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是故乡人,情牵故乡路——读华山论剑《故乡的路》后感文
高梁红了前言
许久以来不读长篇了。或是忙了,不能拿出专门的时间静静的阅读,或是懒了,不愿意拿出足够的心情来读。而跟读则不同。读了上一篇期待下一篇的感觉,想必朋友们都不陌生。而要吸引了读者的眼线催促着跟来,就要看作者文字的魅力了。
这天,华山论剑在凤凰《青青草地》坦言:“《故乡的路》历时十个月,终于写完了,共字,为了方便朋友们阅读,现将全文单发如下。”从这一行半字,不知道你读出了什么?我读到一份跋山涉水的艰辛,一份回望故乡路的喜悦,还有终于完成了这份文字债的如释重负。
在这十个月里,作为读者之一,我跟随作者的文字一路走来,情绪被其牵引着,有感动,有喜悦,有诚服……因为作者陆陆续续写来,我也陆陆续续跟来,感慨也是零零碎碎了。不过很开心的是,当这不是巨著的鸿篇完美亮相的时候,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
当我再一次面对这一篇用心写成的文字,当我再次细细品味他的喜怒哀乐忧的时候,内心再一次被文中醇厚而真挚的情意所感染,并有写点什么的冲动,以期和作者切磋交流之意,共同感悟生活的真谛。而己之笔力不及作者之万一,心中还是知晓的。所以欲下笔之,尚怯怯也。故在此先请作者及其粉丝们准备好砖头是也。
开篇
《故乡的路》保持了作者一贯的厚重、朴实、生动、简捷的文风,从中可以体味到作者醇厚的故乡情结,亦领略到红高粱故乡浓厚的文化底蕴……
作者开篇采用了倒叙的方式,用了八个“这一天”排比烘托出他的小村通路通车时一派喜气洋洋的欢庆场面。八排,看起来很长,读起来很过瘾,层层递进,情绪渐次高潮,却能感尽作者当时的激动心情么?而如作者所言:“或许,外人很难理解,各村修路已经是司空见惯,有必要这么大张其鼓、兴师动众?”是啊,不就是修一条路嘛,又有什么值得如此激动呢?究竟不知道作者经历了怎样的“酸甜苦辣”、又花费了怎样的“心血”,而让作者如此感慨万千心海难平呢?我在心里打了一个问号,也在期待着一个答案。
不要着急。
此时此刻,我们的作者即如一个饱经沧桑的长者,又如一个沉稳持重的邻家大哥,安安静静地坐在面前,开始讲述那既亲近又遥远的故乡的事。随着作者娓娓道来,我们一同进入时空隧道,走向那条遥远的充满了泥泞和无奈的亲切的故乡的路……
《路》全文分《水患》、《路患》、《人患》、《己患》、《情结》、《修路》六个章节。作者从小山村的历史和地理位置讲起,让我们了然何为“水患”,水患又如何导致了“路患”。在水路交困的情况下,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年代,“人患”又随之而来……这“四患”基本是作者对小村的历史回忆,情节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之余,亦令人唏嘘不止。那是生他养他的小山村,他深深爱着那片土地,亦深深地理解乡亲们对路的渴望,他的《情结》随之出炉,《修路》随之纳入日程……通篇看来,作者以故乡的路为明线,以浓厚的故乡情结为暗线,向我们展示了那一方水土养育的那一方人们的敦厚、淳朴、善良,还有如红高粱般坚强的内心。
这是一条渗透了作者心血的路,这是一篇浸润了作者真情实感的文。全文六个章节,每一章可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如果通篇泛泛而谈,当不能表达作为读者我的深深感触,也对不起作者码字的辛苦。那么,我就沿着作者的思路,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拙笔叙之。
《水患》篇
读这一篇时,就如在看一场电影:一个风雨飘摇的小山村,一棵饱经沧桑的古槐树,一群在南涌北灌的洪水里挣扎、抗争的人,以及在严酷环境中“被无限地放大了出来的人类自私、残暴、冷漠的本性”,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如临其境,读之心生惊涛骇浪。
