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编来给大家说说红高粱。
因了一篇叫做《红高粱》的文字,使我们知道了一个叫做“高密”的地方。
高密的那片红高粱,带给我的只是一个凄美的故事,而激活的却是我儿时的记忆。因为,在我的血液里,有家乡高粱的基因和颜色。那片给人带来希望的绿色,那片给人带来震撼的火红,总是飘忽在眼前,呈现在梦里。
之所以对高粱的记忆如此深刻,是因为在小时候的相当一段时间,我是终日与高粱相伴的。饭碗里盛的是高粱米饭,手里拿的是高粱面的窝头,再加上红辣椒、白萝卜片,当时戏称为“三红一白”。当然,这不仅仅是我们家,当时的老百姓几乎都是这样的生活。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那个时候有一个口号,叫做:要想多打粮,必须种高粱。因为高粱是北方粮食品种中产量最高的作物。当运河汩汩的流水,带走最后几块春冰,我们脚下的田野,早已是耕牛遍地了。那木梨翻开沉睡的土地,接纳着高粱的种子。种子在湿润的土壤里舒展,在温暖的春风里萌动,我们期待那坚强的生命绽出一片新绿。不一样的种子,呈现给我们的是一样的绿色。当夜幕降临,大地一片寂静,你可以蹲坐在田垄地头,去聆听高粱的生长,那咔咔拔节的韵律,拨动的是浪漫,弹奏的是温馨。
我们毕竟不能只生活在浪漫之中,因为我们知道,高粱的果实是粮食中最难吃的,那种涩涩的口感,确实激不起人们的食欲。但是,高粱秸可以制糖,高粱穗可以酿酒,高粱从来不会让我们失望,在我们的期待中,它是最让我们放心的作物。因为它耐旱、抗涝,不怕瘠薄与盐碱,你只要把种子播下,它就会努力的把根深深地扎在这片土地上,执着地向上生长。记得那一年的夏天,连续两个多月没下一滴雨。龟裂的土地在太阳的炙烤下滚着热浪,高粱叶子痛苦地打着卷儿,密密的蚜虫分泌着汁液,把高粱秸涂得油亮。禾苗不语,煎熬自知。人们挑着河渠里的水,一棵棵浇着嫩苗,然而,面对着上千亩高粱田,那一桶一盆的水,显得是那么的无奈。也就是这样一种严酷,考验着高粱的品质,它没有向自然低头,倔强地与干旱抗争,它用信念吸吮着土壤中任何一滴湿润的微尘,为成熟积蓄着营养。
自然的平衡往往会用一种极端的形态呈现。在惨白的太阳几乎要把高粱叶子烤焦的时候,忽然南天一声惊雷,那如天河倾瀑一般的暴雨,似乎从天雷撕破的黑云中奔流而下,厚厚的雨幕蒸腾着白雾,刹那间,一片一片的高粱沉浸在闪耀着亮光的汪洋之中。街上的道路彷佛变成了河流,远处四面八方的雨水汇流奔涌,发出轰轰的鸣响,此时的村庄,好像是浮在水上的一艘巨船,如果真的有小舟穿梭,一如威尼斯一样的景色,也未可知。
风雨过后的天空,就像是刚刚洗过一样,瓦蓝瓦蓝的,几缕棉絮一样的白云,悠闲地在空中飘荡。太阳似乎也干净了很多,播撒着温柔的光芒。田野里的高粱,似乎一夜间添了许多的新绿,人们扛着铁锹,排着积水,扶着倾倒的高梁秸秆。这高粱似乎也有灵性一样,随着太阳的升起,这斜倚的高粱杆也慢慢的直立起来。
有了雨水的滋润,高粱长得特别快,那一片片的青纱帐,张扬着浓浓的绿,洋溢着甜滋滋的禾香。那含苞的高粱穗子孕育着丰收的果实,高扬着青春的旗帜。秋天到了,高粱熟了,那无垠的绿野铺就着一片火红。那翠绿,是雨水渲染的;那火红,是太阳涂抹的。那丰收的美景,正是老百姓用勤劳的双手,在天边描绘出的一幅灿烂的红霞!
记得有几句诗是这样写的:
脚下的这片土地
汗水融进了祖辈的气息
望着火红的高粱
有我单纯的希冀
那片青葱翠绿
浓缩了生活如饴
那片如火红霞
酿出了幸福甜蜜
今天我们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