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泉州,半城烟火半城仙 [复制链接]

1#
泉州人,泉州魂03:42来自地瓜爱上芝麻

自从上大学以后,泉州对我而言,似乎只是个渡口,总是向往着远方。我们好像更容易发现其他城市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故乡由于过多的理所当然,只剩下埋怨。可是,当我走过那么多城市,才发现泉州是多么宝藏的存在。

前几天泉州申遗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很多人对它并不了解。今天,作为土生土长的转纠人,聊聊我眼里的泉州,欢迎大家来玩呀~

图片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

01「食在人间烟火味」

走进泉州的唯一捷径,就是拿起一双筷子,以七寸六分长的距离,层层剥开属于泉州的味道。

——纪录片《味道》

泉州人爱吃会吃,靠着依山傍海的地理优势,山珍海味应有尽有。

面线糊,泉州人的古早味

面线糊,是泉州最有特色饮食之一,细细的米线和地瓜粉做成的稀稀糊糊的汤。

一般店都是煮上满满的一大锅,舀一两勺,再滴几滴酒,最后撒把芹菜丁,就是一碗清面线糊。

有的会用当地的地瓜酒,有的会用高粱酒,独特的酒香为面线糊注入灵魂。滋溜一口,清甜、暖胃,无论是早餐还是夜宵,泉州人都对它“爱不绝口”。

如同潮汕的白粥,清淡的面线糊也会加上各色浇头和卤味,别有一番滋味。

浇头真的丰富,从鱿鱼蛏子的清淡海鲜,到大肠牛肉的重口味卤料,都能一一覆盖。

最受喜爱的浇头非醋肉莫属,醋肉是每个泉州人从小吃到大的。醋肉,是用永春香醋腌制新鲜的猪肉,有的会加蒜末提味,然后裹粉下去炸,这是家家户户过年必备的一道菜。

除了醋肉,一定要再来根酥脆油条,将一半的油条往面线糊一泡,一提,一口是夹杂着淡淡酒香的软糯,一口则是油条的酥脆,岂不美哉。

面线糊不仅是日常的美味,也寄托着祝福。每年正月初一或出远门时,家里人总会特地煮上一碗面线糊加鸡蛋送行,寓意着福寿顺意。

牛肉店,泉州人的KFC

泉州人对牛肉的痴迷最早源于宋元时期的海上贸易。那时,有许多阿拉伯商人来到泉州从事贸易活动,引入了西亚穆斯林擅长的牛肉烹饪方法。如今遍布大街小巷的牛肉馆是泉州人的“开封菜”,「一份牛排、一份肉羹汤、还有咸饭!」是午餐的“标配”。

牛排是连着肋骨的那块肉,慢火炖煮,香气中夹杂着中草药味,而其中的咖喱绝对是泉州牛排的神来之笔,酥软入味,下饭一绝。牛排长得很“霸道”,厚实的一大块,绝对让你吃的过瘾。

还有特色的牛肉羹,新鲜的牛肉要先切成片状,再去捶打,加少量的水和地瓜粉,做出来的牛肉羹Q弹滑嫩。

烧肉粽,泉州人的佛跳墙

每年端午节的时候,网上都会有咸粽和甜粽的PK,常常不分高下。但是在泉州,咸粽是绝对权威的存在,它并非是端午节才独有的美食,已然变成泉州人的寻常主食,随时都可以买到香喷喷的烧肉粽,一年四季都是如此。

烧肉粽是泉州版的“佛跳墙”,肥瘦相间的三层肉搭配鸡蛋、香菇、海蛎干、莲子等食材,有的还会加鲍鱼、干贝和虾仁提鲜,蒸煮过后的肉粽,油脂浸润到糯米中,各种香气扑鼻而来。

糯米经卤汤与葱头油炒过,色泽诱人,而特调的酱料更是将这美味提升一个level,花生酱和闽南甜辣酱合二为一,浓郁醇厚,回味无穷。

花生酱烧烤,泉州人的深夜食堂

我妈最近痴迷减肥,不愿去逛街只因为耽误她跳舞,更甭想带她胡吃海喝了。但是,如果说去吃烧烤,她心甘情愿放下减肥的执念,欣然前往。晶亮的花生酱让泉州烧烤入魂,别人吃烧烤会撒辣椒、孜然,泉州人则偏爱咸甜口的花生酱。

