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郭松民电影评论,可以不做ldquo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医院天津哪家好 http://m.39.net/news/a_6083989.html

有朋友撰文说,“冯裤子的成功,是这个时代的一块艳丽疮疤”。这句话是对的,但并不完全准确。

小混混的成功,手段尽管不够光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尚未完成,是社会尚有活力的一种表现,并不全是缺点。

那么,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什么呢?

“冯裤子的作品是这个时代的艳丽疮疤”。

从早期的解构恶搞,到当下的颠覆矫情,裤子镜头中的现代中国是灰暗无光的,没有任何希望的。

这样的作品占据主流银幕,每时每刻在破坏着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才真正像一块块“艳丽的疮疤”。

但有人是喜欢疮疤的——这是看了清华大学教授尹鸿题为“电影,配得上这个时代吗?”演讲之后形成的印象。

身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的尹教授对当下中国电影的评价,让人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若乳酪”。

尹教授善于为疮疤美容,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不错,当下中国电影市场马上就要超越北美,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但这个电影市场,正如中国已成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一样,在其中跑马圈地,横冲直撞的正是外国品牌。

当下中国电影(除了少数几部外),不仅怕美国好莱坞“大片”(表现在排片上尽量避开档期),现在也开始怕印度电影、泰国电影、乃至伊朗电影。

以冯裤子作品为突出标志的主流电影,事实上只能在政府政策的保护下,从善良的、慷慨的、但是又被裤子们目为“垃圾”的中国电影观众口袋里骗一点钱出来。

这种状况,如果用“可怜”、“猥琐”来形容,应该是准确的,但如果像尹教授那样指天画地、赌咒发誓说“配得上我们这个时代”,那就未免有点“垃圾”,或者说很“垃圾”了。

当下的中国主流电影,为什么不能长久地、真正地赢得观众?为什么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时代的追问?

关键就在于核心价值观的缺位,抑或扭曲。

仅举几例——

裤子的代表作《集结号》,虽然号称“每一个牺牲都是有意义的”,但实际上告诉你,在组织蓄意出卖你的情况下,牺牲是毫无意义的,贪生怕死才是唯一合理的选择,刚刚火了一把的《芳华》延续了这个思路,其实是一个变种的“集结号”。

被尹教授极为推崇的《庐山恋》,开启了对美国天堂化、伊甸园化描述的先河,奠定了此后三十多年主流影片崇美、媚美的基调;

开启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张艺谋的《英雄》,宣扬用主动做奴隶来换取“天下”和平,难怪当时就有人认为这是献给正在兴冲冲地满世界讨伐“邪恶国家”的小布什的电影;

喧嚣一时的《中国合伙人》,则宣扬金钱才是唯一值得追求的目标;

《小时代》则告诉追捧它的中学生观众,“恋物癖”的生活才是美好的;

《无问西东》则比《庐山恋》更进一步,完全从中国现代精神史中割除了革命文化,成为一种文化上、精神上“认贼作父”……

这样的电影还有很多,不一一例举了。

请问尹教授,这样的电影“配得上”、“对得起”我们这个时代吗?

尹教授在演讲中,对“第五代”评价最高,认为他们“不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