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m.39.net/pf/a_5941745.html一部好的电影作品离不开好的剧本,说到编剧,姜文把他们看作“用文字和音符创造剧情和搅动情感的艺术家。”贾樟柯坦言“电影真正的创新在于能不能创造出崭新的、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的身上具备历史信息和当代信息。”而顾长卫对生活的敏感也许是他持续创作的不竭源泉。他说:“其实最精彩的往往是那些偶然和即兴的瞬间,毕竟生活才是最牛的编剧和导演!”
剧本,一剧之本,它对于导演执导的重要性自不待言。9月6日,张艺谋携带《影》亮相威尼斯电影节,虽然没有参加主竞赛单元,却获得了一致好评。对于国内观众来说,老谋子的画面是出不了任何差错的,只怕剧情不如画面给力。这一次张艺谋终于打消了人们的担心,称赞之声不绝于耳:“《影》是继《英雄》之后,张艺谋美学形式的巅峰,并且剧情深刻饱满完全经得起推敲。”“《影》是一出典型的莎士比亚式的悲剧。张艺谋再一次用最深刻最哲学的道理,来讲了一个最简单的故事。”可见,电影没有好的剧本,直击灵魂的主题,再美的画面与制作都是空中楼阁。今天文益君给大家整理了张艺谋背后的编剧、作家们,如果没有他们,没有文学,张艺谋的电影还剩什么?
《红高粱》剧照《红高粱》原著:莫言《红高粱》编剧:莫言、陈剑雨、朱伟这电影名气太大!以致于,它仍然被人认为是老谋子的代表作。原著者莫言,想必不用再作介绍了——年诺奖得主,也是中国大陆首位诺奖得主。《红高粱》编剧阵容强大,莫言亲自操刀,当年的《人民文学》编辑朱伟援手,其文学成色自然不低。年,该片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此奖的亚洲电影。影片中,一片片红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红色的嫁衣,红色的高粱酒,红色的高粱以及红色的大太阳,无一不透露着生命力的顽强和人们对于生命的热爱。在讴歌生命的同时,影片背后同样充斥了特定历史时代下的沉重,是一部极具人文关怀的影片。《红高粱》中所刻画的情感既是喜也是悲。更可以说是一种纵横古今的历史感与责任感,同样是一种希望和信念。高标的文学性,牛气冲天的编剧团队,才酿出了红高粱房这一碗好酒!《秋菊打官司》剧照《秋菊打官司》原著:陈源斌《万家诉讼》编剧:刘恒陈源斌是安徽作家,一部《万家诉讼》被张艺谋相中后声名鹊起,抛开电影不论,中篇小说《万家诉讼》也是陈源斌创作历程中的一个突破和飞跃。陈源斌不仅写出了民告官的艰难,更深入挖掘了何碧秋胜诉后“未喜先忧”的原因——顽固的传统观念和复杂的现实关系往往胜过法律,它能使法庭上的败者成为生活中的胜者。但电影远比小说走得更狠更远,编辑刘恒功不可没,通篇以伪纪实手法推进的“讨说法”故事塑造了活脱脱一个秋菊,令人印象深刻,更让巩俐大放异彩。《秋菊打官司》,获第4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大奖,由陈源斌原创的“讨个说法”,成为中国当代社会流行词汇,并于年增补收入新版《现代汉语词典》“说法”条目。这里必须说到著名作家刘恒:年生于北京,年发表个人首部短篇小说《小石磨》。年发表小说《狗日的粮食》并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他的一些小说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如《伏羲伏羲》《本命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编剧作品有《菊豆》《秋菊打官司》《集结号》《金陵十三钗》《窝头会馆》等,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金鹰奖”最佳编剧奖等多项国内外大奖。刘恒被誉为“中国第一编剧”,谁不知道一集剧本的含金量有多少呢?然而和被粉丝与资金双重驱动下多数网络写手每日海量的灌水不同,刘恒似乎生活在他的“小圈子”里,这“圈子”不受任何利益的干扰和牵制,始终保持自己的节奏和习惯。这大概是他温和敦厚的表象下一种固执的坚持。他曾说:“用我生命的一部分做这个事,我特别珍惜。不管别人怎么评价是否值得,是否高贵,是否卑贱,我觉得这件事有意义,去做了,就好好做。”张艺谋给刘恒的评价也极高,“刘恒是唯一一个只要创作就能成功的编剧”。的确,但凡他出手,几乎无往不胜。和张艺谋合作《菊豆》《秋菊打官司》《金陵十三钗》,和冯小刚合作《集结号》。都成为了叫座又叫好的电影。