最经典的铁霞烧烤,是街坊四邻的深夜食堂,尤其是五花肉和炸白果简直就是yyds啊!咬下的时候,包裹着花生酱浓郁的味道充斥口腔,甜口的烧烤吃起来却一点也不黑暗。

四果汤,泉州人的奶茶

潮湿闷热的天气,泉州人是用四果汤续命的。大街小巷,一年四季。都能找到它的踪迹。小孩也好,大人也罢,没有人,能拒绝得了它的甜蜜。

清润的蜂蜜水,再加上芋泥、芋圆、烧仙草、各种水果,满当当一大碗!而早在芋泥和芋圆还没有席卷各大知名奶茶店之前,它们就已经成了泉州四果汤的标配。

不过泉州四果汤的主角是石花膏,因为它有清凉降火气的功效。白白嫩嫩的果冻,看起来很普通,做起来却是费时费力。

石花膏的主要原料是石花菜,一种生长在海边的食用海藻。把石花菜在开水里熬上个把小时,当液体变得粘稠,便可以倒进容器里凝固。接着拿一个小梳子样的用具,把石花膏梳成长条状。正儿八经熬出来的石花膏,是结实,有弹性的。

其实在泉州,好吃的小吃还有……

比如皮烂骨酥的姜母鸭

外焦里嫩,鲜到掉牙的海蛎煎

晶莹剔透,Q弹喷香的地瓜粉团

色泽金黄,酥脆鲜香的五香卷

琳琅满目的小吃,连吃过大江南北美味的《舌尖2》总导演陈晓卿都不得不发出感慨,全国没有哪一个地方能像泉州这样有如此丰富的美食小吃。

02「涨海声中万国商」如果每座城市都是一本书的话,那么大多数城市是词典,泉州则是一本辞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从来都不在博物馆里,而在寻常生活的一呼一吸中。它的古老并不流于形式和物件,而是一种至今犹存的气质。——齐晓瑾《元气泉州》

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海上航线兴起于唐宋元时期。在这条航线上,中国的瓷器、丝绸和茶叶等物产走出国门,极大地影响着当时的世界贸易。这条古老的航线,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而泉州,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泉州,曾经是“世界第一大港”,马可波罗笔下的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尽管当年“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已经落寞,但古泉州在对外贸易中吸收着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并与本土思想进行碰撞与融合,形成了不同于中国任何一座城市的丰富性,这段历史在今天的西街体现得淋漓尽致。

来泉州,西街是一定要从头到尾走一遍的。它相当于一千多年前的上海南京西路,商贾云集摩肩接踵;而今的西街仍然繁华熙攘。不到一公里长的西街上,唐宋元明的史迹星罗棋布,千年古刹开元寺、鳞次栉比的红砖古厝和近代番仔楼,构成了一部鲜活的泉州建筑史。

以开元寺为例,寺内最重要的文物,便是东西两座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塔身巍然雄伟,塔檐飞翘灵动,每层塔壁刻有巧夺天工的人物浮雕。寺内各处能发现不少细节,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清晰可辨,历经时光摩挲,仍可感知雕工精妙。

关岳庙,虽然占地不大,但有华丽繁复的精致雕刻工艺,屋脊剪瓷龙雕,造型各异,庙里处处配有各种木雕、石雕和泥塑,体现闽南古建筑的艺术风格。

泉州的民宅,叫“红砖大厝”。厝是房子的意思,墙用红砖和石块混搭,屋脊两端如燕尾,寓意外出谋生的子女能如燕子归巢,燕尾一般成双,寄望子女携眷归来。

03「举头三尺有神明」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朱熹

在泉州,最有意思的是多元的宗教文化。泉州素有“泉南佛国”之誉,位于市中心的开元寺是宋元时期最大的佛教寺院,距今已有余年。大殿为殿堂构造,九进九开间,供奉五方佛。

而以开元寺为中心,方圆一两公里范围内,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本地先贤……各路神仙,应有尽有。

