职业等情况给予相应的固定粮食配额,比如重体力劳动就多一些,青壮年就多一些,男人就多一些等。
工作性质发生变化要经过审批才能改变定量,程序非常严格。每个月按量购买,不允许超出定量。
第二点,购买粮食的种类是指定的。那个年代以玉米面、高粱米等粗粮为主,到八十年代初大米、白面等细粮才逐渐多起来,不允许更改粮站供应的种类。
第三点,必须到指定粮站购买。私自买卖粮食是非法的,一般就是所在居民区内粮站,
那个年代的粮站比合社还要厉害,毕竟粮食是第一位的。但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粮站的人还是有些小权力的。家里人或是亲朋好友在粮站工作的,多少也能跟着沾点儿光。
新村粮站在老头合社的后面,大门向西,面积比老头合社大,进门不远处是一排装各种粮食的大箱子和几个大油桶。
买粮必须携拿粮本在余量范围内购买,售货员会认真记录购买情况。
粮本在当年是家庭里除户口外最重要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比户口还重要。一家人的粮食定量和购买情况都记录在上面,是生活的保障,没有它只能喝西北风。
当时还有一种重要的票证叫粮票,这也是国家粮油管控的方式之一。凡是在粮站外购买食品都要粮票,无论是去饭店吃饭还是到合社买点心,只要涉及到主食都要用这个粮票。
粮票上标有斤两规格,按量购买不能超标。比如你买一斤蛋糕,付一斤的钱必须同时付一斤的粮票,否则不卖。那年代光有钱也不好使,某种意义上来说粮票比钱更重要。
粮票还有区域限制,抚顺粮票不能在沈阳购买,辽宁粮票不能去北京购买。有一种最高等级的叫全国粮票,这个就厉害了,全国都好使。不过这个难得,一般只有单位里经常出差的人才会搞到。
大概是在年开始使用粮票等票证,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进入高峰期。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一直伴随着普通百姓的生活。
深圳于年在全国率先放开粮食供应,而粮票是在年才彻底取消。
随着改革开放,粮食买卖自由了。昔日高高在上的粮站感到危机,有的尝试加工食品出售,比如大院粮站曾卖过一种好吃的烤饼,但终究还是拯救不了退出历史舞台的必然命运。
粮站很快都关门了,对下岗的粮站员工来说是个噩耗,却是老百姓的福音。
不用再算计粮食够不够吃,也不用再看卖粮人的冷脸。想吃啥就买啥,想要多少就买多少,这样的日子才是真的好。
(本文由穿越老抚顺原创,文中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