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六月,正是盛夏时节,晋朝发生了一场不大出名的火灾,没有项羽火烧阿房宫那么出名,因为这场火灾烧掉的,只是一个穷诗人的居所。
诗人看着燃烧着的大火,脑海中蹦出两个字:粮食。
两个小孩子也伸着小手指着大火,哭得稀里哗啦的。
房子被烧得一间不剩,诗人也只好在门前的小船内生活,新谷未收,旧谷又没,饿肚子是难免的了。
然而诗人毕竟与众不同,一家人住在外面的船里,他却还有心情带着孩子玩水,一起和妻子采莲,完全不像一个刚刚遭逢大变的人。
这个无家可归的诗人,就是大诗人陶渊明。
此时的陶渊明,44岁,上虽无老,下却有小,是一个“苦哈哈”的中年人。
01
陶渊明出生在浔阳柴桑。
他的家世很好,曾祖陶侃,是东晋的传奇人物,战功赫赫,祖父官居太守。
可是祖上的余荫除了给陶渊明带来一个好的身份之外,并没有给他留下多少财产,到了陶渊明的父亲这里,已经没落得差不多了。
陶渊明八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
陶渊明的时代,文化上一点也不寂寞,书圣王羲之还活着,画家顾恺之也还活着,谢灵运还没死,鲍照也还写诗。
小时候,陶渊明崇拜孔子,想要入世求功名,但他也喜欢老庄,无为而为,最重要的是,他的性格是近于老庄的,喜欢寄情山水。
所以陶渊明虽然旷放,不喜欢拘束,但是他的性格里,但是孔子的入世思想,其实总是将他拉回来。
因此,哪怕喜欢山水,喜欢田园生活,但少年时候的陶渊明,也跟绝大多数有志之士一样,渴望有一番作为。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一方面心怀入世之志,另一方面又少无适俗韵,陶渊明的纠结,可见一斑,而且在做官和躬耕田园之间,他挣扎了半生。
02
除了穷困一些,陶渊明的早年,过的都是自己喜欢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说的: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过着喜欢的生活,就算穷点,家里常常空空如也,倒也没什么可怕的。
那时候的陶渊明,抚琴读书,有时欣然忘食。
大自然树木交荫,鸟儿过了一群又一群,他也看得欢欢喜喜的。
五六月天气大热,他就北窗下睡觉,享受凉风吹来,自以为就是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
然而,偶尔有那么一些时候,他也会想到自己的壮志。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这样的生活,虽然有一些小穷困,但是身处田园环境中,内心欢喜,自然敌过了偶尔穷困。
直到有一年,陶渊明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就只得“投耒去学仕”。
为了家人能生活得好一点,陶渊明做官去了,但这次做官,其实是穷得没办法了,家里揭不开锅了,再不做官,怕就要饿死了。
其实陶渊明也不想去,但是自己饿死不要紧,一家老小跟着自己受饿,那就不行了。
尤其是母亲,年纪也大了,怎么能再这样受苦。
同时,再想想自己的大志,想想自己心中的某个梦,试试吧,万一能行呢。
想了想,还是决定去做这个州祭酒吧。
那时候,陶渊明29岁。
可是当官吧,不是一件省心事儿,尤其是对陶渊明这种人来说,更是一种折磨。
当官没多久,他就和同事发生了矛盾。
官场上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事情太多了,没多久,陶渊明就受不了了,他果断辞职回家,觉得还是在家舒服。
没多久,州里又让他做主簿,可是刚从官场出来的陶渊明,又怎会答应呢,他拒绝了。
刚一出去,就觉得不大对劲,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陶渊明和大多数人一样,被生活逼着去做某些事。
但是陶渊明比绝大多数人更有勇气,他敢去做,也敢离开。
03
一入官场,便知不适合自己,陶渊明已经断了做官的念头。
他打算让自己家变成一个耕读之家,一边耕地一边读书,远离仕宦,远离官场。
母亲也日渐年老,自己和妻子,可以好好照顾家中老人,让她颐养天年。
可是,陶渊明又怎么会想到厄运会降临到他妻子的头上呢。
他的妻子王氏,去世了。
王氏几年前入陶渊明家,那时候陶家破败不堪,可是王氏凭着对陶渊明的爱,还有古代女子的顺从,和陶渊明唇齿相依,不离不弃。
她包揽家务,照顾家中所有人。
学着村里农妇的样子,下地种田。
妻子的死去,对陶渊明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看着年幼的孩子,看着年老的母亲,陶渊明又能怎样,在那样的乱世,生活本来就是一种罪过,即便是在现在这样的太平盛世,也没人敢说生活容易,敢轻易去过躬耕陇亩的生活。
没办法,他只能重新出去做官。
在出去做官之前,他续娶了翟氏,毕竟家中的孩子还需要有人照顾,老母也需要有人照顾。
其实,他并不讨厌做官,只是他讨厌那种在官场之中,要低头做人,改变自己的行事风格。
陶渊明是很自我的人,他将自己的人格,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他听说桓玄不错,有志向,可以干一番事业。恰好当时,孙恩叛乱,陶渊明就想跟随桓玄,上书评定叛乱,这是儒家最高的理想,治国平天下。
但是不久,陶渊明发现,桓玄野心很大,他的目标,不仅仅只是平天下,平叛乱。
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是匡扶天下,而不是夺取天下,他找了一个理由,辞官回家了。
这一辞官,又在家呆了两年,后来桓玄起兵叛乱,被刘裕平定。
一番进进出出,像极了为生活四处奔波的人,像极了想放弃又不敢放弃的我们,为了钱去工作,为了生活去工作,一个普普通通的陶渊明。
人生很多事情,都不是想干就干的,自然也不是想不干就不干的。
04
我始终觉得,假如生活可以简单,大多数人都会简单。
但实际上,生活往往复杂,因为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的。
一番折腾,事无所成,可是年纪毕竟一大把了,陶渊明的中年危机也来了,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张着嘴,嗷嗷待哺。
种地呢?