在与水患的抗争中,固然有自私、残暴和冷漠,但作者感受到的更有人性的宽容,亲情的厚重。不是吗?你看,因为放水“救命”而与邻村发生“械斗”,但在村被淹的时候,大多数乡亲不是被“转移到了西北角那个我们扒河堤给淹庄稼的村”去了吗?当作者写到母亲领着他们姊妹三个回返,父亲出现在面前的那一刻,虽然身处泥泞之中,虽然都已是疲惫不堪,那一刻,他们的心一下子就有了依靠。那高大的身影分明就是一座山,温暖、坚实、可靠!什么洪水、泥泞、疲惫,又算得了什么呢?而姥娘“站在屋山头上”喃喃自语、发火、打发二舅探望等情节描写,虽是一带而过,却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亲情牵挂的温暖。
读到这里,心暖暖的感动。家是什么?家不是孤零零的一间房,而是屋里头情意融融的一家人啊!只要亲人在一起,无论身在何方,那就是和和美美的家。
在这里,作者让我们认识了传说中的“红高粱”:“庄稼地里,一片汪洋。地瓜、豆子等矮小的农作物,早已淹没在水下。只有顽强的红高梁,还露出半截,耷拉着穗子在洪水中挣扎。”这就是作者眼中的红高粱,没有歌中唱到的“遍地都是大豆高粱”所给予的成熟和浪漫,只有与命运抗争的坚韧和顽强!那么红高粱吃起来味道如何呢?作者如是说:“但那可不是一种好的食物,特别是高梁饼子,因为是红色的,我们习惯叫红面饼子,越馏越硬,也不容易消化,吃了拉屡都困难。人们只好把榆树皮扒下来,晒干,上碾子压成末,和高梁面一起合起来烙饼吃,才劲道一些。或者把高粱用碾子脱去壳,用高粱米煮稀饭喝,味道还可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食物啊!这就是作者的父老乡亲们赖以生存的粮食吗?是的,“很难吃的一种食物,却在那方水土上,养活着那方的人。”作者不由得深深感慨道:“我们村的人,是不是也象那遍野的红高粱呢?”心与作者强烈共鸣!这还用问吗?毋庸置疑,作者和他的父老乡亲,就是那顽强的红高粱啊!
《路患》篇
关于故乡,如果没有倾注了作者深深的感情,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热爱,是写不出这样文风朴实、情节生动、感人至深的文字的。令我奇怪的是,作者的大脑好像装满了故事,貌似渐渐消失了的乡村俚语在他那里张嘴就来。这一点,在《路患》篇随处可见。我想,应该是故乡浓厚的文化底蕴熏陶了他吧。他的不识字的却善良而充满智慧的奶奶、他的伟岸高大而有文化的父亲更是应该功不可没。这里多说一句,关于华老大讲故事,他专门有一个帖子名为《故乡轶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来看。
这一篇里,作者表面上描写的是“路患”,而着笔墨更多的是洪水后“孤岛”上的温情,乡亲们的敦厚、善良和邻里之间的友好相帮,还有在那个衣食匮乏的年代,作为孩童的他在水泥洼子里寻找到的无边的乐趣。生活不缺乏幸福和快乐,就看你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看作者描写“垛凹凹”一段,从孩娃们捏“凹凹”到摔“凹凹”,到只露一张“犸猢脸”,读文若见那群泥猴孩子就在你的面前,摔一个不亦乐乎。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它不在于华丽,不在于修饰,也无需招摇,它只是朴实无华的立于你的面前,淡淡散发着幽香,期待你自己去捕捉,去体味……
如果说前边的《水患》是沉甸甸的生活,那么这一篇《路患》就是在困苦中的一抹微笑,它向我们展现了作者一家和他的乡亲们苦中为乐,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红高粱”的顽强和坚韧是呈现在骨子里的,不是吗?
