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金杞文化传统节日习俗 [复制链接]

1#

一、传统节日

今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为最盛;二月二、清明节、端阳、十月一、冬至次之;六月一、七夕、中元、重阳、下元等已渐废。

1、春节。旧称“年下”、“年关”,农历正月初一为正日(以下传统节日均为农历),民国初年改称“春节”。其活动起于上年腊八(十二月初八),到次年元宵节(正月十五),历时月余,内容丰富,规模最盛。

“腊八,祭灶,年下来到,小闺女(姑娘)要花,小小子(儿子)要炮,老婆(媳妇)要衣裳,吓的老头(一家之主)打饥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以及成立后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首流传多年的民谣,表明了劳动人民长期过着贫穷的生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这种现象也随着消失。

腊八。早饭各户食粥,一般平民以小米、黍米、豇豆、红枣、红薯煮成;富家用小米、大米、糯米、红枣、胡桃仁、莲子、百合、白果、龙眼、山药、毛栗为原料,谓之“八宝粥”。

腊八粥

祭灶。见于《周礼》“五祀”,前代祀典失考,明清以来于腊月二十三日,各户由男主人(不许妇女参加,因此不祭灶)摆供品(一般为饴糖制品,富户或祭以鸡鱼)于灶神画像前,另以高粱秆扎成马形放贡品之旁。祭毕,将饴糖少许塞在灶神口中,请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后将画像、秫马焚烧了事。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晚饭时放鞭炮、吃祭灶糖、喝祭灶汤,旧俗送老灶爷上天。

祭灶糖,俗称麻糖

民谚:“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打肉块),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灌壶酒。”

三十(小建月为二十九日)是日中午年节集市结束,各户于午前根据需要再做一次采购,即所谓“三十赶个露水集”。然后贴春联、门画、供奉祖先牌位、包饺子。春联文词,不外祝福讨吉利。饺子是准备次日(大年初一)早饭的主要食品,煮熟后首先互送与邻居长者吃,以示尊敬。

除夕(岁末之夜)。除祭神、祭祖外,晚辈向长辈叩拜“辞岁”,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各户主祭人还要用木棍横放大门里“堵财”,撒芝麻杆“撒岁”,拉高脚灯,祛除不祥,并在院内燃柴“燎天”。有的彻夜不眠“守岁”以示惜阴。

正月初一。各户多于零点至凌晨早起,燃放鞭炮、祭神、祭祖。早饭毕,青年男女到长辈及邻里家“拜年”、“扣节”,如途中遇到熟人则作揖施礼,互祝吉利发财。

正月初二。为串亲戚之始,已婚妇女例需到娘家走亲戚。初三,称为“鬼节”,各家上坟祭祖。初四后亲朋互相探访,延至初十仍有来往。其间初三、初五例需食饺子,谓之“捏鬼眼”,初六各商号行店开市营业。

2、元宵节。又名“灯节”、“小年下”,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以十五日为正节。盛况以观灯为最,届时官署、商号、官绅、富户门前各悬彩灯;市井、庙宇架设“鳌山”燃放灯盏;平民之家不论城乡也各点燃灯台(面制),置于神坛,门侧、厨、厕、井台、坟墓,农村叫送灯盏,灯放在门的两边,一边一个,双门的放两个,单门的放一个,同时也给自家去世长辈的坟墓送灯,着完了就预示着今年有一个好收成,小孩们挑灯笼,并说“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灯花色彩多样,过去,有走马灯、转灯、拱灯在街内燃放,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大象灯、喜洋洋灯、龙灯等电子灯、一次性孔明灯燃放占居主流。十六日晨(在太阳没有出来时)在自己家门口烤霉气,把一年的霉气都烤走,图个吉利。青少年则登城寨游行,称为“跑城”。是日例需吃粗面饺子,以示丰不忘俭。