要是种地能吃饱,能安居,陶渊明也就不用出去了。
生计所迫的陶渊明,在隆安四年初,奉使入都。
一年后,陶母亡,渊明回家居丧,三年丁忧期满,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
此时的他,身在做官,心里念着的却是他的田园,“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旅居官场许久,从第一次出仕到如今,已经过了十来年了,他早已看透了官场生活,实在无心留恋。
可是,生活啊!
他这么辞了又做,做了又辞,岂非就是为了生活二字吗?
人生太难了。
幸好陶渊明比较豁达,否则大概是承受不住,非得抑郁不可。
这一次做官,还是老样子,没做多久,就找个理由离开了。
这一次,他打定决心,以后再也不做官了。
05
放下工作,就得受穷。
不愿受穷,那就得屈心。
陶渊明自然是不怕穷,也不怕苦的,可是他拖着一家人,就没办法那么随性了。
经济压迫的痛苦,使他不能安于田园,可是那颗要求自由个性的内心,又让他受不了仕途的樊笼。
他说:
我家里穷,耕地不能自给自足,家里小孩子还多,粮食吃光了,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亲人朋友又劝我出去做官。
打定决心不再做官的陶渊明,又没办法了,家里实在是撑不下去了,他不得已,又出去做官了,这一次他做了彭泽县令。
朝廷给了他一些地,他说:全部种成酿酒的高粱,后来还是妻子竭力反对,才不得已分出一些种稻子。
可是,没多久,县里派来了督察员。下属告诉陶渊明说,大人,你要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来迎接他们。
当时陶渊明听到这句话时,他说,我堂堂男子,岂能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摧眉折腰,于是,他再次辞官隐居,离开了自己不喜欢的官场,从此一边读书,一边种地。
这一次,他做官才80多天,地里的高粱都还没成熟,他便走了。
作为对前半生的总结,他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这一走之后,此生再没有进入官场。
那一年,他四十一岁,多年来在官场上奔波,早已让他心声厌倦。那时候,他终于看清了自己的心,看透了生活。
这一次,种地的态度终于坚定了。
06
这一次回家之后,他对仕途再也没什么念想了,不是失望,只是真的厌倦了。
不是家里不穷了,而是他真的明白了,比穷更可怕的是,一个人为了钱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从第一次做官,到最后一次做官,已经十二年了。
十二年里,他一直在矛盾,一直在挣扎,现在,他终于明白了。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前半生在仕途和躬耕之间不断变化,一晃四十年就过去了,人生有几个四十年呢。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往事不可变,未来犹可追。
回家之后的日子,虽然清苦,但是至少是自己喜欢的。
他种地吧,很努力,每天早出晚归,偏偏野草比豆苗还茂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不过渊明自得其乐,一边写诗,一边种地,还一边教育儿子。
写了一首著名的《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总之岁月漫长,值得等待,有时候种地累了,就叫几人一起喝酒。
喝醉了,就对朋友说:我醉了,要睡觉了,你们回去吧。
他的做法,连村里种地的农民都看不下去了,拿着酒壶来找他,对他说,大人,你不属于这里,在这个举世皆浊的世界里,你为什么要独自清高呢,你委屈一下,顺应世俗吧。
可是陶渊明回答:本性难移。
什么本性?他的本性就是:性本爱丘山。
后半生的陶渊明,真的活成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酒醉的时候,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意。
人活着,就是活一个率性。他终于活成了我们心中的那个隐者。
07
陶渊明归隐后,江州刺史王弘想结识陶渊明,总也见不到。
王弘没办法,只得派人守着陶渊明家,看陶渊明要去哪里,好借机与之相见。
总算得知陶渊明要去庐山游玩,王弘便让朋友庞通之带上好酒,在去庐山的半道上拦截陶渊明。
陶渊明这个人吧,遇到好酒,就移不开身,在半路上的时候,就遇到了庞通之,请他喝酒,陶渊明也不抵触,与庞通之喝酒,就忘了要去庐山。
这个时候,早有预谋的王弘来了。
喝得尽兴的陶渊明,连忙邀请刺史入座,一起喝酒,一起聊天,直到日薄西山。
那时候,陶渊明没有穿鞋,王弘就吩咐左右:“赶紧为先生量个尺寸,做双好鞋”。
