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回望年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的文本,都代表了中国文化对国际壁垒的一次突破。《红高粱》是新中国第一部获得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的电影,也是两岸三地华语电影里的第一部,而原著作家莫言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第一个”往往会成为最值得研究的样本,它如何造就了“第一次”的突破?往后又如何延续它所创造的经验?
《红高粱》肩负了沉重的“第一”,但也有不是“第一”的部分在。它不是第五代导演第一个作品,甚至不是第一个走出国门的第五代导演作品,在《红高粱》前一年,陈凯歌的《孩子王》就去到了戛纳。我们今天对于《红高粱》的探究,应该分为三个阶段,《红高粱》诞生之前,诞生之时和诞生之后。
在《红高粱》诞生之前,大陆电影进入了新时期近10年,第二、三、四代导演,加上80年代中期冒出的第五代导演,四代导演同台献艺,是中国电影诞生以来创作力量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
这十年的创作路线分为三个:一是延续革命的现实主义题材,像是《孙中山》、《周恩来》这样的伟人传记片;二个是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为基调的影片,例如谢晋的反思三部曲,《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和《芙蓉镇》;三个则是商业片的摸索,《神秘的大佛》、《少林寺》等片获得亿元票房佳绩。
年,张军钊导演的《一个和八个》,成为了第五代导演的第一枪。年,陈凯歌拍出了举世瞩目的《黄土地》,让大家开始意识到第五代的意义。这个时期的部分第四代导演作品,和第五代导演作品,有一个不同的学术名称,叫探索片。
《黄土地》影片阵容
“探索”这个词实在很暧昧,意思是它在已有的世界里找寻未知的可能,也就是在我们已有的电影创作经验里,开创出新的思路。但究其根本,也就是我们大概知道什么片子能够获得大众喜欢了,那么有没有办法再上一层楼,拍出新的审美高度呢?对于探索片的讨论,大概从第五代登上银幕开始,到《红高粱》夺得金熊,达到一个高峰。
当时有专门的电影院放映探索片,并且对观众进行抽样调查。在年上海的一次百人调查里,有20%的人带着猎奇心理观看,54%的人是真心喜爱。其中《黄土地》、《良家妇女》、《边城》获得了80%的赞成率,但是《海滩》、《一个和八个》、《青春祭》仅有32%。
有80%的观众认为探索片的故事离生活太远,聚焦边远山区,和城市观众有距离。几乎全部观众认为影片节奏太慢,仿佛陷入了一个“淡淡的”加“远远的”加“慢慢的”等于探索片的模式。63%的观众认为探索片过分追求哲理化,高度的抽象,但脱离了中国的民族性和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13%观众认为,看探索片太烧脑。15%观众认为这类影片,没什么新意。
除了普通观众外,对于基础影评人员,还有开设专员辅导的探索片讲座。一方面是肯定了探索片中对于中华民族古老、原始精神的挖掘,但上述的“慢模式”、烧脑等问题,也依然没有在专业人士眼里成为优点。
《红高粱》剧照
在《红高粱》诞生之时,它的评论其实是分为两极的。消极的部分,也是伴随着探索片的名号而来,并延伸出电影的社会功能、民族文化、审美心理、艺术方法的诸多讨论。最为直接的说法是,认为《红高粱》“不够美”。莫言当时在《文学自由谈》杂志中就被人定位“丑”的追求者,所以“不够美”这个评价,本就在意料之中。
评论家认为《红高粱》能够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在于它有一种“邪乎”的魅力,而这种魅力并不是美的,而是通过刺激强制造成的“丑”带来的。这部电影里充满了一种“原始蛮力”,正是这种蛮力造成“丑”的刺激。
第四代导演郑洞天直言自己不喜欢《红高粱》,他本质上是认可探索片的,还和陈凯歌说过,觉得他们是自愿把十字架扛在肩上的人,以自身经历作为创作蓝本,反思人类命运和国家前途。但是,他觉得在《红高粱》中看到的是“我不背了”的撂摊子。同时,在视听语言上,他也指出了《红高粱》几个陈旧的地方,例如高粱地拍得就没有超越日本电影《鬼婆》的芦苇地,还有效仿的影子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人文思考和观赏性相互博弈,最后两败俱伤。
《鬼婆》剧照
但同为第四代导演和电影理论家的张暖忻,给了《红高粱》极高的评价,认为它具有划时代意义,是探索片三级跳的最后一跃。在高度赞扬了张艺谋的构图、节奏、表演、音响、音乐处理能力外,也提出了一点小的缺憾,就是结尾戏的强弩之末感。她认为导演没有找到合理的结局方式,硬要追求一个力度,所以结尾部分看上去视听冲击很强烈,但是没有内韵。
第三代导演陈怀皑,也就是陈凯歌的父亲,同样给了《红高粱》极高的评价,并认为中国电影的未来要靠张艺谋这一代人,这类影片要成为主流。他说张艺谋从这部电影,就已经开始注重雅和俗的交汇,是非常难得的。
的确《红高粱》不仅在国外拿了大奖,国内上映后也是观影成潮。就算是银川这样电影市场较为冷清的城市,也场场满座。当时银川市人口31万,据统计有人次观看过《红高粱》。《红高粱》也引发了极高的讨论度,成为当时的现象级话题电影,并被观众称为中国第一部真正商业和艺术结合的作品。
《红高粱》剧照
而张艺谋自己的论述中,只是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这个故事,表达一个“人活一口气”的简单精神。这句话里,本身就蕴藏着一种原始的张力,也解答了影片中很多的疑问。例如抗日背景的虚化,例如“我爷爷”、“我奶奶”爱情的直接,包括整个故事的简洁,音乐的设计,以及造型艺术的突出。
在《红高粱》诞生之后,第五代自然是拍起电影来更有底气了,无论是艺术手法,还是在题材上的挖掘。《红高粱》带给了西方世界,一个新鲜的东方印象。它是一个近现代背景的故事,一不是西方渴望看到的古代东方的神秘奇观,二也不是当代东方的人权探讨。可能在西方人眼里,是看到了张艺谋自述的“人活一口气”精神,他们看到了一个真正原始的东方之魂,被现代手法的视听语言包装。它不够具象,但很有力。
我们今天看《红高粱》,可以从三个维度出发,思考它的价值。
第一,作为一部商业和艺术上都获得普世认同的影片,它没有创造出一个成功模板,往后走向国际,以及拿下国际大奖的中国电影,没有人在复制《红高粱》。
第二,张艺谋的个人创作经历中,以《红高粱》为母本,在叙事主题、造型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了不同方向的“加法”探索,试图将《红高粱》进行升级,但偶尔也会弄得面目全非。
第三,《红高粱》的两级评价逐渐趋于统一,它证明了自己在特定时期诞生的意义,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红高粱》幕后
《红高粱》开始,张艺谋成为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导演,这部电影给他带来了名声,他成为一个神话的缔造者,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拿《一代宗师》的台词来说,是“一步一擂台”。往后张艺谋有不少,同样获得了高评价的电影,叙事意义上有《活着》,市场意义上有《英雄》。
第五代导演作为中国电影导演代系中辉煌的一代,他们曾经创造过艺术的高峰,也开启了大片时代的思考,至今仍是中国大片的探索先驱。
回望整个第五代导演的创作谱系,我们可以说,《红高粱》代表了第五代导演精神上共通的图腾,它既刺激了旧的世界的人,也鼓励了新的世界的人,既代表了他们的初心,也彰显了他们的野心。借由这个图腾的力量,他们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虽然终将随历史而陈旧,却烙下了一个文明的遗迹。
完
爱是轮回《低俗小说》卫衣印花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