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书一电影之红高粱 [复制链接]

1#
辽宁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376.html

一书一电影

之?红高粱

小说

《红高粱家族》

作者:莫言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ISBN:6

《红高粱家族》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年向汉语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奉献的一部影响巨大的作品,被译为二十余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小说通过“我”的叙述,展现了抗日战争年代“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上演的一幕幕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故事。爷爷、奶奶、父亲、姑姑等先辈,一方面奋起抗击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一方面迸发着让子孙后代相形见绌的传奇爱情。小说洋溢着丰富饱满的想象,以汪洋恣肆之笔全力张扬着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通过这部作品,作者把他的“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了世界文学的版图上。

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的红色意向

莫言擅长将象征运用到很多作品中,并将红色作为主要基调,以《红高粱》中更为典型。红色作为小说中最为典型的象征物,蕴含着丰富的原型意义。在历史的演变中“已基本成为一套密传的符号”,而红色词却承载着十分厚重的情感。《红高粱》中的高密东北乡就是莫言按照自己的印象和想象,创造出来的一个“理想国”。莫言动用了大量的红色意象来构建小说,这些红色意象又具有极强的象征性,富含着十分丰富的意蕴。

《红高粱》中人物性格的红色是红色意蕴的具象表现。莫言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中融入了强烈的情感,他让红高粱承载着人物的性格,并诠释着人们生命的意义。

血对于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象征着生命,被普遍认为是生命的载体。如果说莫言所描绘的这片红高粱地见证了生命的张扬与追求,体现了高密东北乡的种种美好。那么鬼子杀人后红色的血,就将那些美好的往昔残忍的破坏,以残酷的事件的形象出现在这片红高粱世界里。红色的血就象征着人生的终点———死亡,“死亡”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不祥,但在小说中却没有让读者感到压抑与不安,相反,它使人们观察和思考生命,感受着生命终结时自由主义精神的升华,有着超脱现实的意义。

“奶奶的血还在随着她的呼吸,一线一线往外流,父亲叫着:‘娘啊,你的血别往外流啦,流完了血你就要死啦。’父亲从高粱根下抓起黑土,堵在奶奶的伤口上,血很快涌出,父亲又抓了一把。”这里是对鬼子枪杀奶奶后的情形做出的描述,红色的血象征着死亡,象征着生命意识的消失殆尽。《红高粱》运用了“父亲”的主观视角。处于儿童时期的“父亲”,看见倒在血泊中的母亲,强烈刺激了他的视觉神经,天地仿佛都变成了血红色。“我奶奶”是为了抗日而牺牲的,她身上不断涌出的鲜血,在日光的强烈照射下使得高粱地呈现出一片夸张而灿烂的血红,这不仅是中华儿女刚直不阿的民族气节的象征,更是中国人民满腔热血的象征,是对千千万万个跟“我奶奶”一样的中国人的热情的赞颂。

“我奶奶”的死亡诠释了生命的另一种意义,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延续。在奶奶“美丽的死”中,作者转变了传统意义上“死亡”给人所带来的恐怖感,而是把生命意识和死亡意识融合为一个整体。从这一点来看,作者特意将“红色”隔离出一般文化中的心理内涵,并最终超越了它。目的在于达到一个特殊的精神作用,使读者在一种不平常的“红色”的氛围中加深了对死亡的体悟。

文献来源:王子涵.莫言《红高粱》的红色意蕴探析[J].文学教育(上),(03):20-21.

电影

《红高粱》

REDSORGHUM

导演:张艺谋

主演

姜文巩俐

出品:

西安电影制片厂

年10月10日,张艺谋导演的这部《红高粱》在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中获得了金熊奖。这个荣誉在当时,是中国首部获得A类国际电影节的中国作品。

从《红高粱》改编看文学与电影的互动

《红高粱》是一部十分经典的文学改编电影,其故事情节的原型是莫言所著的《红高粱家族》中的高潮段落,并巧妙地融合了一部分《高粱酒》的情节。文学作品《红高粱》堪称莫言的经典作品,更是其成名作,小说内容精致,如同一件经过精工细造的艺术品,又如一杯浓香的咖啡,令人回味无穷。张艺谋在拜读这部文学作品后,便在原著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新的人物角色,丰满了其中的故事情节,成功地造就了一部改编电影。电影开篇是以一个小孩的口吻来向观众讲述一段关于“我奶奶”和“我爷爷”的故事。随着电影剧情的发展,观众已经被生活在高密东北大地上的这些人的生活热情所感染,尤其从主角余占鳌和九儿身上更感受到了无穷的生命力。张艺谋注重电影艺术魅力的直观感受,这种独特的艺术创作角度,更是体现出巨大的艺术魅力。这段充斥了征服与被征服的爱情故事,震撼着每个人的心,这段用生命力谱写的故事,便成为近代国产电影中的一部史诗巨制。