如果说摩托车的出现是家乡生活慢慢呈现美好的一种象征,那么“赊小鸭”的故事则告诉我们,他的乡亲们是多么的敦厚朴实,令人心生敬爱。可以看得出来,作者很善于扑捉生活中的细节,于细节处让自己的思想情感自然表露,无需刻意,没有修饰,你读到的,就是真实的人和事。在文中,作者尽可能用乡村土语写文记事,读之即有浓郁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自然、亲切,回味无穷。比如把吉普车叫做“卧车”,摩托车是“电驴子”,小鸭子为“小扁嘴”,健康好养的叫做“旺相的”……你不觉得很熟悉吗?这其中的一个个小故事,这字里行间熟悉的味道,又勾起了多少人对童年无尽的回忆呢?
在这篇里,作者特别提到了他结婚下“媒期”时的情景。记得当文章贴出来时,有朋友说:“写下媒期不写媳妇,写猪,也是奇人。”为之一笑,奇人是也。而作者之意在“媒期”乎?是那路的泥泞太刻骨铭心了吧?“路患”差点让咱们老大耽误了“媒期”,心急气躁之际,热心的乡邻们帮他解困,又怎是一个奇字了得。
前面说过,作者以路为明线,情感的暗线贯串于字里行间。细心的你会发现,他不吝笔墨描述一件件小事,并非是随意讲着玩,而是展示那一方朴实而厚重的水土人情的同时,借以抒发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念和依恋之情。
这是一条令他生恨又生怜的路,这是一条令他牵肠挂肚的路,这里有他朴实、纯情、善良的亲人兄弟,他自己已经“有本事蹬出小官庄去”,而他的心怎么也离不开那片土地,他的心怎么舍得那本真善良的乡邻?读了老大的“媒期”,我有些懂得,他为何不辞千辛万苦去修那条故乡的路了。他修的是路吗?与其说是修路,不如说是修成一桩心愿吧。
《人患》篇
与《路患》中语言的轻松幽默对比而言,《人患》则显得有些悲壮了。文章开篇从一个古老的故事讲起,心也随作者安宁的笔墨平稳下来。本来想可以静静地听一段古老的故事了,谁知作者笔锋一转,又把人的心给提溜起来:“敌我矛盾、宗族冲突、派系斗争也开始在这个小村里你方唱罢我登场,人们的眼神开始异样,脸上的笑容变得不可琢磨,似乎有一只看不见的魔手在操纵着人们的灵魂。”应该说,这一段话是《人患》篇的统领,下面的一个个故事,一派派斗争,皆随之在人们面前徐徐展开:女人和孩子被活埋、“狗咬狗”的报复、杨吴两家的争端、母亲的艰辛生活……随着情节的拓展,心寒了再寒,颤了再颤,仿佛真的看见“一只魔手在操作着人们的灵魂”。
作者讲到杨吴两家争端时,再一次提到了村里的两棵古槐树。在两大家族争执哪一棵历史更悠久时,作者写道:“相比较而言,后街上的大槐树似乎更古老,根基更深。”初读时没甚在意,后来读到“功德碑”时,忽然明白了这一处伏笔的内涵所在。在这里,我看到了作者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不存一己之私的真诚内心,致敬。
在这里,作者对“父亲人生中的‘滑铁卢’”进行比较了详尽的描述,也由此引申出母亲在村里从此“受苦受难”的根由。当我读到作者母亲领着三个幼仔在地里“搂花叶子”时,眼睛禁不住湿润了。你看:
“天上的星星一个个地冒了出来,奇怪地眨巴着眼睛。
起霜了,花叶子上落下白白的一层,很凉很凉。
干到这功夫,我和姐姐会时不时地放下手中的活,向前走去。然后跑回来:“娘,到地头还有多少步!”
“快了,抓紧干吧。”母亲也不时鼓励我们。
读到这里,你感受到那夜深入骨髓的凉意了吗?很是令人心酸!那个劳累了大半夜还要喂猪、烧饭的母亲啊,你的辛苦你的累没有白费,因为你的儿已经看在眼中装在心里了!
