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根治手足癣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117/8598844.html★★★点击上方泰山一品,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无论是做工的,还是务农的;无论是经商的,还是上学的;无论是从政的,还是从军的;……不管你从事何种职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一个小故事,就是一段人生的经历,不仅是美好的回忆,也能折射出许多哲理。本期《泰山一品》推出普通百姓说故事(57)
年7月,我中学毕业,这一年全国恢复了高考,迟来的喜讯让人高兴,但是我没有勇气参加高考,原因有二,1、主观是自已不够努力。2、客观是………。77届毕业的同学大多数和我一样,只能是望而兴叹,走上了上山下乡的道路。
我是部队子弟,在我的记忆中,年之前没有看到部队子弟下乡,大院里的哥哥姐姐们都直接去当了兵,当兵的梦想从小已根深地固,就盼这一天到来。但是到了75年,不知什么原因,毕业的部队子弟不再直接去当兵(有个别走后门),全部去盘锦农场,直接当兵的梦想破灭。到了76年,又有了新的变化,部队在所在地辽阳市唐马寨公社马蜂大队设立了知青点。从此,部队子弟毕业后就近走上了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道路。
77年10月某日,在部队领导组织安排下,我和大院毕业同学坐上了部队为我们送行的解放车。没有鲜花和仪式,默默离开了部队大院,离开了父母,离开了都市。在经过市区时吸引了不少路人投来羡慕的眼光,误认为我们是新兵,其实大家都穿着父亲的军装。
车经过近一个小时行驶,驶离了城市郊区,进入乡村坑洼不平的土路,一路颠簸,一路灰尘,望着路两边不"规范"的村庄和田间劳作的社员,不由怀疑起我的人生之路。
部队是76年建点,第一批来的哥哥姐姐们还住在大队部一栋砖瓦结构破烂的房子里,知青点房子建了一年多还没有建好,因为大队比较穷,听说部队为建知青点房子是又出钱又出物还派车,78年上半年房子才建好,房子建得确实很有气派,盖过辽阳市所有知情点。78年10月全国上山下乡结束。人走的走,当兵的当兵,知青点房子成为历史的见证。
车载着我们一身灰尘缓慢驶入大队部坑洼不平的球场,此时知青点的哥哥姐姐们和领队的连长指导员正在等候迎接我们。大队赵书记和队长与部队送行的干部进行交接。
由于知青点房子没有建好,我们被分为几个小组,下到各小队,临时住进社员家中,这一住就是大半年。
我们住的房子是土坯和砖石结构的三间房,中间是厨房,两边是东间屋和西间屋,房内分别搭有火炕,厨房有两个大锅灶,分别烧两铺火炕。厨房堆满了柴火和杂物。茅草屋顶,纸糊的窗户,一盏灰暗的灯吊在屋子中央,房子两头分别是猪圈和茅房。房子周围用树枝或秸杆编成的"障子",院内有个压水井,摆放几个大缸(大酱缸,酸菜缸,咸菜缸)。鸡鹅满地跑……。
生产队为解决我们几个人吃饭问题,派了一名中年男性劳动力负责我们一日三餐。下乡第一年,粮油是国家供应,按比例供应粗粮和细粮(粗粮高粱米、玉米、细粮白面粉、大米),我们的生活比当地农民生活要好一点,当地农民吃的是自产的高粱米玉米(高粱米饭、窝窝头、大碴子、还有粗糙的玉米面大饼子)。要想吃白面粉大米就必须用大豆换,有个小品叫换大米,就是从这里来的。其实我们的粮食是吃不完的,因为我们经常回家。给我们做饭的社员确实占了很多便宜,但是我们从不计较。
我们怀着一颗淳朴的心来到了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生产队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是级阶斗争课,队长把队里的地主富农人员叫到队部,让我们认识,目的就是让我们划清界线,紧绷级阶斗争这根弦,监督他们一言一行。在我的记忆中,有位中年妇女让我记忆深刻,她面无表情低着头,穿着补丁的衣服,站在那里,无精打采。每天独自一人和大家一样干着农活,有时还招别人白眼,挺可怜的。
我们每天和社员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提前来到队部,等侯生产队长派工,而每天这个时候,大家暂时聚在一起,相互开玩笑,非常开心,特别是那些年轻的妇女,说话的"粗鲁",动作的"野蛮",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可是对刚出校门的我们就有点尴尬。玩笑有时开的有点过火,但是没有一个人发脾气。依然和和气气。玩笑过后,队长向各小组长妇女队长派活,我们几个知青着实也让队长有点为难。技术活不会干,重体力干不动,只好给我们派一些轻松简单的活干,其实生产队并不是吃大锅饭,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原则,我们的活轻松简单,工分自然就底,但是我们无所谓,从不过问自己挣多少工分。
秋收时节,队长派我和几个年纪老一点的社员二十四小时守场院。全队粮食全部收放在场院里,等待脱粒晒干。有一天零晨3点左右,我从房子里迷迷糊糊出来解小便,站在门口不远处,借着灰暗的灯光向场院望去,突然发现大豆堆趴着一个人,此刻我精神一抖,大喊一声抓小偷。小偷丢下麻袋,撒腿就跑。过后我跟老农民讲,他们确不以为言,说年年如此,生产队也不重视,也没有抓到一个人,我就觉得有点奇怪?
我77年10月下乡,78年12月当兵,下乡算起来有一年多时间,而真正累计呆在农村的时间只有半年多。刚来时我们满怀激情。但是后来激情被日复一日的劳动、脏兮兮的环境、一日三餐的高粱米饭和窝窝头逐渐磨平。所以经常找理由向队长请假,每次向队长请假都爽快答应。其实队长心里很清楚,像我们这样的劳动力多一个少一个都一样,反正是按劳分配。队长对我们还是比较宽容的,主要是看在部队的情份上。生产队一有困难就找部队,而每次找部队基本上都得到解决。比如,生产队有个砖瓦厂,需要拉煤和沥青。以往是用马车拉,一出去就是两天,拉得又少,汽车是拉得多跑得快,每次遇到这样的事,队长都带着我,我也搭着司机改善生活。
短暂的知青岁月,体会到了酸甜苦辣。丰富了人生阅历,磨砺自我,懂得粮食从播种到秋收再到颗粒归仓,都是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用一双勤劳的手所得(那个年代、没有半点机械、整个过程全部是人工),粮食来之不易。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经历知青岁月,深刻体会诗的内涵。
离开知青点距今已有四十三年,在没退休之前,辽阳去过多次,就是没有去我下乡的地方看看,觉得有点遗憾。如今我已退休,终究要解除这个遗憾。
▲作者小传
江和平,湖南芷江人,年12月,从辽宁省辽阳县唐马塞公社马蜂大队知青点入伍,来到沈阳军区炮兵10师团(“董存瑞团”)指挥连当兵。历任电话兵、通信员、驾驶员。年底,退伍回到湖南芷江,年1月,参加铁路工作(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年8月退休。
泰山一品原创,转载注明来源。
您若喜欢,请为泰山一品点个“在看”哦!
泰山一品
讲好“小故事”,感悟“大道理”!
往期精彩
与战争擦肩而过的共和国老兵
寻访北大荒边缘的珍宝岛
大连“八七”疗养院内鲜为人知的百年轶事
两次走向大峡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