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天津日报评剧红高粱主创拜访小说 [复制链接]

1#

评剧《红高粱》主创拜访小说作者

莫言:感谢天津感谢“九儿”

——《天津日报》文/刘莉莉摄影/姚文生

本报北京专电(记者刘莉莉摄影姚文生)昨天下午,天津评剧院《红高粱》剧组部分主创人员专程赴京,拜访小说《红高粱》作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对改编创排《红高粱》过程、感受畅所欲言,并就将于本月20日、21日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向莫言发出真诚的邀请。

《红高粱》导演张曼君和该剧领衔主演、“二度梅”得主曾昭娟等向莫言介绍了该剧改编、创排中的点点滴滴。她们说,排练中,每一位演职员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特别是那些“80后”小青年,每次看到排练安排,都十分兴奋,大家不仅是在演戏,而且也是一种民族的、正义的激情在涌动。该剧今年1月底在天津大剧院成功首演,剧中热烈奔放的舞蹈场面,震撼心灵的情感表达,大开大阖的戏剧冲突,以及恢宏大气的舞台风格,使这部极具民族史诗气质的剧目受到好评,成为天津的文化热点。

莫言说,北京观众是比较喜爱评剧的,评剧是一个大剧种,它有着海纳百川的精神,而且经过这么多年的振兴戏曲,评剧已展现出广阔的未来。

谈及天津评剧院根据自己的小说《红高粱》改编创排的同名评剧,莫言说:以前也有把这部小说改编成戏曲的,但是最终还是不太满意,我也想自己动手,却碍于一没有时间,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戏曲创作很不容易,终未“开笔”。

虽然没有写成戏曲剧本,但是莫言一直很关心戏曲特别是地方小剧种的未来:“评剧作为大剧种,未来还是广阔的。不过有些地方小剧种确实不是很乐观,比如我老家山东的茂腔,就是在鼎盛时期覆盖面也比较小,只有二三个县的疆域,而且现在观众也开始老龄化。我们需要给它们更多的帮扶,不要让它们成为文化化石,如果真的没人演了、断掉了,只能在录像、剧本、资料当中存在,也是很可惜。”

莫言认为,现在戏曲遇到的挑战太多,在这种情况下要回到以前的盛况也不太可能。但莫言对戏曲发展的现状并不悲观。他说,某种意义上讲,借助于电视这种当代媒体,京剧已经是振兴了、再造辉煌了,尽管许多人没有买票走进剧场,但是打开电视机、寻找戏曲频道,这样的固定观众还是很多的,我就是其中一个,还有河南台的《梨园春》栏目,也是做得风生水起,影响很大。戏曲要发展,肯定不能用过去的模式、不能一成不变,要与时俱进,借助新媒体、借助网络,争取把年轻观众吸引过来。

莫言最后说,感谢天津艺术家花费了这么多年的时间,以及人力物力和心力,从年开始到现在,导演、主演把个人对作品的理解融入剧中,全力塑造了与同名电影、电视剧、舞剧不同的“九儿”,让“九儿”在评剧舞台上放出独特的魅力。非常期待这部戏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获得圆满成功,给人们带来一种非常新鲜的艺术享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