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治好 https://m-mip.39.net/nk/mip_7461259.html在厦门的食品工业中,酿酒业发展最早,也相对较具规模,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前厦门经营酒业的店号有七十几家,当时的酒业分为四大类:洋酒、北酒、药酒、土酒,不过大部分都是作坊式的小厂,所生产出来的白酒也只是米酒、地瓜酒、老酒和部分高粱酒,而且还要应对土酒出口税和酒熬税等高额税收。
从晚清开始,厦门本地的药酒业相对发达一些,制造药酒需要不少数量的高粱酒,这也催生了对高粱酒的需求。当时,市面上的高粱酒,主要由经营北酒(含高粱酒和其他色酒)的行郊从天津等地运过来。还有一小部分由厦门本地的作坊酒厂生产,比如美打、同丰和陶泉、晋源、鼎和等。
后江埭一带是当时酒厂聚集地,有“晋源”、“鼎和”、“醇泉”、“王源和”等,其中“晋源”创立于年,“鼎和”成立于年,“醇泉”创立于年。
据年《江声报》资料记载,“民国二十六年()、民国二十七年(),抗日军兴,陶泉停业、鼎和缩小范围,晋源乃继续维持,陶泉部分职工则在鼓浪屿创裕泉。晋源资力规模称最,次之酿泉、鼎和等,而裕泉在鼓浪屿亦得独树一帜。”
据载,抗战后,以制高粱为本业、双蒸糯米为副业的酒厂,有晋源、醇泉、鼎和、美泉、王源和这五家规模相对大一些的,另外规模较小只能制造双蒸糯米或鲁酒的,有万全和、速记、三元、嘉禾、协和成、银泉、涌泉、益兴、荣发等十余家,厂址皆在后江埭。
抗战后,这些酒厂中,晋源的销路最广,职工60人左右,每年需要的小高粱担,粟米担,糖12,担,月产酒25,斤,远至汕头、香港、新加坡及南洋群岛、本省漳泉及本市;醇泉次之,销汕头、本市;鼓浪屿的裕泉,也有不少销往汕头,其余鼎和等只销本市及漳泉。
厦门本地高粱酒的制作工艺据说有段“一波三折”的插曲:为了促进高粱酒生产的本土化,当时厦门酒业界曾合股组建一家初具规模的陶泉酒厂(位于新马路西边社),并聘请天津酿造高粱酒的师傅来厦门传授生产技艺,遗憾的是酒质的醇香度不够,销路没有打开。
后来,陶泉停业后,留在厦门的天津老技工,受聘于晋源、醇泉等酒厂,他们吸收陶泉高粱酒失败的经验教训,在沿用传统的发酵法制造清香型大曲基础上不断改良,还参照天津高粱酒的坛装包装等方式改进管理,逐渐打开了销售局面,厦门的地产白酒也逐渐成名,开始远销到内地和香港等地方。
年《江声报》曾对当时的“高粱酒”有详细的描述:“高梁酒,俗称白烧,又曰白干,其用途以供应药酒商为大宗,酒楼酒店次之。制造高梁之原料为“红粮”,南人日“芦穗”,北人日“高梁米”。制高梁之法,先将高梁米用机器碾细,蒸熟,以人工摊冷,然后取“粬”拌匀,俟7日发酵,燃锅蒸之,以管取其泄出之蒸汽液,即成酒矣。”
“当工人以铁铲铲高梁米倾于广场地面,另由其他工人以铲或竹掃刷之使冷时,或起或落,忽飞忽扬,与京剧台上演八叉庙颇相似,有科学研究之意味存焉,盖电力为死风,自然风为生风,故“摊冷场”之设备,非四面高(宽)敞、空气通达者不可。”高粱酒的制作过程描述得如此生动,也是相当难得。
“拌和高梁米之“粬”,乃以大、小麦和麦粬、豆类等制成者,形如筑墙之岸只,贮放室中,严冬季候有如炎夏,赤脯而入,须挥汗而出,其酝酿力之大有如此者。通常制高梁酒原料,第一遍,出酒最多,第二遍,谓之醅,醅仍可再制,但须掺入新原料,至第四遍即成糟粕,不复可用矣......”
