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青岛人看牟氏庄园专注青岛故事 [复制链接]

1#

刘书章/文

再一次参观栖霞牟氏庄园是去年秋天,也是单位组织的一次职工活动。这使我记起二十年前因公出差,在栖霞受到某企业林成功主任的热情款待,也曾到牟氏庄园参观并摄影留念。同是一个庄园,但是前后两次参加相比,却有了许多不同……

一是各个院落、各个房间恢复了旧有的名称,并且把这个名称很规范地用小木牌钉在院落或房屋的门口,而屋子内也有了虽新如旧的布置,就是用器具和蜡人表现出当年的生活情景;二是解说员的解说词里已经没有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内容,牟氏家族已经不再是黑心的盘剥者,而是善于治家和经营(田产和商业)的成功人士;三是整个庄园内外充满着商业氛围,不但园外有出卖纪念品和小玩意儿的地摊,园内也有几家店铺,而且还有以赚钱为目的的小游戏,还有青烟袅袅、焚香许愿捐钱的祠堂。

另外,非常触目的还有许多墙壁上挂有《牟氏庄园》电视剧的大幅彩照,特别是著名女演员袁立更是大大地火了一把。还有,离牟氏庄园老远,就有了现在为发展旅游经济而修建的停车场和休闲广场,以及大大小小的饭店。往日的庄园曾经是“门前冷落车马稀”,游者大都是徒步而来,而如今却是“车水马龙满街人”了,而且大都是乘大车小车而至。

在我年轻的时候,就知道“南有刘文采,北有牟二黑”一说,并且反反复复地听人讲过一个关于牟二黑子家田产之大之多的故事。说的是清朝咸丰年间,一天清晨,一个外地乞丐到牟二黑子家讨饭。账房先生不仅不给,反而逼他走开。一向吝啬的牟二黑子这天心情颇佳,听到后说:“打发些给他吧,反正他吃了还要屙在咱地里。”那讨饭的心想,我偏不屙在你家地里。从牟家出来便往南走,沿途几次打听种地的农民,都说种的是牟二黑子的地。直到天黑实在憋不住了,但仍未能走出牟家田地,正应了牟二黑子的话。牟氏家族的土地究竟有多少呢,据说至20世纪初,牟氏地主家族共拥有土地多亩。

走出牟氏庄园,“反刍”之余,我认为牟氏庄园大约有以下几个看点,一是牟氏的发家“秘史”,一是牟氏家族的生活形态,一是牟氏庄园的建筑规模和特色。

尽管中国现代的地主庄园有“南刘北牟”之说,其实牟氏家族的先祖也是南方人。牟氏祖籍湖北省公安县,明洪武三年(年),先祖牟敬祖以岁贡身份,任栖霞主簿。卸官后,他并没有返回老家,而是在栖霞安家落户,他便是这支牟姓的第一世祖。按照中国自古“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初、中期的牟氏家族,走的便是读书做官的道路,自公元年到废除科举制度的年,年间牟氏家族共出过进士10名,举人18名,县官名,州官22名,京官7名,真可谓科名累累,官运亨通。然而牟氏的聪明过人之处就是懂得变通,不在一棵树上吊死。

当牟氏第十世牟国珑被罢官后,痛定思痛,及时转变治家策略,树立“耕读”并举的治家方略,把“耕”放在首位,不再走读书做官的道路。其后世恪守祖训,以土为本,种田治家。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牟家终于发展成中国北方最大的地主庄园。而在发家途中,牟氏十四代牟二黑子起了重要作用。牟二黑子本名牟墨林,由于他皮肤黝黑,又排行老二,故乡人都称之为“牟二黑子”。牟二黑子所以能发家在于他的精明,还有那么一点点的伪善,当然据说牟二黑子还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

道光十六年(年),栖霞大灾,据说甚至有人吃人的事情发生,于是灾民纷纷前来牟氏门前借粮。牟二黑子利用这个时机做出“只换不借”的规定,要农民以一亩地换一斗高粱吃,据说只此一项就侵吞了18个村庄的土地。牟氏的精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把农民逼上绝路,他知道“要想马儿跑,就要让马儿吃草”的道理,一是农民换出的土地可仍归本人租种,使农民有一种归属感;二是耕种牟家的土地,相比租种其他人家的土地交的租子较低,并减免房租;三是灾荒之年,牟家常有“施舍”,使佃农不至于饿死。据说牟二黑子还有一招是“以工代赈”,即每年冬闲,佃户无法种地的时候,牟家便在灵山的看山房里,支起灶台,向佃户们提供足够的饭食,让佃户们给他打松柴,并实行“三七分成”的办法,即每打十个松柴,佃户可以自己留三个,这样一来不但牟家有了大量松柴,佃户们在冬天里也可以有烧有吃,所以大家都争先恐后抢着干。牟二黑子在他的“治家八条”最后一条中,曾经提出“多做善事”,无论是出于何种用心,对于一方的农民,的确起了很重要的安抚作用。

