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盐碱地上长出了金疙瘩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分享会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831006.html

走进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盐碱地上长出了‘金疙瘩’!”

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


  ——习近平

年10月22日下午,习近平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图为座谈会前,习近平21日上午在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时,走进田间察看大豆长势。新华社记者王晔摄

春耕在即,位于山东省东营市的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内,罗守玉一大早就赶到试验基地准备农资。他指着一块展板告诉记者:“那天,总书记就是从这儿往田里走。”

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总书记勉励大家:“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

虎年新春,黄三角农高区步履坚实,正奋力打造“新粮仓”。

“种了一辈子地,哪有现在这么喜人的”

进了仓库,抓起一把大豆,罗守玉美滋滋地说:“俺们这儿种的豆子,总书记都说好!”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那天,作为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罗守玉在现场作介绍。总书记走进田里,弯下腰来摘了一个豆荚,剥出一粒大豆,放在口中细细咀嚼:“豆子长得很好。”

“总书记的肯定,让俺们很振奋。”他带着记者走到一块地前说,“总书记来的5天后,也就是去年10月26日,这块盐碱地豆子丰收,亩产斤,又创了新高。”

好消息传遍了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在农高区大豆包装点,“老把式”常秀枝哼着小调,抖开簸箕,一粒粒金黄的大豆欢蹦起来。“你瞅瞅,这豆子圆滚滚,找不出几个瘪的。搁以前,那白生生的盐碱滩,一亩顶天能收斤。”常秀枝感叹,“种了一辈子地,哪有现在这么喜人的!”

粮仓满载喜悦,田间生长希望。农高区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内,麦苗青青,随风摇曳。示范基地技术员李瑞田蹲下身子,拨开麦苗根部的泥土,埋头打量:“长得不赖!有四五厘米高了,旺相着呢。”他把土推回去,咧嘴一乐,“开春回温,个个都噌噌蹿。”

作为中国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黄三角农高区成立于年,总面积平方公里,由于海水侵袭等因素,80%以上是盐碱地。

“看,盐碱地上长出了‘金疙瘩’!”罗守玉站在习近平总书记看过的那块展板前,挨个点名:大豆、黑小麦、藜麦、马铃薯……通过生态化利用和种业创新,盐碱地长出了产量高、品种好的多种耐盐粮油作物,还有不少耐盐牧草和中草药。

“出发!”在农高区智能农机平台,中科院计算所高级工程师陈海华发出一条指令,4台无人驾驶的“大铁牛”整齐列队,直奔上千亩的苜蓿地。

“这些大家伙有讲头。”陈海华走出控制室,来到停在田间的一台“铁牛”旁,拍着银白色的弧线机身说,“它叫‘鸿鹄’,是俺们最新研发的,新能源、北斗卫星导航、远程操控都是它的‘法宝’。”

陈海华告诉记者,苜蓿以“牧草之王”著称,在这里一年能收四茬。面前的亩地,靠“大家伙”们不用2天就能收割完。

从人拉牛耕到机械上阵,从全靠经验到利用数据,农业插上了科技翅膀。据统计,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越来越多“泥腿子”挑上了“金扁担”。

“让更多特色大豆产品走上老百姓餐桌”

在黄三角农高区,记者时常听到这样的话:“国产耐盐碱植物优良品种多起来喽!”“种地更带劲了!”

“总书记强调要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罗守玉翻开随身揣着的小本子,那上面字里行间都透着干劲儿:已建育种等7个平台,再建5个试验平台,新建7个种质资源圃,引进一批育种人才……

“嘀、嘀、嘀——”在农高区育种平台,蓝色控制柜发出警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工程师林双三步并两步赶去查看。

“液位低于13厘米,要加营养液了。”林双轻点了几下屏幕,抬头望向培养间,不到1分钟,营养液“咕噜咕噜”从栽培架下冒了出来。

“藜麦、大豆、甜高粱、苜蓿、黑麦草,都是耐盐碱植物新品种。”林双指向一排排栽培架,“俺们把作物种植在营养液栽培槽,精准供给养分,可以大幅缩短作物生育周期,实现‘快速育种’。”

从育种平台出来,记者碰上脚步匆匆的赵波。他是东营盐地藜麦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成天泡在温室平台。记者跟他进了温室大棚,嚯!赤橙黄绿青蓝紫,一片色彩斑斓。

“漂亮吧?你先看着哈!”丢下一句话,赵波直奔地里,拿起剪刀贴地剪断一株藜麦,架上标尺,拍照、测量、记录一气呵成。忙完手里的活,赵波才顾上介绍,“俺这算是实验室育种的下一环。最近藜麦成熟,得抓紧收割,记录数据。目前培育的品种达到预期,产量有望实现每亩斤。”

一个又一个耐盐碱植物新品种在农高区诞生:马铃薯新品种亩产达公斤,紫花苜蓿干草亩产.4公斤,甜高粱鲜重亩产.7公斤,黑小麦亩产公斤……

“总书记
  

水这么金贵,还能不能再精打细算点?这个问题,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黄三角盐碱地农业站站长王光美没少琢磨。他和工人们在试验田里铺设新的滴灌管道。“准备用于微咸水灌溉。”王光美说,“通过田间试验,可以找到作物各生育时期能承受的盐度上限,再合理灌溉微咸水,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3年能节约淡水30%以上。”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咱把总书记的话记牢,走好农业绿色发展路子。”在农高区中科院生物产业技术中试研发平台,研发人员岳国磊拿起一瓶菌剂样本瓶晃了晃,“俺们研发的微生物菌剂,绿色无污染,还能有效提高地力,减少化肥用量。”平台车间里机器轰鸣,流水线高速运转,加料、定容、搅拌、发酵……72小时后,成品的微生物菌剂将从发酵罐传出,进入自动包装线。
  

“现在这土,松软细腻。”李瑞田捡起一个土疙瘩,放在手心轻轻一握,细土顺着指间滑落下来,“近3年,农高区地力提升了1到2个等级。”
  

“地变好,能多打粮喽!”瞅着田里返青的黑小麦,李瑞田笑得那叫一个畅快!

来源:学习小组

编辑:胡梦莹

编审:赵宗杰

终审:李恩广

总监制:肇慧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