3、二月二。早晨各家用草木灰从门前到井台撒一灰线,谓之“领龙”。在院内及打谷场内撒成圆圈(数个或一个、二十个),名曰“打粮囤”,粮屯中心处挖穴,分放杂粮数粒,以瓦片覆盖,谓之“填仓”,祈祷五谷丰登。早餐则炒鸡蛋、凉粉、烙煎饼。童年男女拼击瓦块或用木棍敲击门头,谓之“驱五毒”。

4、清明节。在农历二月末或三月初(公历四月五日),俗称“鬼节”。城乡群众各至坟地致祭亡故亲人,机关学校或个人也有为烈士扫墓的。晨起各家门插柳枝,男童戴柳条帽圈、女童用柳条缀于辫稍以应景物。

5、端阳节。五月初五为节日,又称端午、端五。是日中午食粽子、糖糕、菜角并馈赠亲友。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

6、六月一。祭天,新婚不满一年的妇女,其母家例送床、席、扇、帘等4物,并取“连(帘谐音)子挂心,夫妻团圆”之意,祝其吉祥。

7、七夕。传说为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隔绝于天河两岸,每年仅此夜准许一会。入夜,不少妇女藏于豆棚下仰视二星相聚,以表对牛郎织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借神话倾诉人间的不平。是夜新月初上时,主妇在院中摆上瓜果让少女拜祭,并用五色线穿针眼,谓之“乞巧”,穿过谓之“乞得巧”,故七夕又名“乞巧节”。

8、中元节。七月十五为正节日,也称鬼节,民间亦有到坟烧纸的。其重大举动为放河灯,是夜僧道诵经文,做法事,谓之“孟兰盆会”,并燃灯盏,放入水中,任其漂流,以“超度孤魂、野鬼”。

9、重阳节。九月九日为正节日。相传始于秦代,是日群众登高望景,插茱萸以祛除不祥。明清以来群众活动日少,只有部分文人雅士及官绅过此节。九为老阳之数,故亦称老人节,又因有两个九,而称重阳。

10、中秋节。八月十五为正节,相传北宋太宗时定为行节日,其后与新年、端阳定为一年的三大节。此夜,各家主妇置案于院中,上供月饼、各种水果、整株大豆(俗称毛豆),焚香祭拜月神,称为圆月,并特制团圆饼。旧时为应节日,虽远在异乡的人也往往赶回与家人团聚。节日前后各亲友用月饼等礼品相互馈赠。

11、十月一。十月初一为正节日,也叫“鬼节”,城乡居民备烧纸祭品上坟祭祀,也有制作纸衣在坟前焚烧,叫做送寒衣。

12、下元节。十月十五为正节日,旧俗府、县城隍之神是日出巡“放鬼”,由城隍庙巡行至邑(乡)历坛,再回本庙,仪仗众盛,与清明节、中元节相同。民国17年打神后废止。

13、冬至。在十一月下旬,为入九的第一天,又称冬节或头九。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包饺子(俗称扁食),有“冬至不吃饺子冻掉耳朵”之说,以应节令。

二、回族传统节日

1、开斋节。又称大尔德节或大尔代节(尔德,即节日)。希吉拉历(回历)每年九月为斋月,在此月内斋人每天黎明前、日落后两次进餐,白天不饮水、不进食,至十月一开斋,成为开斋节。这天男女皆换节日盛装到清真寺会礼庆祝,当天中午还在寺内组织散资待盖(募捐济贫)议定寺内各项事务及有益活动。伺候回族各家请阿訇走坟(也称游坟)诵经,纪念已故先人。是日,即使平常不入寺的回民也须到寺礼拜,即所谓的“千里回回礼尔德”。

2、吉尔邦节又称“小尔德节”(小尔代节)或“宰特节”。希吉拉历每年十二月十日为节日,隆重稍逊大尔德节,但也有其特点。这天回民也到寺会礼,互相宴请。

3、圣纪节。回族“圣人”(穆圣、至圣)穆罕默德生于希吉拉历三月十二日,又亡于三月。回回穆民于其生日举行纪念活动,谓之“圣纪节”。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