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
乳香飘飘的故乡
作者:李文世
“面包总会有的,牛奶总会有的”,这句前苏联电影中的台词,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广为流行。原词的寓意是只要勇于面对眼前的艰辛,努力克服眼前的困境,幸福的时光就回到来。可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对一些天天吃粗粮,咽粗饭的人们来讲,这句话更有它的现实意义。有牛奶喝,有面包吃不但是人们衡量生活幸福指数高低的参照系,也是人们追求和憧憬的生活目标。
那时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帷幕刚刚拉开,从十年文革阴霾中走出的中国百姓,生活过得依然艰辛,虽然吃的,穿的问题基本解决,但仅仅是食能果腹,衣能蔽体,冻不着,饿不着而已。“有面包吃,有牛奶喝”,对普通百姓来讲,那是一件奢望、渴求,遥不可及的梦。
记得一次我在团部科室闲看内参报纸《参考消息》,一则消息披露,美国资本家为了利益更大化,维持牛奶价格的稳定,不惜将大量的过剩牛奶顷入河流;而另一些西方国家为了奶制品的促销,推销奶浴,评选奶油皇后等等。这样的新闻自然让我们这些为温饱而挣扎的国人愕然不解。一位河北转业老兵,边看报,边喋喋不休发表自己的感慨。他抨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腐朽没落,那么多的过剩牛奶为什么不去援助贫穷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却用来洗脸,洗澡,白白的糟蹋资源。
这位身骨矫健,动作敏捷的转业老兵来自中国的王牌部队三十八军。他在一个分场负责后勤类工作,隔三差五的要来团部供销科办事。每次来办事,总不忘到我们科室看看报纸,侃侃大山。有时还领上他的爱人一起来闲坐聊天。他的爱人是个体态矮小,相貌平平的北京姑娘。看似不太般配的一对组合,两人却形影不离,恩爱如宾。即使北京姑娘回京了,经常给他邮寄吃的用的。
他每次探亲归来,最明显的就是那副冬瓜灰脸色,变得红润皙白,神采奕奕。而每次回来,他又不无得意的炫耀:“喝牛奶和啃窝头的感觉就不同,回一趟北京年轻十岁。北京真好!哪像这兔子不拉屎的沙漠里,要啥没啥!”。他说当年若不来内蒙,凭他的身手功夫,完全可在内地安排一份不错的工作。都怪那些动员干部,把内蒙描绘的“蓝天白云,牛羊遍野,牛奶当水喝”,结果来了才知道在大沙漠里滚战。当兵的人不怕吃苦,但不能天天啃窝头就咸菜吧?这样的日子他不想过了,他想找一个“天天有面包吃,有牛奶喝”的地方去了。
其实那个年代,全国人民的日子也不好过。即使大城市的市民百姓也不是天天能喝牛奶,吃面包。牛奶也是凭票供应的,面包是要粮票的。这位老兵高调宣称能在北京天天喝牛奶,吃面包,也许家里的供应票积攒的多了,也许女方家里有特殊背景。后来这位军转老兵为了追逐那个天天有牛奶喝,有面包吃的日子,从兵团调往北京附近的县城工作。临行前也不忘来我们科室小坐,告诫我们快离开这个破地方吧!这样地方要有面包吃,有牛奶喝,太阳就从西面出来了。
作为置身在茫茫沙漠的兵团人,我挺羡慕老兵的。“民以食为天”,“良禽择木而栖”。在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好的年代,吃的好一点的地方成了人们的首选。因为那时候我们的“面包”确实太差了,玉米窝头、发糕是餐桌上主食。最难吃的还是兵团供应的高粱米,这种高粱品种产量很高,吃到嘴里粗糙苦涩,连马吃了直摇头打响鼻。端起这样饭碗的知青,“何不思故乡呢”?至于牛奶更是不可想象,整个一师七个团,全部都在乌兰布和沙漠深处,连一片像样的植被都没有,更谈不上草原了。在这样的地方企望“牛奶当水喝”,那才是痴人说梦了。
七十年代末,随着各地知青的离去,我也离开了工作过五年的兵团农场,调到了当地行政部门工作。感觉不同的是城里的生活相比兵团略有起色,最起码的“面包”问题有了改善。粮食供应标准已经百分之七十的细粮,其余的粗粮包含大米,玉米、小米各种豆类。据当地工作人员说这是恢复了过去的供应标准。兵团组建前,他们的供应标准以白面大米为主,当地生活相对还是不错的,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来此驻足。兵团组建后,大量的人口聚集,给当地粮油供应增加了难题。那个年代粮食是统的很死的物资,既然国家调剂不过来,只好供应比例统统降低。一定程度上讲,兵团人生活很艰苦,连带着地方百姓的日子也下降了。
但牛奶稀缺一直困扰人们生活的一个难题。那个年代,磴口这个十万人口的小县城,牛奶场仅养了十多头奶牛。由于奶牛的品种老化,奶产量低,加之奶牛场还是一个吃财政饭,旱涝保收的事业单位。这种大锅饭体制,激发不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开创性,一个牛奶场所产的牛奶除县幼儿园、宾馆、医院病号的定量供应外,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老百姓买奶难的呼声很高,牛奶供应紧张,给我也带来一些难以忘记的沉痛感受。