《红高粱》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而是一种人格理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是勃勃的生命力,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主角余占鳌和九儿的爱恨情仇是整部电影的叙事主线。两人是在九儿的婚礼上相识的,因为余占鳌原本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杠子夫,为九儿抬花轿是他新接的活儿,所以他们的相遇既是偶然也是必然。与余占鳌相比,九儿的身份更好,是当地一家酿酒厂的女主人,但阴错阳差被土匪劫走,最后被余占鳌所救。中间发生了一系列事情,余占鳌因为被陷害,百般无奈投靠土匪,两个人的感情也因此开始由暗转明。后来高密受到日军的攻击,土匪部队英勇反抗,继而进入影片的高潮阶段。在小说中,重点突出了面对日军入侵,高密百姓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顽强精神,从他们身上表现出的强大决心更是令人敬佩和震撼。而电影和小说之所以都用《红高粱》为题,就是因为它是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的一个象征:首先,这种农作物本身就是东北大地上的一种标志性作物,指向性明显;其次,坚韧的“红高粱”更象征着女主角九儿的个性,不但敢爱更敢恨,她爱的是余占鳌对他的情感,恨的是日军对自己家园的侵略,对自己原本和谐生活的破坏。在小说中,莫言特意加工和渲染了红高粱的形象,使其成为叙事中的一个情感象征,为其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在电影中,张艺谋导演更巧妙地借助颜色来凸显这一作物的高傲、挺拔和坚韧。画面上一望无际的黑色土壤上满是红红的高粱,不仅给观众以视觉上的冲击,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那种感觉刻骨铭心。红高粱红红的穗便是九儿情感的象征———热情似火,真挚勇敢。从上面的分析中不难看出,电影与文学作品之间借助“红高粱”这一象征实现了“全面对话”,虽然两种艺术的形态不同,且构建的生存空间各异,却巧妙地实现了多重复合的统一,这就是互文性存在的意义。作品中人物之间的恩怨,家乡人民不畏强权的精神,并有着痛快的义气,体现出作品的基础性描绘,实现古代侠客的一种快意恩仇。在反抗日军的侵犯中,借助于生动的形象,实现情景之间的一种基础再现。

电影取材于文学作品,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人物关系、社会背景、空间环境和心理活动的重新构建,在尊重原著文学内涵与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拓展其研究视野和对传统文学的包容性,令故事情节更具张力,令其诠释的情感更具多向度的可能性。电影中的“九儿”可谓野性十足,勇敢地打破传统的束缚,大胆并且机智,个性上更胜于小说中的九儿,令本就鲜活的人物变得更加饱满。所以,才能令后来九儿点燃酒坛与日本侵略者同归于尽的剧情站得住脚。而从科学角度出发,烈酒其实不会像汽油那样可以通过燃烧引发强大的爆炸效果,但艺术就是这样,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更是对观众心理需求的一种迎合。电影《红高粱》如此之成功也在于其抓住了原著的精髓,为其画龙点睛;而有了文学作品细致的描写与铺垫,电影才能更容易捕捉到这段传奇故事的惊世骇俗之处。

文献来源:樊星.从《红高粱》改编看文学与电影的互动[J].电影文学,(11):-.

张艺谋在电影中对色彩的运用

电影《红高粱》的特征就是色彩的运用具有主观性,即特定的色彩符号具有情感动机和表意功能,但受众在观影过程中是自然、真实的感受,而不是超现实的、被动的感觉。张艺谋的色彩运用方式就是他的电影方式,用色彩的象征意义表达自己的思想认知以及彰显民族特色文化,深深撼动了观影者对于电影色彩的审美心理。电影《红高粱》向世界展示了一部独特的中国电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中国印象。作为张艺谋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中色彩的巧妙运用不仅确立了他的艺术风格,而且征服了观众和世界。