《菊豆》剧照《菊豆》原著:刘恒《伏羲伏羲》编剧:刘恒《菊豆》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中国电影。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某小镇有生理缺陷的染房主杨金山为续弦娶了年轻姑娘菊豆为妻,因对菊豆产生同情的侄子杨天青与她渐生爱慕,生子天白。杨金山死后,渐已成人的天白怒杀与母“通奸”的生父杨天青。菊豆万念俱灰,最后纵火烧掉杨家世代相传的祖业“杨家染坊”。电影里的菊豆作为积极的变革者,是一个比原著中丰满得多的女性角色。而家里的三位男性——性无能的金山、懦弱的天青,和后来充当了卫道士的天白,都屈从了旧制度。他们浇灭了菊豆的热情,也表现出众多传统中国人的心理。在生存的重压下,大家选择中庸地“活着”,而不是去争个鱼死网破。封建伦理道德和宗法秩序扭曲了原本自然的人性,把人束缚成规定中的样子,再重复轮回的悲剧宿命。在好莱坞著名编剧之父罗伯特·麦基眼中,这是五十年来最棒的中国电影,具有莎翁剧般的强烈的震撼力。不能不感慨,刘恒小说好,编剧也好,终于成就一部《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剧照《大红灯笼高高挂》原著:苏童《妻妾成群》编剧:刘恒苏童,也不必多介绍了吧,著名作家,鲁奖、茅奖双料得主。代表作包括《园艺》、《红粉》、《妻妾成群》、《河岸》和《碧奴》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强,并且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提名第6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蜚声海内外。据说当年《妻妾成群》让文坛大惊,因为苏童那时才27岁,凭借惊人的想象力成就一部杰作。老谋子显然从小说中嗅到了浓烈的“红”色气味,欲将电影的形式感推到极致。编剧还是刘恒。影片围绕封建礼教展开话题,讲述了民国年间一个大户人家的几房姨太太争风吃醋,并引发一系列悲剧的故事。年3月13日,该片在北美上映,以万美元的票房创下当时华语电影在北美的最高票房纪录。而《妻妾成群》剖露出在华丽深宅大院中隐藏的腐朽和恶臭,陈家大院的女性们在男权思想的压制下做出了各种努力,或屈服,或反抗,但最终谁也没有摆脱悲剧的命运。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就算大权在握,那个拥有成群妻妾的陈佐千何尝不是女人战争的牺牲品?虽然在意象、表现手法、主旨等方面电影和小说都有所差别,一些影评人也发出“电影教育和启发意义也不及小说”的批评。但文益君认为它们各有千秋。《妻妾成群》是一部意蕴丰富,主题深刻的优秀小说,而《大红灯笼高高挂》也是一部技巧精妙,场面宏大的优秀电影。余华《活着》书封《活着》原著:余华编剧:余华、芦苇《活着》一直是中国最畅销的文学作品之一,余华更是大家熟悉的先锋派大将,《活着》是其转型之作,当年拿下意大利卡佛文学奖。余华自己常说,现在就是往死里写也写不出第二部《活着》了。芦苇也是《霸王别姬》的编剧,文学功底了得,芦苇乘胜追击成就了一部《活着》。这部讲述福贵一生的电影最终拿下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但后来在国内成为禁片。有人说电影比小说更好,也有人说小说更丰厚些。也有人说,这是张艺谋最好的电影,超越了《红高粱》。按照马原的话说,小说和电影都触碰到了中国人最大的哲学命题:好死不如赖活着。因此,《活着》畅销不衰。《一个都不能少》剧照《一个都不能少》原著:施祥生小说《天上有个太阳》编剧:施祥生施祥生的小说平凡质朴,为这部温暖的电影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老谋子在经历《活着》被禁风波之后的又一佳作。年上映的《一个都不能少》讲述了13岁代课老师魏敏芝的感人故事。该片不仅获得十项国际电影奖项,包括金鸡奖、圣保罗国际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更让人无数观众泪流满面。这是一部极其平凡的电影,没有名演员的参与,没有赏心悦目的场景,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让我们忘了它的导演是著名的张艺谋。这部启用一班非专业演员制作的纪录片般的电影,用最简单的方式探究了关于农村、贫穷及文盲的问题。《金陵十三钗》剧照《金陵十三钗》原著:严歌苓《金陵十三钗》编剧:刘恒严歌苓,美籍华人作家、好莱坞专业编剧。作品以中、英双语创作小说,常被翻译成法、荷、西、日等多国文字。