一九八三年的寒冬的时节,我被单位派出去参加全县的计划生育工作,名义是计划生育,实际对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施的是强制性的一胎政策。(少数民族人员除外)我一边工作,一边忙于怀孕妻子的照护。却没有想到一直不显山,不漏水的妻子一下子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在我惊奇惊喜,不知所措的时候,新的难题难住了我;孩子早产儿,发育不健康,妻子一点母乳没有,在商品匮乏,商店还没有奶粉的条件下,给孩子每天打牛奶成了我的困扰。
内蒙西部区的腊月天,早上格外寒冷,零下二十多度的天气,风如利剑,哈气成霜。天还蒙蒙亮的时候,我就得赶赴四五里的路程去奶牛场排队打奶。冬季产奶的牛很少,有限的一点牛奶,除了定点供应,剩下零散销售的数量不多了。僧多肉少的情况下,赶上的就赶上,赶不上的就自认倒霉了。
记得一次我刚打完牛奶就没有了,身后一个年轻女子因为迟来一步,望着售罄的奶桶,急的哭泣起来。没有牛奶,她的三四个月的孩子就要挨饿了。孩子是宝贵的,只有孩子才能打动现场人们的恻隐之心。不得已的情况下,每人给她的塑料壶子匀兑了一些,解决了这位年轻母亲的燃眉之急。
初为人父,面对两个嗷嗷待乳的小生命,又要工作,又要照护老婆,完全打乱了生活和工作的节奏,给我带来许多的不适应和无所适从的烦恼。可是远在东北退休后的岳父母却高兴的合不拢嘴,爱人是他们唯一的孩子,深感女儿孤独的岳父母认为是老天给他们送来了两个小外孙,让他们的女儿不再孤单。为此,他们千里迢迢来内蒙古定居,帮我们分担着孩子的哺育和家务的操持。
岳母并不喜欢内蒙磴口这个小县城,每天给小孩打牛奶都要跑五六里的路程,劳神费力,还不如东北城市方便。她常唠叨要我们要么去东北,要么跟他们去南方老家,那里的朋友已经给我们联系好工作单位了。见我们不为所动,常常唠叨不止,“牛奶供应这么紧张的地方,两个孩子怎么长大?”。
岳父则是很想得开的人,天不亮出去打牛奶,权当锻炼身体,活动筋骨有啥不好?他更不嫌弃这里环境苦寒,这个上过朝鲜战场,出生入死,荣立过战功革命老兵,把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都淡然视之,一切困难都能泰然以对。退休后,他的工资只有七十多元,以他的资历和工资待遇,很多人为他鸣不平。可他却说,相比战场上与美国交战牺牲的战友,他不知幸运多少!他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也不找有关部门苦诉。他经常提醒我们要坚守住自己的选择,不要听岳母的唠叨。要感恩这个虽然清贫,但又安详的社会,要加倍爱护这个无数烈士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环境。
两位退休老人特爱孩子,对孩子充满了爱心和耐心。两个淘气的孩子哭闹起来能把屋子掀翻,他们不嫌累,还义务看管着左右邻舍的孩子。他们正直善良很快赢得了周围邻居的喜欢和信任,很快融入了这个群体。我家离县幼儿园很近,一些上班忙,来不及接送孩子的夫妻常常把孩子托付给我家,接送幼儿园孩子的任务就落到岳父母的身上,家里一度成为大院里的义务托儿所。
岳父战场上受过伤,老了腿脚有点不灵便,然而,每天除了晨练,还要一步一巅的去打牛奶,风雨无阻,从不间断。一个风雪飘飘的日子,孩子满三周岁了,本来可以吃点主食不必天天打牛奶了,可是岳父认为孩子先天不足,要加强后天营养补充,还是坚持不断打牛奶。怎么也想不到,这位慈祥和善、正气一身的老人此去再没有回来。突发性心肌梗死瞬间让他跌倒在路旁的雪堆里,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最让我伤悲的是,即使他离去的那一刻,手里还紧攥一壶牛奶、、、、、
“要是当时我们去打牛奶,那至于爸爸去世在路上”!在很长的时间里,每每说起此事,爱人总是泪水涟涟,沉痛在无限的哀思、愧疚、追悔之中!
是啊!打牛奶本来应该是我们这个爸爸妈妈的责任,假若当时我们去履行这一职责,这一悲剧至少不会发生在风雪的路上。可惜,世事难料,这样的纠结和自责一直锥心般的伴随着我。在我的内心深处,多么渴望过上不再为牛奶犯愁的日子。
很快牛奶短缺的历史结束了。
市场放开搞活,让磴口的奶源供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短短的时间里,农村牧区和周边的几个大型农场出现了很多养殖专业户。牛奶这个一度让人炫耀,尊贵的食品,多如豆浆般的走进了千家万户。大量的养殖专业户,每天把最好,最新鲜的牛奶送货上门。有的养殖户独出心裁,为了让居民吃上最新鲜的奶,牵着奶牛,走街串巷,现挤现卖,这些灵活的服务,很快把吃大锅饭的磴口奶牛场挤垮淘汰了。
仅仅几年的时间,“牛奶总会有的”“牛奶当水喝”这一目标就轻而易举的得以实现。实践证明,改革不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条条框框,是改善国计民生,繁荣市场重要举措。
在飞速发展二三十年间,内蒙古的乳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温饱中走出的人们,开始注重于食品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