话刚说完,陶渊明就伸出一双大脚,以便人家量尺寸。
在场众人,哑然失笑。
颜廷之和陶渊明是好友,交情深厚,经常和陶渊明喝酒。
后来颜廷之做了太守,每次经过浔阳,都要找陶渊明“大战三百回合”,不醉不归。
颜廷之调走了,还给陶渊明留下两万文钱补贴家用,可陶渊明也不管,直接将两万文钱送去酒庄,以便日后好买酒喝。
九月九日,菊花开得正好,陶渊明没有钱买酒。
他走出柴门,在菊花从中坐着,采了一大把菊花。
他看着南山,看着菊花,心中一片宁静。
蓦然间,朋友王弘就来了,还带来了没酒,然后他就和王弘一起在菊花从中喝酒,一边是菊花香,一边是清风,一边是酒香。
两个人若无其事地喝着,也没有到家里去。
喝醉了,陶渊明才慢悠悠地回家去。
莫道人生不美好,只因心无悠然意。
生活不美好,有些是因为贫困,但大多数的不美好,不是因为穷得吃不上饭,而是因为一个人的心贫穷了,贫穷到只觉得钱是好东西,只知道名利是好东西,只知道成功是好东西。
实际上,世间的成功有很多,赚得万贯钱是一种,赢得万人敬仰也是一种,而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也是一种,而且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一种。
08
陶渊明不懂音律,可是他收藏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到尽兴,就抱起自己的无弦琴在那弹。
琴无声,但心有韵。
遇到有人来拜访,不论贵贱,只要家里有酒,陶渊明就会拿出好酒招待他们,如果他先喝醉了,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了,你可以回去了。
陶渊明天真直率,那真不是一般的。
有一次,一个当官的朋友来拜访他,正巧,那天他酿的米酒熟了,陶渊明直接就取下自己的头巾漉酒,酒漉完了,头巾沾满酒糟,也不洗洗,又戴回头上去了。
公元年,陶渊明走到了他人生的尽头。
他告诉儿子,死后不起高坟,也不求祭,只愿长归尘土。
可是他死后,却成了无数人心中的陶渊明,苏东坡豪放无比,贬谪升官,都淡然处之。
可是他告诉弟弟苏辙:“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在谪居的时候,苏东坡就经常读陶渊明的诗。
两个伟大的人格,隔着数百年的时空相交,互相安慰着。
人世间的很多事情,往往不是人想怎样就怎样,但想怎样就怎样、活出了真我的人,留给人的,往往是灵魂里最重要的东西。
09
陶渊明怕穷,辞官归隐,他也知道,要受贫与饥饿。
量力守固辙,岂不贫与饥。
他懂,他太懂了。
凡是在这世间生活过的人,我想,没有人不懂这个道理。
可是陶渊明更加懂得,人在世间忙忙碌碌,是为了什么呢?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他太明白了,那不仅仅是因为贫穷,不是因为吃不上饭。
而是因为人心啊。
有多少人的努力?仅仅是为了吃饱饭?仅仅是因为生活本身的需要,不,远远不是。
之前看到有年入千万的人抱怨生活艰难,人生开销大,请保姆的费用一年就要十来万,还有别墅房贷。
我不知道真假,但是我觉得,这样的人,难的不是生活,难的是心。
我还看到了很多人,他们生活温饱,可是总觉得不够,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要求的,远远不止生活本身,生活好了,还要更好,但是到底什么是好,自己心底也没点数,只是把目光看向“更好”的人家,把那些东西作为参考。
什么是好?锦衣玉食,出门开豪车,居家住别墅,那就是好吗?
可是如果他的内心,一贫如洗,又看到了其他的人,拥有私人飞机,那岂不是又觉得没法比?
说到底,生活仅仅是自己的,什么是好也只是自己定义的,你觉得好的,那就是好的,如果你不满足,永远不会好。
10
陶渊明活得很率真。
一千多年来,他成了无数人羡慕的对象,但是人们羡慕陶渊明,往往不是因为他写诗好,也不是羡慕他穷得有时候想喝酒都喝不上。
我们羡慕他什么呢?
他把生活过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他按照自己喜欢的活法去安排生活。
然而,我们更应该知道,陶渊明也是一个人,他也和我们所有人一样,有家要扬,有子要教,有生活要过,他也像所有现在的人一样,不工作就得受穷。
可是最后他回到生命本身,才发现穷的不是生命,穷的是人心。
他用自己的生活告诉我们,生活是简单的,只要你是真的在生活。
如果不信,你还可以去看看梭罗在瓦尔登湖做的那个关于生活的实验,人心比生活复杂,因为它有虚荣、有过剩的欲望、有自私、有懒惰、有贪图享受,有比较不完的存在。
总而言之,你可以过喜欢的生活,只要你抛开了多于的欲望。
文
不有趣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