《己患》篇
读《人患》篇真是令人辛酸不已,好在《己患》又令人感觉轻快起来。
作者开篇一问:“我从哪里来,又要往何处去?”是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想到这个问题?本篇从这个“宇宙未解之谜”说起,谈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谓字字珠玑,读者我频频点头,顺手录下一段收入囊中:“人的一生中,又在时时与自己搏斗,不断地选择自己的前途,修正自己的方向。关键的时候走偏一步,就会迷失一生。”这一段哲言就是作者自己对人生的写照吧。
言归正题,作者所言“己患”,应该是指自己在人生关键几个环节上的抉择:一是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动了辍学之念;二是高中一年级前途迷茫之际;三是高考报志愿何去何从之时。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青春迷茫之际,需要自己抉择,更需要他人帮助。令作者庆幸的是,在人生的这几个关口,有智慧的父亲为他掌舵,有负责任的老师给他关爱,为他照亮前程,有几多真心朋友伴他度过难关,是以有今日之骄人老大也。人生难遇几个良师益友,遇到了,是你的幸运。
不过文中的那个少年也够淘够拧的,你看:“被强迫的事当然不会去干,我挎着筐夺门而去”,“父亲作势要上来夺书包。我打开门就跑了出去”……读到这里,禁不住一笑,这小家伙有性格!而他把自己的前途押在一幅军棋上,也算是前无古人了吧?在这一篇里,作者小时候顽皮捣蛋却又聪明懂事的模样,通过其通俗幽默的文笔历历眼前,他买不到军棋“如释重负”后“海吃一通”的“那副不过了的样子”,令人忍俊不禁。可以说,随着文中那个小小少年又背着书包上学去的情景,作者第一个人生十字路口算是顺利过去了。
作者的聪明从他的学习上也见一斑:“学习并不十分用功,在班里的成绩总在十名左右徘徊”——真不赖!如他的小伙伴所言,“是学习的料”。作者描写自己晚自习后独走夜路的一段,“夜晚”、“田间小路”、“没过头顶的玉米地”、从脚边窜过的“兔子”,无不令人产生飕飕的凉意,而作者为了给自己壮胆又“跺脚”又“咳嗽”的样子,令人倍生怜惜。当读到作者与小伙伴一起掏鸟的一段,作者看到伙伴“把还不会飞的小鸟一只只掐昏,摆了一窗台,看着它们在那里倒气”,然后说“再不和他玩了”,只此一句,又可见一颗善良而慈悲的心灵。
相对于初中生活的“半学半玩”,作者对于高中生活的描写应该着墨更多些了。如文中所言:“求学十八年,印象最深的是高中,变化最剧烈的是高中,条件最艰苦的是高中,收获最大的也是高中。”读着作者艰苦的高中生活,好多场景感觉那么熟悉和亲切:上课打盹、食堂的硬芯馒头、永远不够喝的白开水……不过那爬满“虼子”的“二拃”长的“小猪窝”,真难想象,当年那个皮小子是怎么挨过来的?也有些明白了,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就算在这样“非人”的环境中,作者也会看到光明,因为他的心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亲情和对生活的深深的爱。自己学习的糟糕、父母的关心、学校那亲戚领导的“定论”,给了他无形的压力,以致“近乡情更怯”,“到了西河崖上,尽管没有‘雪拥蓝关’,人却是徘徊在这岸,不向前了。”可以说,这是作者人生的第二个十字路口,就看他如何选择了。
而我们有理由相信,老大之所以能够成为老大,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从69分开始,他终于修正了自己的航向,向成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应该庆幸的是,他遇到了两位好老师--英语荆老师和语文毛老师,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他浓厚的学习兴趣;他有一个好同学,和他打了一个至今还不知输赢的赌,激励他奋而追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文中也可以看出,毛老师确是一名好老师,他从学习生活的点滴之间影响着作者,也给作者留下了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毛老师对作者的影响是深远的,作者对毛老师的感情是深厚的。记得作者专门写过一篇关于毛老师的文章,其真情切切直催人泪下。当苦乐参半的高中生涯即将结束的时候,在人生的又一个十字路口,在作者看来应该是轻松多了。这时候,那位伟岸而有文化的父亲出场了,他用智慧而前瞻的眼光帮助作者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事实证明,老父亲是对的。
