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城市记忆两麻袋高粱米 [复制链接]

1#

我的初恋遇到了一位军人、一个农民的儿子,还是7个弟妹的兄长。经过两年的相识、相知、相恋,在没有房子、没有聘礼、没有婚宴,在父母违心接受的情况下,我们结婚了,我荣升为老边家的长媳。

结婚那一天,为减轻婆家的负担,我们准备到省城逛一天算作新婚的纪念。临行前,婆婆带着歉意的口吻说,“这些钱你拿着,买点儿自己喜欢的东西!”在新婚丈夫的示意下,我收下了,并紧紧地把钱攥在手里。

坐在车上,我小心翼翼地松开手,将因出汗略有些潮湿的钱数了数,10张10元的钞票。心里一阵惊喜,这可是人生第一次拿到这么多的钱。我告诫自己,这些钱不能花,一定要把它攒起来。婚后第四天我要上班了,把钱交给了在家度假的他。

一天晚上,他若有所思地看着我说:“昨天,一位卖高粱米的人路过家门,我娘看了看,感觉米的成色还不错,可是她摇了摇头,让那个卖粮的人走了。”我心里一愣,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那元钱?我已经是“三不要”嫁到婆家了,骤然,惊讶之中的我思绪万千……

他神情有些紧张,那双不算大却特聚光的眼睛饱含愧疚与无所适从。但毕竟在军校这所大熔炉里锤炼了那么多年,他的成熟与炼达超过了同龄人。他用军人那种冷静而又举重若轻的语调说:“今天那个卖粮的人又来了,我用那元买了两麻袋高粱米,有了这些粮食家里十几口人就可以度过夏秋之际的饥荒了。”这时,婆婆走到我们的身后想要说什么,却被他拦住并送到别的房间。

他返回我的身边,并用略带歉意的语气说:“对不起,事先没有和你商量,不过我会用一辈子的时间还你!”

这时,早晨母亲目送女儿独自骑自行车去婆家时,那双目如潭的泪眼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不舍中带着顾虑与牵挂。自幼娘家生活优渥,家中姐弟几人无忧无虑的长大。我是家中长女,在校读书、到农村插队,乃至参加工作,中规中矩,都令父母高兴,引以为豪。可是在婚姻大事上却出乎他们所料,母亲很不理解我为什么要嫁给相貌一般,从事高危工作的军人,并且还是一个在农村又多子女的贫寒之家。

可是,一次经人介绍的相亲,见到他的那一刻却迸发了意想不到的情愫。人虽貌不压众,但我却被他魁伟的身材配上一套空军制服;红领章、红帽徽衬托着经过部队“大比武”锤炼的“站如松,坐如钟”的精气神如磁石般所吸引。我如赌注一般把爱情留给了聚少离多,远距几千里的他!

我的思绪又回到眼前。这次探亲是他的婚假,虽然是蜜月,去了路途谈不上满月。我虽心中不悦,还不想破坏一年一度的相聚。但时而占据大脑空间的依旧是那元钱、两个麻袋、斤高粱米。

初夏的清晨,我陪婆婆去卖菜,一辆手推车装满刚刚从地里拔起的大葱,要走十多里路才能进城。婆婆说:“手推车的车把不好掌握,你就在车前用肩膀拉个绳子就行了!”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手推车,一推一拉孰轻孰重我并不懂,只能按婆婆的指示去做。

到了目的地,婆婆手脚麻利地用木桩支起手推车,用马莲把大葱分大小把,一把一把地捆起来。并告诉我,“大把三分钱,小把二分钱,我呀捆大葱,你呢边卖边收钱就行了!”傻傻的我依旧照办。

中午时分,一车大葱换成兜子里的一分钱,二分钱。我数数挣了三元六角钱。婆婆笑着说,“今天多亏你来了,大葱卖得特别快呀!”

婆婆的话音未落,我突然想起了新婚时“一百元钱、两个麻袋、斤高粱米”的情景。看着婆婆黑黝黝的脸,青筋暴突的手,脚下磨出飞边的布鞋,想到平时她一个人艰难推着车子卖菜,那元钱需要多少汗水去浸泡啊!

还记得婆家五弟患癌,我把他接到省城住院治疗。他说:“大嫂,您刚到咱家,就把大哥给家里,俺娘又给你的钱,给家里买了高粱米。就是那一次您彻底征服了咱家的兄弟姐妹!”听这如绕口令般的话语,腾的一下,浑身的热血在沸腾。多么伟大的母亲啊,把这“元钱,两个麻袋,斤高粱米”的光鲜给了自己刚进门的儿媳。

过去那么多年了,病重的弟弟把那“元”当成故事讲述时,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离“长嫂如母”有多远的距离啊!

上世纪70年代,国家并不富裕,尤其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元钱需要付出多少汗水啊!可就是那么元购买的高粱米却让一家十几口人在青黄不接的二三个月里吃得饱一些,这是多么值得的事情啊!至此,“两麻袋高粱米”就成了我做为边家媳妇的座右铭。

多年以后,正是这个从贫寒之家走出的农民的儿子——边崇金,翱翔在蓝天二万五千多小时,安全无差错。用自己的不懈努力荣获了中国民航总局颁发的“功勋飞行员”的称号。从那一刻起,我终于掂量出了“用一辈子时间还给你”的份量,对于这个贫寒之家的难能可贵。

来源:抚顺晚报

责编:佟德生编辑:陈爽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