说起牟氏庄园的生活形态来,大约与封建社会官绅地主家的生活并无二致,但是牟家似乎更加气派,也更加规范,甚至还含有一点提倡节俭的因素。牟氏庄园发展到后期,已然形成六个院落5间房屋的规模,整个庄园四合院落重重叠叠,井然有序,房舍疏密有致,鳞次栉比,布局合理,浑然一体。老爷、妻妾、子女、佣人(有多人)各有住房,且粮仓、磨房、碾房、粉房、油房、棺寿房、酿酒房等一应俱全,形成了一个自我封闭、自给自足的小社会体系。

尽管有的人由于家庭的富裕而染上恶习,生活奢靡,讲究排场,甚至好抽大烟,但是总体而言,牟家还是注重节俭的,其大门上那幅“耕读世业,勤俭家风”的对联,道出了牟氏家族的治家理念。为了严格管理,他们家在吃饭上分小、中、大三灶制。小灶,一般为主人独享,有固定资金,而没有固定饭菜,多为根据主人临时想吃什么开灶。账房先生、教书先生和其家属享受的是“中灶”,中灶资金固定、饭菜固定,早晚两顿吃馒头和菜,中午吃小米干饭和大锅菜。每逢节日,均改善生活,如,端午节,每人吃四个鸡蛋,全桌四个炒菜,且备有老黄酒,饭食全吃粽子。

中秋节,每人一斤月饼,全桌四个炒菜,也有老黄酒。春节的饭食还会更好一些,但是绝不会有浪费的事情。下农田的把头、长工、还有丫环、老妈子等,他们吃大灶饭,大灶饭的标准是,平日早晚两顿吃小米饼子、咸菜,中午同“中灶”饭,逢年过节,亦与账房先生伙食相同,均享受“中灶”生活。另外,每年春天,全家上下还要吃几次鱼,麦收之后,吃几顿面条,以示犒赏。

牟氏庄园的第三个看点,同时也是最为直观的看点,便是牟氏庄园的建筑群。从远处看去,牟氏庄园并不宏伟,但是一旦您踏进大门,便通道弯曲,院落深浅,房屋毗连,使人如入迷宫摸不着头脑。来到这里的每一个观众都是幸运的,因为你走在路面上,一定会踩在庄园中用石头铺砌的石毯上,名为“吉祥毯”,石毯四角镶嵌着石蝙蝠,居中铺设三枚石钱,正中一枚的四角上各有一“寿”字,寓意长寿不老,游客若从石毯上踏过,便会沾上“钱”和“寿”的喜气。当然,这“钱”和“寿”的观念早已潜移默化了牟氏家族的每一个子孙。

坐落于山东省栖霞市城北古镇都村的牟氏庄园,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全国保存最为完整、最具典型性的封建地主庄园。牟氏庄园以其恢宏的规模、深沉的内涵,被诸多专家学者评价为“百年庄园之活化石”,“传统建筑之瑰宝”,并历来就有“中国民间的小故宫”之称,可谓集中国历史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之大成。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清雍正元年的牟氏庄园,到年才形成今天的规模。整个庄园面南背北,共分三组,包括六个院,占地2万平方米,房屋5多间,多为四合院布局。尽管看似重叠反复,但却层次清晰,主次分明。建筑结构严谨,坚固庄重,庄园主体建筑都是二层楼阁,檩壮梁重,廊柱挺劲,不仅富丽堂皇,而且石基砖墙、结实持久。屋脊饰有吉祥的龙头凤尾,哨边饰有避邪的五脊六兽。房舍多是雕梁画栋、明柱花窗、浮雕图案,栩栩如生。色彩斑斓的“虎皮墙”,用形状各异、色泽不同的河卵石垒砌而成,有的墙面呈现“制钱莲花图”、“莲生贵子”等图案,精美绝伦,叹为观止。

牟氏庄园的房屋均以石墙为基,每块方石都平整如镜,石缝细如丝线,据说,砌墙时,主人会给每个石匠发一些铜钱,铜钱能嵌在墙缝间就视为不合格。更加令我们吃惊的是,走进每一间屋子,我们就会看到内部的器物和家具,竟然是如此的富丽堂皇,奇异精巧,这和当时一般百姓甚至中小地主相比,简直是天上地下。参观中,我们还在一个偌大的庭院中看见一个偌大的戏台,试想当年无论本地还是南北戏班在此登台演出,台下牟氏家族老幼咸集,少不了还要聘请当地政要缙绅,在吃吃喝喝中观赏着吹拉弹唱,那是何等的气派,何等的风光啊!

牟氏庄园,前后历时多年,发展到规模如此之大,内涵如此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赞叹之余,相信每一个认真思考的人,都会从中得到许多的领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