《情结》篇
文之所以动人,那是因为内里渗透的情感动人。这是一篇饱蘸作者深情的文字,这是一篇撼动人心的文章,读来乡味浓郁,亲切感人。读至动心处,直教人哽咽无声。在这里,作者同样抓住生活中的几个细节,向我们展示了他醇厚的故乡情结:一是搬家,二是搬家后的思念,三是送父亲回家,四是童年的记忆。
在搬家一节中,作者写道:“在卖不卖村里房子的问题上,我、父亲与母亲的意见尖锐地对立着。”母亲不想卖房,因为那房子“是她亲手盖起来的”,还有“院里那棵长了十几年的柿子树,年年秋天都挂满了橙色的果实。”读着这段文字,体会着作者的心情,虽然他是主张“卖房派”,但心里对那老房子也应该是不舍的吧?人都是感情的。而卖房子的事已是箭在弦上,母亲又能奈何?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小山村,作者心里一阵轻松:“今后终于不用来踩泥了。”而娘亲叹息的样子,还是被细心的他深深地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在这里,我很理解那位母亲的心情,也不由得想起自家的老屋,想起了院里的那棵飘香的栀子花树,想起了亲如一家的街坊四邻……
故土难舍,难舍的是那一方水土,更难舍那里敦厚、纯朴的父老乡亲。人都说农村的年味才浓,真是这样的。在农村里,从过小年开始,家家大扫除、办年货、蒸年糕;从年除夕开始互相串门、祝福、吃百家饭……那才叫一个热闹。不像在城市里,家家闭门锁户,出门互相不认识,门上的一个个大红福字也就是过年的象征了。所以,当读到作者描写在农村的家里进进出出的人,热热闹闹拜年的情景,体味着“酒自己倒,菜没了自己到旁边的盆里去挖”的乡邻无间的淳朴,感觉十分亲切而令人怀念。
因了一份对往年春节的快乐回忆,作者搬家后的第一个春节,他和家人的感受亦可想而知了。在这里,作者比较侧重描写了父亲的感觉。当初是父亲坚决卖房,母亲有深深的不舍,而在新家里,母亲貌似安居乐业了,一日既往地热炒凉拌,而父亲却不习惯起来。你看:“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却找不到过年的感觉,话也没多少。喝到中间,父亲说:‘我到亲戚家拜个年去。’就下炕出去了。”父亲一出门,这一家人“眼睛只盯着电视,倒是第一次完整地看完了春节晚会。”话不在多,一言九鼎,文不在长,意韵其中。作者寥寥数语即把除夕夜里一家人的落寞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是作者笔力所在了。文中作者没有专门去写父亲对故乡有什么不舍,反而给人一心要“蹬出小官庄”不再回来的感觉。而从这一晚父亲的表现,我们可以体会到老人家对故乡的眷恋,他不会如母亲那样去说,只是深深地埋在心里。大爱无言,在这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了。而当村里本家人来给他们拜年时,父母的心情与除夕之夜那是截然不同了。你看:“我们马上迎出来,父母真正见到了久别的亲人,激动得不知道干什么好。”“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父母的脸上真正溢满了久违的笑容”,“一些平时并不善言谈的庄户汉子,那天眼里都噙着泪花……”于细微处见真情,在这点滴描述中,你可感受到作者殷殷的乡情了么?
因了那份浓浓的故乡情意,“父亲和母亲不住地往老家跑”,也是因了那份割舍不断的眷恋之情,父亲终要落叶归根。在这里,作者没有过多描述父亲的病情,就算写到送父亲回家的情景,作者也没有着过多笔墨,只是淡淡地叙来,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忧伤,或者根本就没有表现出忧伤,好像在说一件极其平常的事,好像父亲并没有离他而去,他只是送他回去老家。而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为什么会有满满的心痛,为什么眼里噙满了泪花?平和中渗透着一股撼动人心的力量,这就是作者文字的魅力。
是的,他是沉静的,因为父亲本没有离去,他一直陪在他的心里,永远……所以作者平素谈起他的父亲,总是那么亲切自然,以致我以为他老人家一直就好好的在他们身边,不看这篇文章,我怎么也不曾想到那位可敬可爱的父亲居然早早离他而去了。忽然间泪眼模糊……那位英年早逝的年轻的老父亲啊,您的儿子如此优秀,您的智慧、善良和您的大爱已得到传承,您在天堂定是安心微笑的吧?