(来自“中国健康网”)
年,厦门11家小酒厂(晋源、美泉、鼎和、元大、大安、万全和、三联、三堂、福华、建泉、福隆泰)和2家酒曲厂(远记、大安)合营组建厦门酿酒厂,厂址位于后滨路,是当时福建省重点酿酒厂之一,丹凤高粱和三堂药酒一起被评为福建省优质产品。上世纪九十年代生产能力6万吨左右,生产白酒、啤酒、果露酒三大类产品,畅销海内外。
随着厦门酿酒厂的成立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高粱酒的质量有了很大的飞跃,酒质更加醇厚芳香,丹凤高粱酒(53度,用高粱、大麦、小麦等原料制成)、厦门高粱(40度,用白酒、人参等调料酿制)、石泉大曲、石泉二曲、高粱二曲、鹭竹青等名声在外。
(翻拍自《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十五周年》)
年西哈努克亲王访问厦门,“石泉大曲”曾被选为宴会用酒并得到亲王的高度赞赏,据说西哈努克亲王对这款绵柔爽口、味道悠远的酒念念不忘,称之为“好酒,好酒,赛似茅台”。从此这酒有了“厦门茅台酒”的美誉,成为福建第一个高档白酒,可惜的是这款就缺乏营销运作,后来渐渐销声匿迹。
2年后,在原有“石泉大曲”的基础上,厦门有了自己真正的高档白酒“厦门高粱王”,也是福建省首推豪华型高档白酒。年5月,亚洲酿酒(厦门)有限公司——全国首家外资完全控股的白酒厂成立,厦门白酒的制造焕发新的活力和生机,丹凤等系列白酒先后荣获省级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并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地区。
(来自网络)
厦门高粱酒(丹凤)和金门高粱酒(金龙)一起成为“龙凤呈祥兄弟酒”,也成为海峡两岸促进沟通的感情纽带之一。
“无酒不成宴”,过年过节或者亲朋好友聚会、喜庆宴席,厦门人喜欢喝酒,喝40度以下的清香型白酒居多。在平时日常中,老厦门人习惯用低档高度的高粱酒来浸泡枸杞、荔枝、土龙、海马等,制成滋补防病的药酒,或者制作卤味等。
有趣的是,当小孩长到十几岁将进入青春期,传统的厦门说法叫“转大”,这时候父母常会买些中药田七炖鸡给孩子吃,往往做菜会掺些老酒或者药酒或者高粱,据说可以让孩子长得更健壮高大。
适逢霜降、立冬、冬至这些节令,厦门人也爱喝上几杯高粱酒,或者干脆将酒加入药膳或者食物中烹煮。姜母鸭、土龙汤、香露全鸡、封肉等厦门有名的传统菜肴,其制作过程中也少不了高粱酒。
姜母鸭,选用上好的正番鸭切块后用黑麻油反复炒香,再加入老姜母及高粱酒,中火炖煮,味道醇美,祛寒养胃,最适合冬令进补;和姜母鸭的制作一样,在烹制土龙汤过程中,高粱酒也是随同药材包和高汤一去放入土锅中和预处理过的土龙、猪尾骨等一起焖煮。
高粱酒在厦门菜肴的应用中以加热过程中的焖炖为主,但有时也用在预处理的去腥躁增鲜香,比如封肉和炸五香卷的制作。四方块的猪前腿肉走大花刀后,用适量生抽和酒均匀上色后才下热油锅里炸,这是上乘封肉的必备处理;加入高粱酒腌制的五香卷配料,酒香会更好地增进五香粉的挥发和肉香的融合。
(部分内容参考自年《厦门指南》、年《厦门大观》、《厦门工商史料》、《厦门老报刊广告》)
往期阅读“民国厦门饮食”系列(点击题目可阅读):
1、厦门惊现百年老闽菜的“清明上河图”,消失的味道被唤醒!
2、百年前厦门人常去的闽南菜馆,竟然隐藏了这么多秘密!
3、一百多年来,闽南人“调戏”菜肴的手法全在这里了!
4、有一种闽南人的乡愁,叫酸酸甜甜!
5、有一种芳华,叫做民国厦门的粤菜!
6、这些民国时期的咖啡馆,装下了一整座厦门的香味!
7、厦门最好吃的石花冻仙草冻酸梅汤在这里,看你能不能吃得到!
8、带你穿越百年,去吃民国厦门的“怪咖”名小吃!
9、一个罐头,厦门人吃出了七情六欲!
10、这些小时候听过的声音,现在听到可能是幻觉!
11、闽南粥你好,我是你的"菜咸"!
12、陈晓卿《风味人间》没拍到的这些海味,几百年前厦门人就吃到底朝天了!
13、福州人在厦门有三把刀,其中一把很好吃!
14、再会商店不再会,民国糕饼犹飘香!
15、一口吃掉一个世纪的南洋菜......
16、跟一杯两三百年前的药酒聊了会天!
17、丰子恺来厦门,被这家店用一壶酒彻底搞定!
18、喝洋酒吃罐头,还配冰淇淋,那会的厦门人真能玩!
厦门沙坡一尾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