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红高粱首映30周年,它曾让中国电影给 [复制链接]

1#

张艺谋拍摄于年的《红高粱》,德国观众先看到了,这部电影于年柏林电影节首映,旋即引起一股“《红高粱》旋风”,第一次当导演的张艺谋,凭借该片获得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成为获得此奖的首部亚洲电影,也拉开了中国电影频繁在国际上获奖的序幕。

30年前的今天,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图来源于网络)

到年2月,距离《红高粱》首映已经30周年。时间过得真快。

年我上初二。但具体是不是在这年看的《红高粱》记不太清楚了。那时候的县城电影院,天天好比现在的春节档,不管有没有新片上映,放映厅都经常满座。而当《红高粱》电影海报张贴在电影院门口之后,人们的观影渴望被点燃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过去的电影海报,极少有印刷的,都是电影院工作人员,用美工笔涂刷出来的。在粗砺的大字体和夸张的人物像之外,海报创作者还不忘加几句广告文案。文案当中赫然出现了“裸露戏”、“剥人皮”等噱头,还十分超前地标注了“儿童不宜”提示。

《红高粱》海报(图来源于豆瓣)

《红高粱》的上映,是全国的文化事件,更是县城的轰动性热点,最直接的体现是,几毛钱的票价,被炒到了几块钱,连续上映也满足了观众的需求,有人甚至看过十几遍。

我大约就是看过十几遍的观众之一。买不起票,就翻电影院的墙头,从厕所溜进去,挤到电影院的最前排——那里通常不会有成人观众,次数看多了,学会了《酒神曲》和《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时而在午夜散场回家的路上,几个少年在空荡荡的街头,撕扯着嗓子吼着那几句歌词,彼此留下放肆的笑声。

《红高粱》剧情顺口溜版广告(图来源于豆瓣)

《红高粱》对一个少年观众的内心冲击有多大?这在当时是无法辨别与确定的,但现在看来,那部电影在文化意识层面上,是一次震撼的启蒙。影片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那是对大人世界的一次成功的窥探,是对熟悉的土地重新产生了巨大的困惑,是对温吞吞的生存姿态有了野性的认识。

《红高粱》视频截图(图来源于豆瓣)

《红高粱》不单单是张艺谋的个人作品,它也是整个八十年代洋溢着的活力符号,人们对文学、对艺术、对电影的狂热喜爱,都洋溢在脸上,而大家喜欢的这一切,反过来又为他们提供了一种稍带着点夸张的自信。

网上有一幅张艺谋登台领取金熊奖的照片。据说张艺谋是跳上舞台领取奖杯的。照片是黑白的,但张艺谋年轻、灿烂、阳光的笑容,自此之后一直没在公众媒体上出现过,取而代之的是严肃、深沉甚至是有点阴郁的表情。虽然后者使人相信,痛苦能成就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但那个可以跳上舞台、为获奖开心露出两排牙齿大笑的导演,更值得怀念。

张艺谋在领奖台上(图来源于网络)

过去的张艺谋,从来不缺粉丝,而且他的那些大牌粉丝们,对他也从来不吝啬赞誉之词,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这样评价他,“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他通过他的电影视觉激发了世界对中国的迷恋。自伟大的英国导演迈克尔·鲍威尔之后从没有哪个导演能够如此卓有成效地运用色彩”,这段评价发表在年的《时代》杂志上。

一位名字叫凯西·舒尔茨·赫法恩斯的影评人,曾为张艺谋写下这样的评语:“这个时代没有哪个导演能够像张艺谋这样每一帧都渗透着大胆、强劲、令人陶醉又令人恐惧的个人烙印。他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而诸多来自西方电影人与媒体的评价,都离不开《红高粱》为张艺谋奠就的艺术底色。他把一个来自中国山东高密的一个土得掉渣的故事,讲出了世界性,而这个能力,又是当下电影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素质。

《红高粱》剧照

30年后回看《红高粱》,依然会觉得,“我爷爷”与“我奶奶”的故事,其实并没有受土地上所有变化的事物影响而远去,那些故事仍然隐约流淌在许多人的血液里。关于贫穷,关于爱,关于自由,那些一直困惑着中国人的问题,依然会让处在人工智能时代带来之前的人们,去不断思考出身、文化、以及历史……

作为电影的《红高粱》,它已经成为哪怕张艺谋本人也要仰望的一个标志性作品。作为文化符号的《红高粱》,它已经被蒙上尘土,只有有心人才愿意偶尔吹拂,去感受过去时代的热血与心跳。

《红高粱》视频截图(图来源于豆瓣)

新一代的年轻人,已经对《红高粱》不感兴趣。但是,他们似乎对张艺谋拥有某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当然,被批评与指责的,是那个被娱乐化、社会化了的复杂的“张艺谋形象”,而非一位简单的创作者。

不管怎样,那位拍出了《红高粱》的张艺谋是值得感谢的。他让渺小的人物,拥有了永恒的形象,让无形的文化,有了具体的记载,让中国电影,给世界留下了记忆。因为有了包括张艺谋在内的那一代创作者,人们仍然愿意相信,总有一天,伟大的创作会在某一天卷土重来。

作者:韩浩月

编辑:幺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