曾获华裔美国图书馆协会“小说金奖”、亚太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编剧奖。从《梅兰芳》《金陵十三钗》《非洲手记》到今年的《芳华》,几年间,严歌苓的小说作品和当代著名导演们几乎都有合作:李安、陈凯歌、张艺谋、李少红……经过刘恒改编的《金陵十三钗》电影讲述特殊时期,为人所不齿的“下贱”女子,在国家痛失,人间变成地狱的时期,闪耀出人性的光辉。在经典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所有英雄叙述都是男性叙事,即使有女英雄的出现,也被“去女性化”了,西方的贞德、中国的花木兰都是如此。严歌苓的小说与经典叙事拉开了很大距离,她的女性主义叙事十分明确,对女学生的拯救主要是通过女性自己来完成。故事最后女学生们乔妆出逃的情节也是由一个叫“惠特琳”的“高大西洋女士”来完成。张艺谋还为妓女们安排了妩媚的演唱段落和精美的服饰化妆,这些都是促使她们成长为男人一样的英雄的有力反衬。以南京大屠杀为题创作的电影很多,《金陵十三钗》独辟蹊径。原著不错,编剧更出彩。《英雄》剧照《英雄》编剧:李冯,王斌,张艺谋李冯,是文坛“广西三剑客”之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孔子》《碎爸爸》等。曾以一系列锋芒毕露的“先锋”作品步入文坛。之后的一部《英雄》外加《十面埋伏》则让他足够有名。这个被张艺谋看中的年轻人,猛然间获得极高声名,但观众骂张艺谋的同时,也顺带骂了李冯,王朔就说过李冯是一锅夹生饭,他的编剧才能无法和刘恒比。年上映的电影《英雄》主要讲述战国末期,七雄并起,惟秦国最为强大,急欲吞并六国,一统天下。为对抗秦国的吞并,六国各地侠客欲刺杀秦王的故事。影评人称:“在一片狼籍的中国电影饭桌,英雄是一道真正的招牌菜。”它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所有的中国元素在《英雄》里都不予余力的再现。更是中国电影市场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山楂树之恋》《三枪拍案惊奇》《归来》等等几部商业电影,观众或许都忘了编剧到底是谁,改编了谁的小说,但,这些电影背后都站着一个文学策划:周晓枫。”周晓枫,曾获冯牧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十月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奖项。她为张艺谋担任了8年之久的文学策划,还为老谋子写下“字字滴血、刀刀见肉”的人物传记《宿命:孤独张艺谋》,书中她评价张艺谋:“现实中越是疏离平淡,电影中他越是追求浓烈、夸张和极致;他在生活里有多拘谨,创作里就有多么放肆;他有多悲观,影像上就有多热烈。张艺谋最在乎的是他的电影世界,电影是张艺谋对现实的克服。”不过,说实在的,这几步电影已经无法望老谋子早期杰作之项背了。到底为什么呢?《影》剧照《影》取材自朱苏进《三国荆州》编剧:李威、张艺谋不再有周晓枫的影子了,《影》反而让老谋子重新自由挥洒。但别忘了,它脱胎于著名作家朱苏进的小说。《影》在整体美感上回归到年时《英雄》的苍劲灵逸。趋近于黑白的色调中,看似单调但实则在黑与白之间藏了无限过渡的灰,并非单一的黑白画面,而是有如水墨古典国画。该片讲述了一个从八岁就被秘密囚禁的小人物,不甘心被当成傀儡替身,历经磨难,努力寻回自由的人性故事。张艺谋将独具特色的中国风美学与宏大的哲学命题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阴阳美学”。同时,这部张艺谋的威尼斯电影节回归之作还入围第5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长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12项提名。综上,不难看出张艺谋每一部重要电影背后都离不开重要的小说文本与当世最好的几位作家,比如刘恒。一旦丧失严肃的文学品格和追求,丢掉电影背后的“文学能量”,老谋子的电影必将呈现一股子商业气息浓重的塑料味儿,几头不讨好……是中国文学成就了张艺谋。此后的张艺谋电影,应该沿着这条“捷径”继续往前走,观众再也不想看到《长城》之类的“好莱坞”大片了。《影》之后,我们再次对张艺谋电影,充满期待。
?点击图片查看最近文章
仅剩3个名额——亚洲电影艺术研究院电影艺术研修班正在招生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