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你走到哪里,难忘故乡人,难忘老乡亲,因为故乡就是游子心灵的依靠,永恒的港湾!所以,“那天夜里,我躺在大爷的土炕上,睡得很沉、很香,做的都是儿时在村里玩耍的梦,感到自己的身心从来没有和故乡贴得这么近,这么近……”
随着作者香甜的梦境,我们又陪同作者进入时光隧道,回到了他的童年时代。在作者童年的记忆里,“故乡是美丽、有趣、灵动而纯朴的。”他的文字也是轻快、灵动、风趣而可爱的。在这里,作者尽情享受着童年的快乐,他戴着春天的草帽“在蓝天下的河堤上奔跑”,他在骄阳似火的夏日团“面筋”粘知了,他在丰收的秋天里捉仓鼠,他在冬天的河冰上玩陀螺,在雪地上扣麻雀……这一段段生动的描述,读起来津津有味,直令人沉浸其中,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快乐的少年。
在这里,作者对他和小伙伴们一起粘知了的过程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述:他们怎样避开大人的眼线,蹑手蹑脚地抓出一把白面来,又如何配合着做成面筋,如何做成粘知了的工具……其工序之完美,直叫人啧啧称奇。而令我奇怪的是,作者对知了的种类和叫声,以及哪一种知了该如何粘住,都是了如指掌。读文其中,仿佛在听作者津津有味、眉飞色舞的讲说,又仿佛看到那个少年仰着头,高举着长长的杆子正伸向树叶的缝隙……作者描写到“鼠口夺粮”一节,他对“田耗子”的种类、习性亦是摸得通透,直叫那“仓耗子”躲也无处躲,藏也无处藏,更可怜那一口口盗来的粮食,眼睁睁被一群火眼金睛聪明伶俐的皮小子们没收了,有的还摆脱不了被锨拍死的命运。关于冬天,在这篇里描述的不多,不过亦可以想象其中的精彩。记得曾经读过作者写的《雪中扣麻雀》,因为大雪阻挡了去学校的路,他和小伙伴们在家里复习时,实地演练“鲁迅先生用竹筐扣麻雀的故事”。不过作者在这里用的是竹筛子,好容易扣住麻雀却摸不出来,作者和麻雀斗智斗勇,最终麻雀狡猾不过大人,作者在母亲的帮助下逮了五只,中午香喷喷地收入腹中……通篇读来风趣幽默,兴致盎然,小作者的可爱与母亲的智慧跃然纸上,令人倍感亲切。(刚才在青青草地搜索未果,问一下老大,是不是漏发了?何时发过来再一睹风采可否?)
作者童年记忆里有肆虐的洪水刻骨铭心,而当洪水退去的时候,当生活归于平和安宁的时候,那水便成为他的童年记忆中最为美好的一部分。在描写水的文字里,他详细描写了自己摸鱼的情节。因为自己贪心钓鱼而让妹妹送饭,鱼没捉到几条却把他的小妹给晒晕晕了,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可以想象那个皮小子就像一个小泥猴在水里捣腾了大半天而一无所获却备受数落的情景,当时心情应该比较沮丧,而现在看来却是很值得回味的故事了——这就是时间的妙处,大浪淘沙,过滤了生活的烦忧,唯余美好镌刻记忆的碑。不过小小少年心理承受力还是很强的,数落归数落,鱼该钓还是要钓的。作者说起钓鱼经来,那也是一套一套的,有滋味着呢。作者的钓鱼记录中,记得曾有过一条十斤重的大鲤鱼令作者引以为豪,一谈钓鱼,这段光荣的钓鱼史那是少不了的,当然这是后话了。从某种程度上说,那个皮小子是不是知了耗子麻雀鱼的天敌呢,这些东东一遇到他,那是没得跑了。不过,想来作者母亲帮煎的“忙活一中午钓来的半碗鱼”应该是十二分美味,不然怎令他回味至今呢?