向西,基督教泉西堂与开元寺隔街相望;

向东,有承天寺、元妙观和中山路泉南堂等;向南,有供奉妈祖的天后宫、供奉关羽的涂门街关帝庙和古清净寺;

图片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

向北,有清源山的老君岩……可谓是举头三尺有神明,泉州因此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但对泉州人来说,最亲近的,其实是道教的民间俗神,他们是街头巷尾的小小公庙里“天公”。这些“天公”可以说是神明的行政区域里职责范围最小的神,它只守着这小小一片区域因着血缘与姓氏而同居的人们。

从我记事开始,印象中阿嬷(奶奶)除了照顾家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拜神明。时间在她那不是按照月份分割的,而是由一个又一个神明节日组成的。每次到“佛生日”,她都要提前好几天准备各种祭品,有荤的,有素的,还有各种炸物。

日子一到,四五点早起先把这些祭品排在自家八仙桌上祭拜,再用竹担挑着这些祭品到村里七、八个寺庙和宗祠一一跪在神明虔诚着祈祷,烧香烧金纸放鞭炮。一轮下来就将近半天时间,最后回到家烧金纸放鞭炮,如此才算礼成。

在她的心中,神明不隶属于某个特定的宗教,不是遥不可及的存在,更像神秘且亲密的“人”。过年前几天,她会烧香拜佛,说要送神明回天上过年。到了大年初二,她又会烧香拜佛,说是把神明接回家。要是平时遇上什么烦心事,她都要马上烧香拜佛,在神明面前倾诉,请求神明的指示,如此一来内心才能安宁。她的祷告经常不如愿,但她从来不会怪罪于神明,只会另寻一处重新祈祷。

图片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

小时候不理解阿嬷,觉得她是封建迷信。长大后经历得越多,越明白精神秩序对人的重要性,这样的纯粹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尽管我不信这些,但每每遇到重要的事情,也总会打个电话回家让奶奶帮我烧香拜佛。究其原因,是因为长期沉浸于此形成的仪式感,更重要的是借此机会把功劳给她,把她逗得开开心心的。毕竟对于老人而言,没有什么比觉得自己还有用更开心了,尤其是毕生的精神支柱。

泉州作家蔡崇达说:“泉州人享有最正统文化塑造的精神秩序”。泉州人的精神秩序,从神确立关系开始。大大小小的宗庙,是精神凝聚力的源头。而爱与信仰的交织,才让这传统穿越千年依旧如此隽永。

「题外」

对于年轻人而言,对生活的城市大抵是没有什么归属感的。你在一座城市生活着,却很难说清这座城市与你的关系,好像是赖以为生的地方,又似乎随时可以因为更好的机会而离开。常常你觉得自己与城市是产生联结的,但意外发生时又会怀疑这种联结的真实性。

很多人的归属感是家乡,因为乡音、因为饮食、因为天然的情感等等,这本身就夹杂着回忆的滤镜。泉州并非完美,在某些方面依旧过分保守,比如大男子主义盛行、女生被以年龄来衡量是否值钱、结婚的对象最好是本地人、宗族祭祀繁琐……

但是抛开这些,外地人过来旅游的话,泉州绝对是一个能给人惊喜感的城市。哪怕仅仅因为美食而来的,也会对它念念不忘,更何况这里还有如此多元的文化和艺术。

你可以在古城漫无目的地散步,也可以驱车半小时去爬山看海。甚至也可以像当地人一样,到关帝庙掷个圣杯,让神明帮你抉择人间是非烦恼。你会时常感觉自己被某种信仰包裹着,很难说清这究竟源于哪个宗教,但这种“说不清”却又给人微妙的归属感,恰恰是这座半城烟火半城仙的刺桐古城独特魅力!

最后,奉上泉州的申遗大片,骄傲!

参考资料:

1.蔡崇达《皮囊》

2.方托马斯《泉州,满街都是圣人》

3.谁最中国《鯉好,泉州》

4.伊森《泉州,我们怎能对你一无所知?》

5.王思杰《“海上丝绸之路”视域下的宋元泉州与宗教共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