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看来,在五一档里评分口碑最好的一部大概就是张艺谋的《悬崖之上》了,首先就冲老爷子71岁了还在一线奋斗这件事就得给个说的过去的分数。感觉老谋子轻轻松松迈入了人生第二春,是真绝。
看过电影的都知道,悬崖之上其实讲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不同于秘密访客里的迂回叙事,悬崖之上重点在反转。把一个故事的走向延伸出尽可能多的小路,然后岔道口走的太多,以至于结尾潦草了。没办法,故事虽然简单,但是人物复杂,想把十多个人物都表现出来也是很难的
也很难说这是群像戏,最近比较典型的群像戏有去年的《八佰》,从一而终的群戏,少把煽情镜头给到个人,然后突出“八佰”这个群体的孤勇。在老谋子的电影开始,我差点以为这也是群戏了,直到后面越来越多的怼脸镜头出现,它们不断提示我“想啥呢我要搞以小见大”。
大概是导演为了给小姑娘镜头叭,我倒觉得在这么多人物中间试图讲一个“以小见大”的故事就挺好笑。
但是电影还是厉害的。
渲染在色彩其中的情感表达
张艺谋个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色彩的鲜明,举例来说,《红高粱》里的酒,《菊豆》里的染布,《秋菊》里的红辣椒;《十三钗》里战乱背景下鲜艳的旗袍和屋顶,《英雄》里的红黄蓝绿。
不得不说,摄影出身的张艺谋确实对色彩有不一样的感知能力,毕竟是拿过最佳摄影奖的人。
但是要形容现在年过70的张艺谋的话,我觉得他像是“走出来自己的舒适圈”。从题材上来说,这是张导第一次拍谍战,从色彩上来说,红色不再是张导的主色调,而逐渐变成了点睛之笔。
到了《悬崖之上》,张导拍来拍去也就三个颜色,黑夜的黑,白雪的白,以及鲜血的红。
简单色彩的最大好处是,环境单一,精彩都在故事里。弱化环境强化反转才显得细节有滋有味。
当然也有故意打光搞明暗对比的戏份。比如全片中我最爱的两个镜头。
第一个是张译被审问。我说张译长了一张让人有欲望的脸,没有人有意见吧。
在这个镜头里,光在头顶,黑暗在脚下。
第二个,于和伟被怀疑。
倪大红站着,于和伟坐着,地位的不平等就显出来了。但是不平等又怎样呢,倪大红在暗处,于和伟在光里。
就巧妙。
大雪总是下着,漫漫长夜会过去吗?当然会,毕竟漫天大雪里藏着的都是导演的隐喻。
暗喻都在漫天大雪里
我第一次写的时候,这一部分的标题叫做“你不知道雪里藏了多少坑”。
断断续续的雪从头下到了尾,到最后了,雪停了,天亮了,乌特拉行动莫名其妙就完成了。
第一个坑,说了半天的乌特拉行动到底是怎么完成的?
首先,小兰是怎么拿到密码底本《梅兰芳》然后破译了上级指示的?
其次,倪大红明明白白说“宁可错杀”,那为什么还轻易就把于和伟放了,并且很放心的连监视都不监视,连于和伟去电影院这么敏感的地方都无动于衷?
最后,于和伟怎么就把雷佳音约出来了,然后还动动手指头就搞死了他?
然后第二个大坑,讲也不讲,提也不提就把王子阳救出来了?
谁救的,怎么救的?
我只说说“坑”,关于那些脑残Bug我也就不提了,咱也不知道为啥小兰在火车站开枪就没人听见,咱也不敢问为啥在火车上被弄死的特务头子就只喊了一声“救命”…
坑在大雪里,隐喻也在。
在海报上频繁出现的那句“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着实让我感动了,所以当四个人降落之后从雪地里拿起属于自己的那一颗药片时,我就知道一定会有人是被这颗子弹打死的。
另外一个明显到让人忽视不了的隐喻,叫“乌特拉”。
片子里好几组对话都提到了“乌特拉”,“黎明”的意思,他们说“天亮了就好了”。所以我们最后看到确实雪停了,天亮了,行动完成了。
但是对于“乌特拉行动”来说,重要的是“乌特拉”的隐喻吗,难道谍战片里“行动”才是重点吗?
到这我就疑惑了。
导演说“乌特拉只是一个代号而已。更重要的,是无法以代号概括的“人”。”
翻译一下就是他根本不关心乌特拉是啥,但是他一直在用乌特拉做隐喻。难道这还不是渣男迷惑行为?
回到“人”,我又疑惑了,所以导演这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