说起在农村池塘里游泳的事,想必农村的孩子并不陌生。记得我们村中央就有一座池塘,平时女人们在边上洗衣服,中午或其他时间没人的时候,男人们就在池塘里“扎猛子”,一派安宁祥和。所以读到作者学凫水的一节,看着甚是亲切,好像是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在这一段,作者讲了两件事,一是女人游泳落水,再就是他学习游泳呛水。女人落水一节说来应该是文中花絮,读来一笑尔。不过读到作者“学凫水”踩了“井子”,心不由得又被提溜起来。作者是这样写的:“看到旁边的水一片幽蓝,也没人在那玩,我一步迈了下去。水一下子没过了头顶,我没想到这是一个很深的‘井子’。站在水底,我没有慌乱,没有挣扎,似乎在等待着命运的裁判。第一次,我徘徊在了生死之间。”你说这孩子咋就不慌不挣呢?真真与众不同也。他也很沉得住气,被救上来后,“坐了一会,感到恶心,头晕,打盹,就一个人慢慢地回家了。”回家后还不告诉父母,自己扛着,其独立的个性可见一斑了。在此作者貌似很随意地说了一句:“妹妹因此吃了三四回鸡蛋”,不禁莞尔。虽然作者没有专门文字具体描述妹妹的笑貌性情,从只言片语中却可以想象这个妹妹的调皮,以及作者对自己妹妹的喜爱之情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此言当是不虚。当他学会了凫水,便开始“从小河里爬上来,从水库里爬出来,奔向了江河,游进了大海……”如今,这条大鱼又游进了网海,正沉浸在文字的海洋,游一个不亦乐乎……
《修路》篇
《修路》从今年7月20日开篇,到9月19日大结局,前后正好两个月的时间。在这两个月里,作者写得很辛苦,我们跟的也很辛苦——老不更新,着急呀!作者解释说没工夫,晚上大局常有小酒不断,人在江湖呢。咱也不能批评他,喝酒是大事——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许多大事貌似是在酒桌上谈妥的。这一点,读了作者的《修路》篇,当有深切体会。且看:有一次喝酒时,我说:“现在都搞‘村村通’,你不想法把我们村后的路修修?”……“别的村在外面工作的人都帮着村里修路,你们村的路你不想想办法?现在你们村吴庆林干书记,刚上来,很想干点事。”三句话不离本行,建明镇长边举杯边和我商量……那天晚上,我、他还有他媳妇三人在山师大校园里面的西宛宾馆小聚。我们边细斟慢饮,边啦村里的人和事,边商议修路大计……等等等等,你可看明白了?在这里,作者的“酒”文化在修路的发起、策划、筹款等各个关键环节几乎无处不在,亦可谓功莫大焉。
在《修路》篇里,没有前面“四患”的沉重,也没有中间“童趣”的轻快,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走到哪儿说哪儿,没有修饰,无需刻意,只是用平和的笔调娓娓叙来,像清澈的小溪淙淙流淌,又如洁白的云朵游弋蓝天……作者用一贯的平和与沉稳驾驭着他的文字,又因情节本身的跌宕起伏深深吸引着读者的目光……
可以说,作者为自己的小山村修路,恰应了天时地利人和。凭着作者基层工作十多年而结下的好人缘以及出色的办事能力,修路的发起和策划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其间所遇到的困难,应该就是资金问题了。说来修路不是个人的事,作者能有心
因了一句承诺,作者即将面临的困境和日后付出的艰辛是他未曾意料的。看着作者的辛苦,当母亲的心疼了:“你出这些孙力气干什么,我们一年才回村几趟?再说,你娘以前在村里的时候,还没叫他们挤煞!”读文的我也在为作者鸣不平——母亲说得对呀!记得作者发出这篇博文的时候,他一位朋友回复说“兄弟,修路不是咱的事呀!”而作者不这么想,此情此境,为故乡修路是他最大的心愿。他又是一个言必行行必果的人,在他的人生词典里没有“临阵退缩”的字眼。所以,作者“此后一年多的时间,就为了这一句承诺而上下奔波”。在奔波的过程中,作者的心情随着修路的进程起落,读者的心也随着作者的文起伏不平……也正因为作者非同寻常的心血付出,让他对这条历经千辛万苦而修成的路更是刻骨铭心,倍加珍爱,也才有了这一篇深情文字的出炉。