-红色是整部电影的主色调

红色是电影《红高粱》的主色调。《红高粱》用红色作底色、以黄色为绸带、由黑色渲染,钩编出一张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卷,不仅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也抓住了观众的心,使之兴奋不已。其中,荒芜的十八里坡和飞扬的黄色尘土将生存环境的艰难和生命力的顽强展现得淋漓尽致。张艺谋是最“爱红”的导演。从民族传统的角度看,红色是民族的颜色,他在年接受白岩松采访时说:“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红色很浓,延续着中国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红色的运用在电影《红高粱》中尤为突出,向观众展示了一场华丽的“红色盛宴”。

-色彩的碰撞震撼观众视觉

电影《红高粱》通过红色与黄色的碰撞成功地刻画了中国农民淳朴、洒脱的形象。其中,一场“颠轿”的分镜头中,阳光照耀下扬起的黄色尘土托着颠簸的红色大花轿,色彩的分量和位置形成对比,融合碰撞出最原始的力量以加深场景,不仅在视觉上震撼观众,所表达的含义也尊重了宝贵的民族完整和生命意志。在这个分镜中,黄色的土地占据了大部分的视觉份额,在天地界线之上留下一个狭窄的空间。在狭窄的天空背景下,劳动人民瘦削端庄,只有婚姻队伍中的红色打破了单调而深邃的画面。电影《红高粱》中,黄色被赋予中华民族和黄土高原的深刻内涵,色彩在观众心中充当无声的旁白,使这种具有强烈民族象征意义的色彩成为民族意志和民族个性的最佳写意。

-色彩运用趋向主观性

在中国,红色被赋予积极的象征意义,表示为好运、幸福、喜庆。在西方文化中,红色代表着鲜血,与中国文化对红色赋予正面含义正相反。曾经有学者把故宫深红的城墙色与权力、鲜血联系在一起。基于不同的表达形式与思想认识,把红色与鲜血联系起来既是认知表述上的主动选择,也是深藏于文化认知中趋向于主观性的群体意识。“复仇”作为张艺谋电影《红高粱》当中的一个主题元素,在叙事中必然与电影主色调——红色有联系。红色高粱酒像极了鲜血,这在电影叙述者“我”的爸爸豆官的眼中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就是从那一天起,感觉到自己看到的整个世界都是红色的。”以第一视角让观众感受到红色的高粱酒与鲜红的血液一样,这些亲眼所见的场景与当时的感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主人公的成长过程。这种主观认识与自我不断重复导致“我”的爸爸所见场景都是血红色,这是父辈的复仇对他造成主观影响的佐证。

电影《红高粱》在色彩运用中,以单原色红色为主色调,渲染出浓厚的氛围,随着黄色、黑色的加入,由此弥漫开来的欲望和狂野、血腥与罪恶给我们的视觉与心灵带来难以抹去的影像记忆。然而,除红色之外,短暂停留的黄色和黑色并不是可以简单忽略的陪衬,更不是漫不经心的点染,每一种颜色都有深刻的含义。色彩的运用在电影中是被赋予生命意义的,通过色彩的运用表达人物的情绪、性格。现实生活中,色彩的变化跟随人的内心变化,这也是基于生活的艺术创作,透过色彩运用去表现人物的情绪,使观影者沉浸于电影之中,引发共鸣。电影《红高粱》中的很多场景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原始而可贵的人性,如颠轿、野合等。电影中十八里坡周边的人都是真实而淳朴的,其人性化为最基本的原始色——红,这一血性至诚的象征色彩。

文献来源:高一萍.电影《红高粱》中张艺谋对色彩的运用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10(22).

获奖情况

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金熊奖

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故事片奖

最佳摄影奖

最佳音乐奖

最佳录音奖

第25届悉尼国际电影节

电影评论奖

法国第五届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

银熊猫奖

参考文献

-陈林侠.《红高粱》的经典化及其电影批评的功能[J].人文杂志,(03):62-70.

-白雪.《红高粱》回眸:探索中国文化银幕抒写的国际路径[J].电影评介,(05):64-67.

-傅桂荣,张伟华.民俗、母题、历史:《红高粱》的文体与影像[J].电影文学,(13):-.

-刘萍.论电影《红高粱》画面色彩渲染对其主题的表现[J].艺术评鉴,(11):-.

-黄海贝,张晓龙.《红高粱》影视化创作的空间特征——从文本到文本的跨越[J].电影文学,(21):42-44.

-陈鑫.民族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性——以《红高粱》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11):-.

图片来源:网络

电影简介:豆瓣电影

编辑:LZC

审核:SJ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