在困境中方显英雄本色,这一点我们在《修路》篇有深切感受。君且来看:
在年金融风暴的影响下,“原来上报给国家的很多拨款项目都停了下来”。因为资金不能到位而“眼见得修水泥路遥遥无期”,是改变修路方案还是按原计划进行的问题上,作者果断地坚持内心的确信,并积极争取到交通局的支持,而没有令修路工程半途而废。
在村民捐款的问题上,作者和他的伙计们能够充分顾及到村民的心理承受能力,遵循自愿原则不强行认捐,而村里的乡亲们热情高涨,积极捐款,两天时间内,“群众和在外工作的共捐款十万元”,真是应了人心所向。人心齐,泰山移,此言不虚也。
而在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万事俱备只待开工的时候,“党委书记邱纯洁”的一个电话,又让修路工程悬在了半空。在这里,作者的态度应该是关键所在。在“市里的迁村计划”是否影响到小村搬迁而令刚刚正式启动的修路工程停下来的问题上,作者凭借丰富的社会阅历,经过细心的分析论证,果断结论:“先把路修好让老百姓走着吧,迁村的事还不知什么时候。”在作者的坚持下,修路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在气温骤降,修路是否添加防冻剂的问题上,作者态度坚决:“一定要保证路的质量,该加什么加什么,其他事我处理。”作者素来的沉稳和果断,令修路的又一个关键环节“逢凶化吉”。而期间作者所历经的酸甜苦辣,也只有他自己深深体味了……
路修好了,只要再完成“功德碑”的刻制,应该是一个完美的大结局了。从文中可见,作者对“功德碑”确实是用心的。因为于作者心中,“功德碑”不仅是一块简单的石碑,而是他们村“历史、文化、思想、精神的象征。”亦如文中所言:“以修路为契机,‘功德碑’为载体,把我们村历史得以明确,把我们村的精神总结、发扬、传承,把村里的人气重新凝聚起来,才是真正的目的。”而生活总是这样,人们总是在力求完美,奈何世事复杂,完美又何其难也。所以,“功德碑”的刻制“出了岔子”,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不必遗憾。历尽完美之心,虽不达完美之意,而缺憾的美何尝不是另一种更为真实的美呢?
后语
随着作者《故乡的路》大结局,作为《路》的忠实读者之一,我跟着长长舒了一口气——这条路终于修好了!回头来看,作者文章可圈可点的很多,令人感悟的东东也很多,而在写这篇文的过程中,时时感觉词不达意,乃己笔力之浅薄也。
这六篇之中,《修路》篇最长,感触也是良多,读之感慨不已之际,竟觉无处落笔。如作者在“功德碑”一节写道,移栽杏苗时需“带上姥娘土”,黑龙江的大马哈鱼“历尽千辛万苦,溯流而上,回到它的出生地产卵,繁育后代”,“人也是生物,对故土的那种情感眷恋也是如生俱来的,是血肉相连的”……虽了了数语,却令人回味无穷,余音袅袅……读这样的文字,只需静静地体味,感悟,文字的表达反显得苍白了。
故乡的路修好了,而对作者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来说,仅仅是美好生活的开始。正如作者文中所言:“我那故乡的路,不知从哪年哪月哪山哪土蜿蜒曲折地走来,现在因为有了思想和意识,正坚定地、平坦地向着远方走去……”在这里一并祝福“故乡”的父老乡亲们在平坦的“故乡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生活美满,幸福康安!
点击阅读原文看华山论剑《故乡的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